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最初含义。"我思故我在"属于形而上学的先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原初领域;"我造物故我在"属于物理世界的经验层面,这是哲学研究的引申领域。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造物之殇",造物活动应当从属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尺度,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我造物故我在"可以这样理解:通过"造物"来拷问"我在"、显现"我在"。"造物"既是人的精神力量"物化"的过程,更是"我在"的价值之镜。只有"造物"创造的是一个价值世界并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在"才显现出来,否则"我在"就是被遮蔽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及工程哲学中其他相关理论,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进行了明确划界,厘清了系统工程中思维方式的僭越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逻辑过程置于认知维(系统思维)和实践维(工程思维)的二维结构中进行再认识,最后从工程角度对系统工程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创见、缺乏哲学家的时代,立足于"我造物故我在"世界4理论无疑具有创新意义,但这并不是一个无条件的完美命题,应系统、辩证的理解.本文通过解构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全面审视了这一命题,以"建构"和"解构"为标准把"世界4"划分为"世界4C"和"世界4D",把工程死亡、工程伦理、工程代价等命题作为世界4D的专门研究对象纳入工程哲学的视野.为此,面向世界4D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朝向工程事实本身——再论工程的划界、本质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提出,为工程哲学的建立奠定了逻辑前提和基础。但是,学界关于工程活动与科学、技术、生产等活动之间的划界仍然较为模糊,尤其是没有在工程与生产之间作出清晰的划界,甚至混为一谈,由此严重影响着工程哲学研究的深入。本文以朝向工程事实本身的态度,力图较为深入地探讨工程活动的划界问题,从而阐明符合事实的工程界定,并在实践哲学、行动哲学的视域中,揭示工程活动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划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美国联邦法院审理阿肯色“ 5 90法案”采用的科学划界标准以及鲁斯与劳丹和奎恩之间的争论 ,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划界标准的理论探讨与司法运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以及划界问题与反伪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赞同将划界标准看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而不是去消解划界问题。  相似文献   

6.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7.
划界问题:康德与前期维特根斯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康德哲学有某种深刻联系.他在前期所进行的"语言批判"更多地受到康德的"理性批判"的影响."语言批判"和"理性批判"的核心都是"划界问题".本文深入分析和比较了康德的"划界"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划界"之异同,指出"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划分是二人共同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技术与工程,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是两个既相关联又有差异的研究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对话,并试图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和探讨.文中当代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波塞尔教授认为,就技术哲学是与工程哲学的关系而言,尚无必要把二者划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研究领域.文中强调了技术(工程)不同于科学的特质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意向或价值因素.工程中使用的是人工制品,工程哲学是否属于技术哲学,取决于有关的定义.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工程哲学已经预设了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9.
人类建造的巨型工程不仅具有其具体的功能即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而且因其巨大的精神象征意义而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所指",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因此,巨型工程不仅仅是一种造物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实践。传统对于意识形态和工程的割裂,不是将意识形态单纯地理解为理论说教,就是将工程理解为毫无价值意蕴的造物活动。唯有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统一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巨型工程之具体功能与抽象意识形态的统一;也唯有符合公众利益的巨型工程,才能使公众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与政府,从而实现工程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总结了语言哲学中形式的、内在论的和哲学的三种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理论 ,并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 ,特别是通过对关联理论模式的深入描述 ,从认知科学哲学的角度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扩展到整个人类的认知交流过程中 ,指出对语义学和语用学划界的研究不仅澄清了语言哲学中的许多相关论题 ,而且为语言哲学向认知科学哲学的转向奠定了基础 ,对于揭示人类的认知实质以及人造智能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工程文化的视角,即制约工程的社会规范、工程科技和工程价值的角度,从封闭和开放的体制,重理轻匠和重工轻理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芬奇的古典工程兴衰思想,能概括出古埃及的"封闭保守的法老王朝与简单机械的奇迹",古希腊的"开放自由的城邦制度与重理轻匠价值取向"和古罗马的"横征暴敛的帝国统治与重工轻理价值取向"等特质的工程文化兴衰史,这对分析我国古代工程历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避免工程技术给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工程技术进行伦理控制。要加强工程技术活动的伦理规范,强化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强调工程技术成效合理化,倡导工程技术价值选择理性化。工程技术伦理控制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之分。工程技术的伦理控制应采取内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形式,处理好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殖性克隆的生物工程特点出发论证生殖性克隆的伦理难题.笔者认为,由于生殖性克隆的研究必须是基于试错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必要的有缺陷的生物性克隆才可能达到无缺陷的生殖性克隆物工程的,这一点本身也许就足以禁止获得这样一种哪怕预期最后效果可以接受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国家战略工程是国家主体实践具有价值取向的战略理论的物质实体。工程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时代的工程共同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历史的形成多因素联系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工程科技、工程规范和工程价值等。从历时态看,主要西方国家战略工程曾出现过古希腊罗马的王权神圣与世俗精神,中世纪的封建诸侯与信仰主义,文艺复兴的宗教理想与世俗精神,近代英国的资本工业与清教伦理,现代美国的知识经济与新保守主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工程恶性事件暴露了我国工程领域伦理道德的缺失,本文从价值理性、选择理性、实践理性三个向度剖析了其背后存在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哲学的"下沉",作为技术哲学基础的技术存在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芬伯格的技术存在论是其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本文首先阐释了芬伯格技术存在论对古希腊技术存在的辩证发展,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的扬弃,对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批判与继承;接着研究了芬伯格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的技术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与技术、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的关系如何,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而技术伦理学则是不甚成熟的学科。工程伦理学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作用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加强工程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工程决策:一个值得关注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以为,工程决策是多种方案的选择问题,这种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工程决策的核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问题,工程决策的价值就是工程决策所追求的目标,是私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