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吴文革研究员作为"天长稻麦丰产科技专家大院"(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聘请的安徽省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为当地水稻生产服务,在促进当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技术攻关和集成取得突破吴文革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与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天长市农机推广中心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新品种示范、农机农艺双适应关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11,(Z1):59-60
孙如银,高级农艺师,天长巾.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推广股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天长课题技术负责人,2006一、认真设计,精心编写方案针对制约江淮地区稻麦生产的关键问题,孙如银设计了稻麦新品种筛选、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节水灌溉、小麦机械化条播、小麦半精量播种、小麦降湿壮根等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开展了有机肥施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试验,提出了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实施方案,并亲自参与“三区一田”的选点,编写建设方案.5年来,课题圆满完成了预定各项目标任务,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评比中,天长市连续多年均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11,(Z1):58-59
黄义德,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黄义德长期从事作物栽培、节水农业技术等教学科研工作,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5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安徽省实施,为科研教学成果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义德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粮丰工程的第一线,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评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也被授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11,(Z1):56-57
杨惠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06BAD02A06)课题负责人,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总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他主持的“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于2010年10月11日通过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实施方案合理,技术路线正确,组织管理措施得力,经费使用合理,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1,(Z1):30-32
“十一五”期间,该课题全面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及省科技厅配套支持开展的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运行与绩效评估,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工程”运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决策支持.同时,在粮丰工程的实施基础上,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 -2020》 的部署及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了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研究、提出粮食科技项目建议,制定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2007年,安徽省科技厅等组织实施的“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再获佳绩,稻麦最高单产分别达到845.3公斤/亩、648.8公斤/亩,为安徽粮食连续4年获馄丰收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度全省粮食预计总产将超290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已成为全省稻麦生产的样板。为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一支撑。  相似文献   

7.
《安徽科技》2011,(z1):27-30
“安徽水稻丰产高效集成技术辐射”课题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课题在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选择典型县(市、区)建立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辐射区,有效组织农科教单位科技资源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创新粮食科技推广组织方式、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规模应用转化,全面提升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工程以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淮北、沿淮、江淮和沿江四大粮食主产区,主攻水稻、小麦两大作物,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开展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建设,实现作物技术集成创新与大面积丰产高效.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11,(Z1):26-27
一、课题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决,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凸显,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技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发生深刻改变,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强度较大的生产环节也都需要用机械来替代人工,农民对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体作物稻麦生产的关键环节机械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陈泰 《安徽科技》2012,(9):24-24
本刊讯9月7日,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2年水稻现场观摩会在巢湖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全省农业科技和粮丰工程工作。各市科技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相关负责同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任务团队的科技专家,示范县、种业企业代表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明平出席会议并讲话。2011-2012年。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了江淮中籼稻、沿淮单季粳稻、淮北旱茬麦、江淮稻茬麦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突破一批稻麦生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水稻和小麦的高产典型,粮食丰产科技能力日益增强,为安徽省粮食总产“六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共实施水稻、小麦“三区一田”1119.75万亩,增收稻麦52.25万吨,增收12.6亿元。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11,(7):31-31
本刊讯 近日,专家对我省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课题太和县项目区进行了田间测产。专家组考察了小麦核心区和示范区,并选择代表性田块进行了实割实收。  相似文献   

12.
《合肥科技》2006,(7):17-17,F0004
2006年7月20-21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农业大学承担,贵池区和庐江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双季早稻示范进行了田间测产和考评。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11,(Z1):4-5
安徽地处江淮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总量常年居全国第6位前后,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和输出省份之一.发展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从2005年起,省政府通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大力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高产创建,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科技日报记者:安徽是全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安徽的粮食丰产工程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安徽科技》2011,(z1):70-72
日前,国家正式启动“‘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安徽省将继续承担“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并与与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签订了“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协议.“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坚持“突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加速成果的转化;整合其他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注重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种业企业的结合,延伸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内涵”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此原则和协议要求,安徽省进一步确立了“十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原则、总体目标及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11,(Z1):19-21
一、课题实施背景安徽位于我国北纬33度附近的小麦生产潜力区,小麦种植面积已达3600余万亩,小麦是安徽第一大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小麦生产在淮北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安徽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8.6公斤/亩.然而,安徽省小麦生产与邻近的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小麦生产稳定性差,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究其原因,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品种的选用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严重滞后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随着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未来安徽将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安徽科技》2011,(z1):52-55
淮北地区是我国北纬33°小麦产业带的重要部分,安徽省小麦主产区,近年淮北地区旱茬小麦面积保持在2100万亩左右.该区生态条件适宜,旱作茬口,产量较高,是安徽省小麦主攻高产和优质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起,安徽省提出小麦主攻淮北,自那时起,该区小麦高产技术推广工作基础较好,各类高产攻关活动活跃.“十一五”时期全省小麦纳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组织“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丰产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由涡阳、蒙城、太和和灵璧4县人民政府承担,所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科技局实施,并由“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组专家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农机服务经纪人助推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能够帮助农机产业化服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扩大,使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转移情况得到控制,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而且能够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该文分析了农机服务经纪人职业与产业化发展的关系,总结了农机服务经纪人助推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央1号文件在“推进现代农业建没”中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村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这是中央l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提出的核心要求和工作目标。水稻生产是汉中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不论在平原还是山区都是以水稻为主。在生产环节中,水稻的收获环节机械化,近几年发展很快,比较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已在汉中地区广泛应用,尤其是平原区域,机械化收获水平已达到80%左右。但水稻生产中的插秧环节、机械化程度基本处于零的状态。虽然农机推广部门近几年也下了很大功夫。但由于汉中水稻生产受各种环境条件的限制.插秧环节机械化始终没有得到突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国家各级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扶持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关键环节就更需要机械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花生加工产品越来越多,对原始花生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花生的单产量,而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环节多,栽培农艺复杂,配置高效的农机设备、合理的作业模式,对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对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要点进行探究,旨在提高花生生产效...  相似文献   

20.
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玉米粮经饲兼用。近年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递增。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对确保国粮安全、促进农畜牧业发展、提速粮食加工业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在眉睫。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农机农艺互动,社会化服务促动,梯度推进带动,多项技术联动。主要措施:加大收获机械购机补贴力度,深入种植制度改革,创造机械化生产优质条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示范推广,积极培育玉米机械化作业市场,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玉米装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