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洪湖湿地需水量分析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QL Sever2005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以Visual C#和Arc Engine为开发平台,构建洪湖湿地需水量分析信息系统.根据洪湖地区地形和地理数据,采用格网法计算洪湖湿地静库容;针对洪湖湿地地理位置和功能,构建洪湖湿地需水量模型;根据研究区多年水文气象数据,对洪湖湿地水量平衡状况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运用GIS技术,本系统实现了洪湖湿地需水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洪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信息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变化环境下洪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概括了洪湖湿地所处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江湖(河)关系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分析了变化环境对洪湖湿地的影响及洪湖湿地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洪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出了相应恢复对策和建议,以便能够为洪湖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区湿地修复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西安地区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方法和途径,探讨恢复湿地的具体措施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方法采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污水湿地生态处理方法,修复河流湿地生态以及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建立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结果扩大湿地水面、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实施后将使西安市湿地面积增加105.19km^2,届时全市湿地总面积将达到1006.15km^2,占土地面积近10%。结论西安地区湿地修复与保护研究应以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湿地生态景观为主,并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湿地保护意识,正确处理湿地水体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洪湖湿地修复工程自2004年开始启动,如何开展生态恢复工程效益的评估成为方法学中讨论的重要话题.本研究基于2001年、2006年、2017年洪湖湿地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因子法,以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动态为参考依据,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2006年和2017年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  相似文献   

5.
洪泽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泽湖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江苏省湿地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区域,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湿地保护、恢复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突显,具体表现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面积萎缩、生境恶化和管理混乱.在分析洪泽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湖区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对策,即:降低捕伐强度,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保障调洪功能;控制上游水质,建立动态监测系统;统一规划,完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6.
洪湖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洪湖区湿地脆弱性的成因,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洪湖区湿地脆弱性进行评价。评价中依据湿地生态特性及演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的脆弱度。结果表明:洪湖区湿地的脆弱度为3,属轻度脆弱。该结果对洪湖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典型湿地脆弱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以松嫩平原若干典型湿地为例,在阐释湿地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典型湿地脆弱性的成因,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湿地进行了评价.评价中依据湿地生态特性及演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的脆弱度,为保护松嫩平原的湿地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洪湖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对洪湖地区进行宏观监测和湿地资源调查。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洪湖湿地类型的转型。引申出湿地变化动态度和湿地类型变化量的概念。以此将洪湖湿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动态变化原因分析,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该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洪湖湿地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由生态评价、社会经济评价和有效管理评价3部分组成.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值为71.71分,表明该保护区综合功能和管理能力较好,保护价值较高,能满足保护区持续发展的需要.评价结果还表明保护区在社会经济效益和有效管理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广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广西滨海湿地的现状,分析广西滨海湿地近年来的退化原因,认为广西滨海湿的开垦和改造、近海污染、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入侵等,造成了广西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建议尽快从完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协调经济开发和滨海湿地恢复与保护,加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的基础研究4个方面恢复和保护广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用距标秩和比法评价洪湖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秩和比法的原理,将给秩方法与评价标准相结合,采用简便易行的距标秩和比法对洪湖5个监测点的水质进行评价,并得出优劣排序;对洪湖水质污染程度进行认证.结果表明洪湖水体呈富营养化;从而说明改善洪湖水质,重建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影像群的洪湖水面利用变化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和环境功能的维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对于湖泊的开发利用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获取不同时期湖泊利用的信息不仅有助于了解湖泊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也可为湖泊未来的合理利用及生态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洪湖是湖北境内江汉湖群的最大湖泊.利用1985、1995、2000和2005年四期平水期TM/ETM遥感图像提取各期洪湖水面利用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5年至2005年间,洪湖未利用湖面面积1985年到2000年由于受人为作用影响有所减少,2000年至2005年后基本维持谷值;围网养殖区的面积从1985年不断扩大直至2000年达到峰值,此后基本保持稳定;湖区水生植被相应也从1985年不断减少至2000年的谷底值,随后由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水生植被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大庆市辖区内保留的比较完整的淡水沼泽生态系统,同时也是目前除香港之外我国仅有的位于市区内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具有面积大、鸟类密度高、原生性强等特点,并具备较强的稀有性、独特性及自然性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开‘展湿地旅游的最佳场所。但由于龙凤湿地位于城区内,生态资源十分脆弱,因此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4.
洪湖的环境变迁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总结了洪湖的湖泊环境和生物资源在近几十年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分析了目前洪湖所存在的水生物资源衰退、富营养化过程加速、养殖调蓄矛盾、过滤圈养和潜在污染威胁等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应用生态工程措施保护湖泊生物资源、综合治理洪湖的生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河口生态系统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基于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地下水补充、盐水入侵防制以及蓄洪等因素,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并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淡水补给量、维持生物生长环境的淡水补给量、保持河口湿地合理水面面积及水深的淡水补给量、水循环消耗需水量和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对上述5个方面需水量及其需...  相似文献   

16.
官厅水库入库口复合湿地系统建设以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地功能、保障供水安全、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对水库水源水质进行全面调杳、监测、分析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技术经验,采用并建设了前置库自然湿地和人工构造湿地的入库口复合湿地系统,突破了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与难点技术,成功实施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形成了适宜于北方低温干旱地区水库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恢复官厅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水库水质保护和生态恢复探索了一条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结合Cite Space和VOS viewer等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滨海盐沼湿地退化及修复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多集中在水、土、生等单一要素层面,主要体现在生境修复和生物种群保育2方面,存在修复效果维持时间有限等问题.近些年来,利用环境与生物间多时空尺度交互作用下系统自组织过程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层面的修复理论和实践应用逐步引起重视,在自组织斑图形成的早期阶段通过景观格局调整,实施人工干预可以发挥修复技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优势.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等多重胁迫影响下,探索面向系统稳定性维持的保护、修复、调控及监测体系成为变化环境下滨海盐沼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