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和净辐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福康 《科学通报》1989,34(21):1639-1639
1979年5—8月,我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气象科学实验,获取了大量的高原常规资料和热源观测资料。 1986年6—7月,在拉萨和那曲地区又进行了中美青藏高原联合气象考察,中美双方的气象学家共同研究高原上的辐射收支和热状况。这次考察安置了两套装置:一是辐射、降水、风、状态参数和地面热量、水汽监测站;二是塔式的四层涡动通量监视站。  相似文献   

2.
南极长城站夏季热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秀骥 《科学通报》1989,34(17):1323-1323
关于南极地区近地面的热状况,美国和日本先后在东南极大陆进行过观测实验和研究。对西南极地区的情况则很少有人做过工作。1987年12月—1988年2月,我们在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开展了近地面边界层微气象观测实验。观测场地周围较平坦,前期(1月6日前)地面被积雪覆盖,后期为裸地。利用自动遥测系统,我们对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及气象要素梯度(0.5、2.0、10.0、20.0和320m共五层)进行了观测。本文根据这次观测实验所获资料,对长城站地区近地面的热状况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唐古拉地区的总辐射和净辐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79,24(9):400-400
1976—1977年,我们随青海省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队,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唐古拉地区进行了综合气象考察。本文仅就该地区的总辐射和净辐射作一些探讨。 唐古拉地区夏季考察的辐射观测基点没在布曲河畔,海拔4872米,观测场地为砂质草滩,长有高约3—5厘米的稀疏短草。冬季考察点设在公龙曲河畔,海拔5068米,下垫面为高山荒  相似文献   

4.
南极中山站极夜和极昼期间的辐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92,37(15):1388-1388
极夜和极昼是地球上南北极圈内出现的太阳终日不出和终日不落的特殊现象。我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8′W)无极夜和极昼;中山站(69°22′S,76°22′E)有58天极夜和55天极昼期。1990年2月至1991年1月,我国在南极中山站进行了辐射和热状况观测实验,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虹 《科学通报》1992,37(13):1205-1205
自1985年以来,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43°16′N,84°24′E;1776ma.s.l.)进行了连续的冬春季观测.观测项目有积雪温度场,积雪各辐射分量,近雪面层传热,积雪的热物理性质以及作为积雪下垫面冻土的温度场。所有观测项目均用HP3497A(美国产)数据采集系统自动采集,辐射各分量采用EKO系列辐射仪(日本产),采集频度为每小时一次。本文便是在多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天山季节性积雪为例,采用具有内热源的非稳态一  相似文献   

6.
谢贤群 《科学通报》1983,28(7):426-426
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在高原上设置了六个地面辐射观测站进行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观测。各测站的观测结果及青藏高原夏季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见文献[1]。本文仅只对在六个观测点上所观测到的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场中若干新事实和特征值作一简单报道,以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南极中山站紫外辐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极春季臭氧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明显增加,对极区生物圈环境与全球生态系统都有重要影响.1993年起,我们在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分别建立了辐射和臭氧观测系统,获得了紫外辐射和臭氧的连续观测资料.本文主要分析1993年2月~1994年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初步讨论南极春季臭氧减少与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关系.1 观测仪器观测用的采样系统是RYJ-2全自动辐射记录仪,瞬时值分辨率为1W/m~2,时累值为0.01MJ/m~2,采样速率为1min,精度为0.6%.观测项目有紫外辐射、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和天空辐射表均系美国EPPLEY公司生产的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传感器,紫外辐射波长为290~385nm,灵敏度为160μV/W·m~(-2),仪器运往南极观测前在中国气象局计量中心进行了标定.同期进行的紫外辐射B波段(波长为285~325nm)和臭氧观测仪器在文献[1]中已作说明.2 紫外辐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汪珍如 《科学通报》1982,27(12):735-735
<正> 从1967年发现第一个射电脉冲星到现在已十四年了。在这期间脉冲星的观测和理论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观测方面,已发现射电脉冲星三百几十个,给出了愈来愈丰富的观测资料,揭示了愈来愈多的射电辐射特性;在理论方面,随着脉冲星的发现,自转磁化中子星的模型很快被确立。在这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更细致的模型,其中能比较成功地解释较多观测事实的是Ruderman & Sutherland提出的模型,以下简称R-S模型。  相似文献   

9.
蒋志 《科学通报》1983,28(8):490-490
在文献[1]中,曾给出地史上地表温度变化公式。本文将给出这一问题的推导和观测的详细比较。地球表面的能量过程主要是地表和大气不断吸收太阳辐射和地球内部来的热流又不断向宇宙空间发射辐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正霍金预言黑洞能像普通黑体一样发出热辐射,引发了黑洞信息丢失之谜.黑洞信息丢失之谜反映了引力理论和量子理论之间的潜在冲突,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霍金辐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是解决黑洞信息丢失问题的关键.在量子隧穿图像下,计入辐射粒子反冲,可证明辐射谱为非热谱.而非热谱表明黑洞辐射粒子之间存在关联,使得黑洞辐射过程信息守恒.为了进一步研究黑洞辐射之间关联的原因,何东山和蔡庆宇给出了  相似文献   

11.
蒋维东 《科学通报》1991,36(4):284-284
南极地区气候状况特殊,是全球大气和海洋循环的热汇之一.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观测事实研究和模式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期间发现,当极地气旋过境时,气压急剧下降,有时会出现超出气压计的自记范围,并且没有对应的水银气压表读数的情况.降水、风等要素的测量也遇到  相似文献   

12.
太阳系空间是一个宏大的物理实验室。科学家们在这个实验室中观测到了各种射电辐射现象。把地球的射电辐射现象与其他行星的射电辐射现象作比较,借鉴已获得的关于地球磁层的观测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其他行星发射源区和太阳系中等离子体的物理性质。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便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比较射电行星学。  相似文献   

