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应珊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0(1):81-86
用ELISA从感染16h后的菜青虫血淋巴中检出颗粒体病毒,检出率为48%,检出率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递增,感染后24h高达80%以上,远早于感染病症出现的时间,用血淋巴检测优于组织提取液,阳性滴度高,以1头虫检测较多头虫好,试验证明ELISA比对流免疫电泳灵敏。 相似文献
3.
4.
5.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小菜蛾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感染颗粒体病毒后16小时,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核开始膨大,细胞亦随之增大。26小时后,气管基质细胞和肌膜细胞的核开始膨大,而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染色质扩散,有的充满了整个细胞。56小时后,在染色质中出现蒴状体。104小时后,所有敏感组织的细胞内都充满了蒴状体,部分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开始溶解,向血腔释放出蒴状体。在整个病变过程尚未观察到中肠、马氏管、血细胞和神经索发生病变。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后第六天,电镜观察表明,在脂肪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核和质中都存在大量蒴状体和少量病毒发生基质与病毒粒子。而中肠细胞完整,绒毛清晰可见,在核内有杆形病毒粒子,但未观察到蒴状体。在中肠细胞质内尚未见到病毒粒子和蒴状体。 相似文献
6.
7.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颗粒体病毒的蒴状体(Capsules)大多呈长椭园形,长735.57±33.58nm,宽269.42±20.49nm,也有少数球形、立方形和其它不规则形状。蒴状体的切面电镜观察表明,在其外周有一层似膜的结构.表面有吸附物。颗粒体蛋白质品格表现为线型和型。线型品格中心距约62.1(?)。在点型中,点形成两个方向行列的夹角为90°,相邻品格中心距约为58.3(?)和58.3(?)两种。点形成三个方向行列的夹角为75°和130°,相邻品格中心距为55.2(?)和62.1(?)两种。每个阙状体中只含有一个杆形病毒粒子,内、外膜清晰可见,厚度分别为34.5(?)和57.5(?),内外膜间空隙约34.5(?),内膜紧帖核壳体,核壳体约为183.04×27.98nm。碱溶解释放出的病毒粒子,长238.96±3.99nm,宽57.84±1.44nm。本文还讨论了蒴状体在碱降解过程中出现的“U”形和“C”结核与蒴状体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叶蛾科(Tortricid),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蛀果害虫,严重威胁了我国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的苹果主产区的生产安全。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Cydia pomonella granulovirus,Cp GV)杀虫剂能够高效、专一的防治苹果蠹蛾种群的数量,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主要的控害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从侵染过程、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组特征)及防治、开发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综述了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莫美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2)
用定浓度、定时间、定虫数添毒法测定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的毒力,菜苗饲养的LD50为3.384×10-4,饲料饲养的LD50为3.008×10-4。从田间采回不同防治区的4龄幼虫和蛹饲养成成虫,观察逐日产卵量,得出综防区、病毒区、化防区、Bt区和对照区,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7,149,208,275,218粒/雌,在方差分析中,Bt区、化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病毒区和综防区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成虫产卵量有显著影响,而Bt、顺和菜所用杀虫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对栗黄枯叶蛾病原物进行了组织清理分析、感染试验、核酸类型鉴别以及包涵体、病毒粒子形态等研究.同时对该病毒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定其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75.25×10~6d;110.19kb,Tm值为67℃,(G+C)含量为33%,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和Glu含量最高,Met,Cys含量较少.结果表明:该病毒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栗黄枯叶蛾幼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汉滩病毒是一种单负链RNA病毒,在我国主要引起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临床治疗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依靠灭活疫苗进行预防,但其诱导机体产生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低,诱导细胞免疫反应能力差。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具有病毒天然蛋白成分和构象,但不含病毒核酸,是理想的候选疫苗。将表达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Gn和Gc的M片段与含有表达汉滩病毒核蛋白的S片段的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共表达,包装出汉滩病毒VLP,对包装出的VLP进行初步纯化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相似文献
12.
新城疫是引起很多禽类发病并致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分离株TL1株应用SPF鸡胚传代、电镜形态学观察、HA及HI试验、毒力鉴定、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试验、动物感染试验等进行了研究。发现TL1株属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血凝素热稳定性较差,属快速血凝解脱型. 相似文献
13.
以万源县第二代粘虫为研究对象,依据颜色变化将卵分为4级;依据复眼色泽、体色和翅芽变化将蛹分为5级.确定了头宽值的幼虫分龄标准,并认为粪粒大小和体长也可作为分龄的参考标准.建立了卵块大小(X)与含卵量(Y)的关系Y=20.38+4.261 4X.讨论了各虫态的习性、历期及发育进度等生物学特性.建立了实验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世代死亡率为82%,卵、幼虫、蛹和成虫期的死亡率分别为8%,55.54%,19.75和50.61%.种群增长指数I=0.423 7,分析了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猪殃殃在新疆部分地区农田危害,与薄蒴草、卷茎蓼等杂草,组成新的群落危害作物,所占比例不超过33%,是密植作物(如春小麦、春大麦、青稞、豌豆和油菜等)的大敌,面积在扩大,密度在增加,危害在加重;前期生长速度慢于作物,中后期生长速度超过作物,因枝多叶茂,将作物覆盖于下,不能通风透光、增加湿度、病害严重、降低作物品质、降低产量.在出苗后或蕾期用除草剂防除效果好,可用排草丹、百草敌、阔叶散及其混剂防除,防效85%以上,可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6.
野蚕(Theophila mandarina Moore),又名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在我国的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台湾等省均有分布。野蚕主要以幼虫食叶为害,寄主有桑树、扶桑、构树。近些年来在河北唐山、秦皇岛地区危害桑树极为严重。 1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6.271±1.631mm,体宽6.260±0.391mm,翅展40.700±2.403mm;体、翅灰褐色,触角羽状;前翅外缘顶角下方有一弧形凹陷,翅上有二条横带,内 相似文献
17.
李晓江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6
笔者通过连续多年对攀西地区野生芭蕉资源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观察和研究了雷波野芭蕉不同生长时期和年龄阶段植株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生物学特性,目的在于为野生芭蕉资源的人工引种、栽培和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从四川珙县分离到的茶刺蛾病原物,经感染试验,组织病理研究,包涵体及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研究,核酸类型鉴别等,定名该病原物为茶刺蛾颗粒体病毒.另对该病毒核酸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得该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64.11×10~6d,93.87kb,Tm值为67.3℃,(G+C)含量为32.7%,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Glu和Arg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4.12%,His,Cys和Met含量很少。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有很强的感染力,氨基酸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virus,PxGV)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的酚氧化酶(PO)和保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体病毒感染后,虫体内PO活力与对照组相比相对升高.对照组虫体内PO活力一直随日龄增大而下降;感染组虫体内前3 d PO活力也随日龄增大而下降,第5天降至最低点,第6天后又反弹升高.PxGV感染对虫体3种保护酶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对照组和感染组虫体中均随日龄增大而升高;同时,感染组虫体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之下,PxGV感染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在组建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应用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颗粒体病毒制剂后,其种群趋势指数为5.99,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23.即,其下代数量明显下降.可见,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