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美科学家近日借助太空卫星找到了一种能够产生类似超人或X光射线穿透力的手段,探测到800多米水下超咸涡漩“地中海涡”,开创了从太空探测深层海洋现象的先例.  相似文献   

2.
科技新知     
哈勃太空望远镜2月3日在一颗遥远的行星大气中探测到了氧和碳元素的存在。科学家表示,这是第一次在太阳系以外发现这种现象。这颗名叫HD 209458b的行星是一个距离地球150光年的巨大的气体行星。科学家同时表示,氧和碳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这颗行星上存在任何形式的生命。天文学家认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发现意义重大,这表明科学家可以确定许多光年以外的大气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3.
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曾被天真的童孩画成一个圆圈,加上一双大眼睛和微笑面容,以及散发到太空中的射线,或许,这就是科学家向太阳发射‘旧光层探测卫星”的契机,相信这一《探索太阳的新壮举》将为人类创造意想不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造月亮——“太空伞”的试验。这个距离地面400公里高轨道的“太空伞”,其直径为20米。它首次同月亮那样将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面的一面,从此划破了地球黑暗寂静的夜空,这一试验的成功,是人类人工照明和能源利用上的新突破。 “太空伞”就是在太空安放一个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外形像一把折叠伞,升空时收拢起来,到了太空再张开。为了让伞的重量轻,反射阳光的效果好,伞面由一种特制的镀铝塑料薄膜作基底材料,再在它的表面喷涂一层反光作用很强的银色铝膜。  相似文献   

5.
聂勇 《奇闻怪事》2012,(11):14-15
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们又探测到一颗恒星发出的"死亡前的尖叫",称它"有点像是一种超低音的D大调",而且会在一个特殊的频率上重复响起。早在1974年,人类已经在尝试向外太空发射信号,希望得到来自外星人的回应,但至今也无人能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最近,科学家们解开了一则海洋奇谜,揭开了海中“飞碟”神秘的面纱。1967年秋,美国的“阿尔文”号潜艇在大西洋百慕大执行海底考察任务。当潜艇潜至80米深度时,一股暗流袭来,艇身剧烈晃动,尔后就像陀螺一样在水底打起转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常水纹  相似文献   

7.
叶在 《青年科学》2011,(1):44-44
英国科学家日前在黑海下发现一条巨大水下河。深达38米,宽达800多米。按照水流量标准计算,这条地下大河堪称世界上第六大河。像陆地上的河流一样。地下河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支流、冲积平原、急流甚至瀑布。  相似文献   

8.
到太空去遨游,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这是人类又一次征服宇宙的新创举,是人类面临能源危机挑战时获得新能源的又一项科研新成果。美国科学家在长20千米的裹有绝缘皮的铜芯线的一端系一个金属球〈发电卫星〉,另一端拴在航天飞机上,当航天飞机带着这个金属球以281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太空中绕地球遨游时,铜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到太空去遨游可以给人类  相似文献   

9.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乜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公里,其速度之快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奇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清摄影师后,就飞快地用腿部的“推进器”游走了。 1973年初,一个名叫丹·德尔莫尼的船长,在大西洋斯特里海湾发现水下有  相似文献   

10.
涡球在黏性流体中的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在自然界湍急的水流、大气的流动、作高速度运动的物体的尾流中,或在风洞实验里,涡旋运动的出现是相当普遍的并和流体的黏性分不开的。例如,在水流湍急的河道面上我们就常常观察到河水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涡旋运动。在流体力学中我们都熟悉理想、不可压缩的、定常流体的涡丝及涡环运动和它们在流体中所感生的速度分布。即使没有彻体力作用在涡环上,涡环在它自身的感应作用下也能向前推进。在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对大气环境日益关注,尤其是大气中的化学成分,不仅影响区域的空气质量,而且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卫星遥感探测大气中的化学成分是近年来全球对地观测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本文阐述全球及中国在卫星大气成分遥感探测领域的发展,以及目前已经和正在开展的各类卫星大气成分探测进展,综述大气气溶胶、主要痕量气体、主要温室气体的卫星遥感探测国际和国内现状,以及掩星和临边探测大气成分垂直廓线的进展,展望未来全球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在大气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林虎 《科技信息》2012,(23):76-78
随着人类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成为当代科学的一个课题。痕量气体光谱分析技术检测大气污染具有检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检测等优势。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是探测大气中痕量气体成分的现代光谱遥测技术。由于其高准确性和高分辨率、可同时对多种气体进行测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如:高速公路、企业排放)、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大气痕量气体成分及自由基的测量。它可以同时测量大气中多种气体分子,如CO2、SO2、NOx等。本文介绍了主要介绍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原理、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及其在大气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太阳系外第一颗在大气层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行星。这个发现显示科学家能够识别行星大气层中的气体,进而依靠此项技术最终可使研究者发现可以维持生命的行星。科学家给这颗名叫HD209458b的行星起了个绰号叫“地狱判官”,“地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人类首次获取彗星物质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母船留太空永久绕日运行。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此,“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7年的飞行中共飞越近48亿公里的路程。科学家称,“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能为科学家研究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物质依据。在日本爱知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最抢风头的,当数各家高科技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而最受孩子欢迎的是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保姆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会负责地看护好儿童和监视周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模拟了悉尼旋流燃烧器的中等旋流数算例(N29S054和N29S045)的冷态流场,研究了涡旋破碎泡(下游二次回流区)的不稳定模式.LES结果得到的统计矩总体上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研究发现:涡旋破碎泡没有螺旋形结构,其周围也没有出现螺旋形状的进动涡核,表明涡旋破碎泡没有典型的进动特征;瞬时速度分布显示了涡旋破碎泡存在着周期性的收缩/崩塌与膨胀的现象;功率谱的特征峰证实了涡旋破碎泡存在着周期性运动.  相似文献   

16.
《安徽科技》2011,(5):28-28
近日,由中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螺旋管径迹探测器(STAR)N际合作组.探测到氦核的反物质粒子——反氦4,这种新型粒子是迄今为止所能探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原子核。在反氦4的发现中,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世界》2006,(2):18-18
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此,“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7年的飞行中共飞越了48亿千米的路程。此项飞行计划共耗资2.12亿美元。科学家称,“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十分微小,直径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极地冰帽之下可能冰冻着致命的史前病毒,如果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病毒被释放到大气中,就有可能导致新的传染病的流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这种史前病毒。  相似文献   

19.
火星是太阳系中除金星之外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被科学家誉为"袖珍地球"。火星独特的空间位置、气候和地质状况决定了火星成为空间探测头号目标。探测火星承载着三个使命:寻找水资源;探索火星生命;征服外太空的梦想。人类探险火星不仅要面对失重时心理、生理的挑战,还要面临食物、水、氧气再循环和燃料补充,克服这些困难的办法就是在飞船上安装旋转飞碟提供人造重力。巨型飞碟就是太空中的航空母舰,抵御太空中的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帅 《青年科学》2011,(2):23-23
据国外有关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北极地区海床底部数百万吨的甲烷正缓慢地释放到大气中,要知道甲烷这种气体蕴藏的能量是二氧化碳所含能量的20倍,它的大量涌入大气将给地球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他们指出这是由于北极地区的气候日渐暖化,其永久性冻结地带逐渐融化,导致沉积在海底的大量甲烷慢慢浮出水面,该媒体已经对科学家们的初步发现做了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