13.
袁为民 《科学通报》1994,39(4):337-337
星暴星系是指存在大规模恒星形成的星系,而这种恒星形成速率在星系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是不能稳定地保持的.观测到的辐射在整个电磁波段都较强烈,主要来自恒星的爆发性产生:紫外和光学连续辐射来自热的大质量恒星,发射线产生于被这些恒星电离的HII区,强的红外连续谱来自尘埃的吸收再辐射,射电辐射来自热气体和超新星遗迹,X射线来自超新星遗迹和与大质量恒星有关的吸积天体.星暴星系的颜色比正常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显著偏蓝,在蓝端和紫外连续谱变得较平.星暴星系具有很强的红外辐射(L_(IR)>10~(37)J/s),在60—100μm之间的辐射较强.大多数星暴星系都是被IRAS探测到的.  相似文献   

14.
尽管热大爆炸宇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所预言的轻元素丰度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都得到了大量观测的支持,但是热大爆炸宇宙学依然面临诸如平坦性和视界等无法克服的疑难问题.在热大爆炸之前,宇宙历经暴胀,在极短时间内膨胀了极大的倍数,抹匀了宇宙初期的不均性和拉平了宇宙空间几何,从而简单合理地解决了热大爆炸宇宙学面临的诸多疑难问题.并且,起源于暴胀时期的量子涨落可以自然地提供导致形成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的原初密度涨落.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图像是:暴胀由标量场(也被称为暴胀子)的一段较为平缓的势能驱动,期间暴胀子的动能远小于它的势能.然而,暴胀子的物理起源依然不清楚,需要通过未来更多的理论研究和观测来揭示宇宙暴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北京人”遗址灰烬物质热发光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静娴 《科学通报》1979,24(18):849-849
随着热发光机制的研究及辐射剂量学的发展,热发光技术近年来已有效地应用于核物理、放射医学、地质、考古等方面,并在地质、考古年龄测定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热发光测定年龄原理,燃烧烘烤后的沉积物辐射剂量从零开始累积。累积量与时间成正比,因而用热发光方法测定地质年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上、下文化层的灰烬物质及第四地点灰烬物质用石英包体法进行了热发光测定年龄。其结果分别为29万年(上文  相似文献   

16.
广州大气气溶胶对到达地表紫外辐射的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表紫外辐射(UV,295~385nm)观测、太阳光度计与辐射模式定量评估了广州大气气溶胶对UV的衰减.观测表明UV谱区340nm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达1.19,气溶胶光学厚度AOD340nm>1.0的年均出现频率达55%,对地表340nm紫外直接辐射的年均衰减率达68%.地表紫外辐射观测与模式评估表明全年大气对UV的平均衰减达75%,干季(10,11,12,1月)的平均衰减达72%;大气气溶胶在干季对UV的平均衰减达62%.表明目前广州城市群大气气溶胶对紫外辐射的衰减十分显著,至少一半以上的紫外辐射被大气气溶胶衰减,如此大幅度的衰减对城市生态系统、物种化学循环尤其是光化学反应过程将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热大爆炸宇宙学取得巨大的成功,它所预言的哈勃定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轻元素丰度等都得到了观测的广泛证实.但是热大爆炸宇宙理论自身有着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比如宇宙空间平坦性问题、视界问题等.为了解决热大爆炸宇宙学的诸多疑难问题,一个最简单经济的方案是在宇宙热大爆炸前发生一段由真空能推动的宇宙近指数膨胀的宇宙演化过程,即宇宙暴胀.事实上,发生在宇宙极早期的暴胀过程不仅可以合理地解释所有这些热大爆炸宇宙学中的疑难问题,而且起源于暴胀期间的量子扰动自然地提供了宇宙晚期结构形成所需的原初密度涨落.反过来,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微小的各向异性和宇宙结构成了探索早期宇宙暴胀物理过程的关键手段.尽管现有的大量宇宙学观测强有力地支持暴胀宇宙学,然而当前在宇宙大尺度上似乎依然存在一些偏离标准暴胀宇宙学预言的迹象,这些迹象可能暗示宇宙在极早期暴胀前还经历了一段收缩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华北盆地地幔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集旸 《科学通报》1986,31(23):1811-1811
地幔热流是一个重要的深部地球物理参量。与地表所观测到的大地热流值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去除地壳浅部各种地质或环境因素对大地热流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给出更多的深部信息。近年来,作者在系统进行华北地热研究的同时,计算了华北盆地地幔热流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爱华 《科学通报》1996,41(22):2046-2047
日冕磁场是日冕大气中最为重要的物理量,也是理解太阳耀斑起源及其能量传输的关键。微波爆发的大多数情况是由中相对论性电子与日冕磁场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这种辐射谱包孕着日冕磁场和高能电子的重要信息。一般说来,这种辐射的严格理论表达式十分复杂,以致无法直接从谱观测资料反演磁场强度B。1982年,Dulk和Marsh给出了一组回旋同步加速辐射的近似式后,人们尝试着利用其中的谱极大频率v_(peak):  相似文献   

20.
上官志冠  霍卫国 《科学通报》2001,46(15):1316-1319
给出了腾冲热海及邻近地区热泉逸出H2的δ D值,讨论了热海地热区中浅层热储逸出气中增量H2与深部来源H2S和CH4的成因关系.逸出H2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研究区内中浅层热储逸出气中增量H2的生成可能与近期北西向断裂的强烈活动有关.为了进一步监视该断裂的活动以及与深部岩浆活动的关系,有必要对该地区H2的异常释放进行跟踪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