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建筑节能和热舒适的角度,探讨了利用地板辐射供热来改善室内热环境.并介绍了地板辐射供热系统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客机驾驶舱流场CFD模拟与热舒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机驾驶舱作为客机的操作平台,其内部的热舒适性对于飞行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驾驶有重要影响.构建了全尺寸三维仿真驾驶舱模型,根据驾驶舱的传热特点和热负荷特性,建立了驾驶舱壁面传热模型,结合运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驾驶舱在地面夏季工况下的流场、温度场以及驾驶员的热舒适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周围空气的温度和速度基本达到客舱舒适度要求,但驾驶员自身的热舒适指标略微偏高.平均辐射温度过高是引起飞行员热不舒适的主要因素,通过必要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平均辐射温度,提高飞行员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人体的热舒适是人体舒适感觉中的重要部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很多,以夏季上海气候区为例,着重分析了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对人体热感觉的敏感性问题,得出人体对这4个因素敏感性大小,把人们定性的感觉提高到定量的分析,从而为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提供一种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室外空气温度对采暖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热舒适的影响,利用室内热舒适环境评价指标(PMV),分析计算了相同热舒适条件下,由于辐射热损失的不同导致的舒适性室内空气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达到和北京地区室内空气温度18.0℃时相同的热舒适度,广州地区的室内空气温度为17.2℃.因此,广州地区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可以比北京降低约0.8℃.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人体热舒适与辐射换热之间的关系,对具有不同外围护结构房间的热舒适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我国现行规范对于室内采暖设计温度的规定偏低,不能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同时指出室内采暖空调设计温度应考虑外围护结构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分析结果为室内采暖参数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名受试者在不同空调形式(对流空调、辐射地板空调、辐射吊顶空调等)及个人舒适系统(Personal Comfort System)多工况下生理参数和主观反应的实验研究,得到冬季辐射和对流换热形成的非均匀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不同工况下考虑局部影响权重的人体热感觉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不同空调形式下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影响权重不同;②三种空调形式下不使用PCS时远窗侧人员最冷部位(足部)热感觉投票值均高于近窗侧,全体人员足部热感觉投票值在辐射地板空调中最高。使用PCS可提升局部热感觉和热舒适,局部热感觉提升最显著部位分别是肩胛部(对流)、腹部(辐射地板)和大腿(辐射吊顶);③此外,PCS可以降低人员期望温度(Preferred Temperature,PT),在辐射地板组合PCS时期望温度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7.
人体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人体、动物实验基础上,对有可能作为人体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的重要生理参数进行探讨.人体热反应实验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对不同环境温度下受试者的生理参数和主观感觉同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受自主性体温调节活动影响的生理参数如人体皮肤温度、心率变异性、新陈代谢率、脑电波、肌电、排汗率与人体热舒适具有较好的生理相关性,并且在人体处于热舒适与不舒适状态时差异显著,具备作为人体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的生理基础;平均皮肤温度反映热舒适程度的灵敏性较高,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而且其测量与计算较为简单,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客观指标来评价稳态热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8.
人体某些生理参数存在表征人体热感觉变化的可能性,为了探究不同室温环境中人体生理参数(皮肤温度、脑电)与热感觉变化之间的联系,本研究通过客观实验并结合人体主观问卷调查,分析了人体皮肤温度、脑电频谱功率在冷环境、中性环境、热环境下与热感觉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平均皮肤温度、额头温度与热感觉变化显著相关,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通过对脑电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能量分析,发现处在不同室温下人体的整体热感觉同δ频带 (0.5-4 Hz)以及α频带 (8-13 Hz)的频谱功率变化显著相关,与β频带 (13-30 Hz)的频谱功率变化中度相关。此外,人体在应对冷环境时δ、α、β频带的平均频谱功率变化更为显著,由冷环境过渡至中性环境单位TSV标度下的平均频谱功率变化幅度要高于热环境,在脑电频谱能量这一生理参数层面揭示了人体对冷环境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室内热湿环境标准的理论依据,研究不同温度和湿度变化对家兔血液流变特性和生化指标的影响。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Ⅰ组,10只家兔在温度为26℃、湿度为70%的房间;Ⅱ组,10只家兔在温度为26℃、湿度为90%的房间;Ⅲ组,10只家兔在温度为32℃、湿度为70%的房间;Ⅳ组,10只家兔在温度为32℃、湿度为90%的房间。饲养3 d后,用心脏穿刺法采集血液5 mL分别用于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适中时,湿度变化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特性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在湿度相同时,温度变化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特性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显著;高温高湿环境对血液流变学特性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混凝土天棚辐射加独立新风系统住宅的热环境和热舒适,笔者对长沙某住宅小区在2016年夏季进行了约一个月现场实测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混凝土辐射空调加独立新风系统住宅室内温度分布均匀,在1.1 m测点与0.1 m测点空气温差最大值为0.816 ℃,垂直方向从下到上空气温度先增加后减小,靠近中间高度达到最大值,最热面南墙内壁面与最冷面天棚壁面之间的温差为1.9 ℃,室内热舒适评价指标:-0.95<PMV<-0.5,室内偏凉,PPD<22 %;从问卷调查分析可知在辐射环境中受试人员局部热感觉符合正态分布,身体的不同部位(除双脚外)对环境的热感觉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不同对流换热方式的室内环境中对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等人体生理参数进行有效的预测,基于Fiala模型,综合考虑不同对流方式对人与环境换热量的影响,尤其是通过修正不同对流方式的对流换热系数、平均辐射温度以及服装热阻等,建立了室内对流环境中的人体热反应模型。