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2.
彭南丰  贾德江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78-179,182
意境论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典范形态,是最具东方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之一.在古诗英译中,只有如实地再现诗歌的意境,译作才能称为上乘之作.这就要求译者在诗歌的翻译中遵循一定的意境再现原则.  相似文献   

3.
武端理  王秀银 《科技信息》2010,(29):192-192,413
译者是不同文化的沟通者,传播者,再创造者。作为一种文学的极致,诗歌特殊的韵律,内涵和意境是高远的,同样也带来了明显的翻译的难度。由于诗人的特殊身份,长期以来,对于诗人译诗是否合适的问题,颇有争论。笔者试图从诗人译诗的问题出发,探讨译者的责任与素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诗主要有格律诗、五言诗、七言诗,其结构紧凑,用字含蓄委婉,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感寥寥几行就表现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或一个优美的意境,且兼用了对称、押韵、双关、谐音等修辞方法,使之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不过,要在译文中把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完完全全地表达出来,对于译者来说是一件难事。不仅是译诗,就是翻译过来的译文,也没有一篇能与原文完完全全地对等,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风格上、形式上、用词上原文与译文总有差距,而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译诗是翻译中的难点,译文与原文的…  相似文献   

5.
贺昕  刘冰泉 《科技信息》2011,(1):I0209-I0210,I0220
古诗英译的实质是诗歌意象的重构,在进行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不可忽略。本文主要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还原古诗意象过程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汉英句法形式对比的基础上,论述在中国古诗英译中应用形合手段的必要性。提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译者要在深刻理解、把握原诗本质的基础上,完成翻译过程中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转换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何科育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7):78-79,44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步骤,而理解是更重要的环节。本文借鉴铁木志科的整体文化翻译理论解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责任,并阐述了译者理解的特性;然后,借助古诗英译的实例证明了文化翻译背景下译者理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李奕 《科技信息》2009,(10):115-115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大都引自古诗或以谐音寓意,并能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命运。《红楼梦》中姓名具有深刻内涵,不可漏译。本文分析了霍克斯在《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在翻译中,译者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了音译、意译、不同称谓、译音译义、用法语与拉丁语以及增词等各种手法,将《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两重身份:原语读者与译文作者,探讨了在意图、主语、连贯、意境不同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作出的选择性变译。  相似文献   

11.
简论许渊冲的中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先生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中诗英译赏析,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青色在汉语文化中的意义出发,探讨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文学语言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深刻把握青色所创造的文化意境,这比寻求对等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雪梅 《科技信息》2012,(21):29-30,35
著名的台湾翻译家张振玉教授的译作《京华烟云》是其翻译的大量林语堂作品之一,此译本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风格,均较为完善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实质和神韵风貌,被翻译界公认为林氏鸿篇巨著Moment in Peking最为权威和成功的中文译本。然而仔细比较来读原作和该译本,尤其是涉及诗文典故方面,会发现译者广泛使用其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的技巧,对很多文化典故不是真实再现,而是全然重新创作,致使其文化意象内涵尽失,联想全无,从而产生了文化断点。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在模拟对象和语义特征方面具有共性,在拟声理据和句法功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拟声词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性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抽象法等,以使译文美感度提升。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儒林外史》的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莉 《皖西学院学报》2004,20(4):110-113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译文的探讨,总结其规律性翻译途径:即采用语义翻译 解释,交际翻译,交际翻译 脚注,源语词汇的义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转换等方法来实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杨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32-134
根据关联理论。原作和译作的核心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相似的关系,而这种解释性相似其实是明说和暗含的共享。译者通常要将暗含意凸现出来并提供跟译语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但在诗词翻译中,中国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决定了原语中的许多暗含意和空白不需明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效果也正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古诗难以被英美译者译成恰当英文的观点,试图通过对元曲《天净沙·秋思》的英译和西方两首意象派诗歌的分析比较,探究第二代华裔美国诗人Arthur Sze成功翻译这首中国著名古曲的原因。模仿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模式英译一些中国式“意象诗”也是一务能为英美读者认可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