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卉 《当代地方科技》2010,(23):149-150
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创造风格著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传统写法及创作手段无法表现出伍尔芙作品紧追意识、心灵以及美的影像叙述。故分析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一文作为一个展现伍尔芙意识流语言构架艺术的举证。  相似文献   

2.
穿越意识流动的迷雾--解析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意识流小说的总体特征和写作技巧,从小说的题目、篇章结构和叙述方式等方面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葛鑫  张玮艳  单翔燕 《科技信息》2011,(33):269-269,307
伍尔夫与新月派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中西文化的优秀代表,他们各自的诗化小说和"三美"理论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依托,从"三美"的角度来分析伍尔夫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4.
作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和艺术的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并且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她最早发表的意识流短篇小说,正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其中所展现的现代主义时空观念、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和现代主义阐释空间使我们对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现代主义小说世界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于海  谢永贞 《科技信息》2009,(22):I0121-I0121
短篇小说《伊芙琳》和《墙上的斑点》分别是意识流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它们展现了两住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勇敢的探索精神,为他们以后的意识流文学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部作品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主人公的丰富多彩的心路历程,通过对它们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伟大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她对生活和真实的独特见解使她摒弃了传统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表达现代人的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从表达手法等方面探讨伍尔夫如何探索人物在生活中极普通的"瞬间"心理变化,并借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人生,揭示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叶俊峰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2):61-64,82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致力于小说的改革和创新,主张通过表现人的意识流动来构建主观"内在的真实".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作者纯粹从个人心理反应的叙述角度,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诗化语言等写作技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创伤,表现了人们压抑、苦闷、空虚和绝望的心情.<墙上的斑点>堪称现代主义与意识流创作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永恒而真实的瞬间--评弗·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不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她对生活和真实的独特见解使她摒弃了传统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来表达现代人的混乱无序的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从主题内容、构篇方式和表达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伍尔夫如何探索人物在生活中极普通的“瞬间”心理变化,并借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人生,揭示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刘恒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作家之一,他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充分揭示了其女性想象与关怀的三个特点,即:以人道主义作为基础,侧重从食色两方面关注女性沉重的肉身;立于女性价值立场,对女性追求自我生命意志的实现予以同情与肯定;在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时,侧重于对男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以其丰富的文化蕴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的研究成果。其中,乔以钢教授作为获得过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嘉奖的优秀女性文学研究者,以《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低吟高歌——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自选集》等众多著作,  相似文献   

11.
舒婷作为当代女诗人的代表,认真反思了中国社会的女性意识,其《致橡树》和《神女峰》反映她建立新的女性意识、破解传统女性意识、反抗父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谈及女性与文学,二者关系无外呼有以下几种:作为文学对象的女性、作为读者的女性、作为作者的女性和以上情况兼而有之的女性。由于本文是在读乔以钢《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感伤传统》的基础上而作的,而其文主要谈及的是作为作者的中国古代女性,因此,本文谈及的女性也是作为作者的中国古代女性,所谈的女性文学或才女文学即由中国古代女性创作的文学,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3.
刘恒是新时期女性意识十分自觉的男作家之一,他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充分揭示了其女性想象与关怀的三个特点,即:以人道主义作为基础,侧重从食色两方面关注女性沉重的内身;立于女性价值立场,对女性追求自我生命意志的实现予以同情与肯定;在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时,侧重于对男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韩松晓 《科技信息》2013,(20):183-184
本文以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细读作品文本,结合纳博科夫的自传及其文学观,分析了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和其女性人物形象生成的原因,试图从中窥视出纳博科夫的女性观、婚恋观,并发掘出这些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以《彩虹》、《恋爱中的女人》、《儿子与情人》等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以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和表现为切入点,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对女性人物的命运及内心世界给予细腻的描摹与深切的关注。《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成名作,委婉含蓄地映射出了劳伦斯深切的女性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的改革和艺术的创新,追求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并且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是她最早发表的意识流短篇小说,正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其中所展现的现代主义时空观念、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和现代主义阐释空间使我们对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更加感受到了现代主义小说世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娜 《科技信息》2010,(34):I0138-I0138
平安时代,随着平假名的普及和发展,绚丽多彩的女流文学也随之开花。其中日记文学作为风靡一时的文学体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和《更级日记》等,这些由王朝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给当时和后世的日本文坛带来积极 影响的同时,也使我们能够从中了解一些王朝女性的悲欢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