通过将模拟值与文献实验值进行对比来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两者高度吻合。在自然对流、混合对流环境下,平均皮肤温度预测误差以及受迫对流环境下人体大部分部位局部温度预测误差均小于1℃。所建模型可用于各种对流空调环境下的人体生理参数预测,为新型对流空调系统设计、评估以及规范修正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传热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地源热泵工程应用的理论基础和重点。结合河南某地地源热泵工程,针对不同埋管方式的垂直U型地埋管建立现场热响应试验系统,分析得到场地土壤等效导热系数为1.52 W/(K?m);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比单U形管高30%左右,De32型双U地埋管的延米换热量比De25型高10%左右,地埋管延米换热量随载热流体流速的变化不呈正相关变化,存在最优流速使得换热器换热效果最好;以单位钻孔深度换热量最大作为优化条件提出优化U型地埋管换热器设计的方法,建议设计前试验确定适合管径和流体最优流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微细通道相变传热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引入气-液-固三相分子间产生的不连续压力及Lie对称性,获得了描述气-液接触界面的微分动力系统,并对0.6 mm×2.0 mm的矩形微槽进行了实验,获得了压力时间序列.对该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在7.39 Hz以上的频段,系统出现了混沌,表明微通道的高效传热性能与系统的混沌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利用所得微分动力系统对实验中的混沌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得了奇异吸引子相图,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确定井巷风流热量来源及关键地点温度变化、热增量与损失量,并以之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深井气候调节是通风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改进传统的傅里叶导热模型,建立了基于通风井巷实际断面形状的三维热传导模型,针对不同井巷断面形状确定了反映流速与流量状态的动量相关的计算边界条件,并结合时间参数揭示了岩层内部导热以及井巷岩壁与气流间的热交换规律,建立了湿壁面与气流间的热湿传导方程.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国内某大型深井金属矿山井下通风系统,获得了关键地点的温度、湿度、热量等参数的走势和变化特点,为矿山开展深井气候调节与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Clothingisanintegralpartofhumanlife ,andanunderstand ingoftheroleofclothinginthethermalbalanceofthehumanbodyandthermalcomfortundersteady stateconditionshasdevel opedoverthepastfewyears[13 ] .Thehumanbodyisrarelyinathermalsteadystate,butiscontin…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土壤-空气换热器空气降温运行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入口空气温度和换热管长度对土壤-空气换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和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并结合空气在换热管内的降温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换热管出口空气温度与入口空气温湿度、换热管长度、管内空气平均流速的函数关系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换热管越长,管内流速越低时,出口空气温度越小,波动幅度也越小;土壤-空气换热器进出口空气温差与入口空气流速成反比,而单位管长换热量与入口空气流速成正比。当管内空气平均流速从4.5 m/s降至0.5 m/s时,进出口空气温差从3.97℃升至6.18℃,而单位管长换热量从11.59 W/m减至1.79 W/m。从增强土壤-空气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的角度考虑,管内最佳空气平均流速为5.9 m/s。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优化和换热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在紫外线B(UV-B,0.2 W/m2)辐射增强的情况下,硝普钠(SNP,一氧化氮供体)对地木耳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蛋白质、色素和多糖含量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下,加入NO,能够提高藻类的生长速率,刺激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提高蛋白质含量、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8.
UV-B辐射对孔石莼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孔石莼生长及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Chl-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会抑制孔石莼的生长并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经过UV-B辐射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初始阶段[(0~3)d]有所增加,而后却出现极显的下降:叶绿素a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呈现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液体泡状沸腾换热的微层导热汽化机理,对加热壁面的热物性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利用不同物性、不同厚度的涂层,测定了相应的沸腾换热系数,证明了加热面材料热物性综合数(λρc)对泡状沸腾换热具有很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考虑壁面热物性效应的泡状沸腾换热的修正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斜梁在热作用下的动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弹性稳定理论及Galerkin原理研究了斜梁在热状态下的动力特性问题,并讨论分析了温度、长细比、梁截面形式、倾斜角、荷栽、阻尼力对斜梁动力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热效应下杆件的倾角、长细比、梁截面形式、振动荷载对斜梁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而杆件的阻尼力则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并提出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减小振动的相关措施,可供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