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地胆草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地胆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了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1-9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大黄素甲醚(1),异香草酸(2),香豆酸(3),对羟基苯甲酸(4),阿魏酸(5),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6),豆甾醇-3-O-β-D-葡萄糖(7),豆甾醇(8),吲唑(9).化合物1、2、4、5.6、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9为一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薄层色谱,正相、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土贝母正丁醇部位进行了分离研究.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6-C-葡萄糖-5,7,3′,4′-四羟基黄酮(1),胡萝卜苷(2),胡萝卜苷棕榈酸酯(3),豆甾醇(4),β-谷甾醇(5),β-谷甾醇棕榈酸酯(6),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麦芽酚(10).除化合物(8)外,其余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蒙药森登-4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harmadex LH-20柱层析法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蒙药森登-4的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 )、豆甾醇(4)、大黄素(5)、2,5-二甲氧基苯醌(6)、槲皮素(7) 、栀子苷(8),对蒙药森登-4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森登-4中分得,并且化合物1、2和5是首次从森登-4中分得蒽醌类成分,为阐释蒙药森登-4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全缘叶蓝刺头(Echinops integrifolius Kar.et Kir.)根的化学成分.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技术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波谱及质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全缘叶蓝刺头根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及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11α,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豆甾醇(3)、7-羟基香豆素(4)、东莨菪素(5)、对羟基苯甲酸(6)和茵芋苷(7),其中化合物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和7是首次从蓝刺头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凝胶、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L.)Druce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石油醚以及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质谱等谱图数据和文献对照等研究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0-醛基-白桦脂酸(1),1,3,5-三甲氧基苯(2),3,5-二甲氧基苯乙酮(3),β-谷甾醇(4),豆甾醇(5),大黄素甲醚(6),芝麻素(7),早熟素Ⅱ(8),棕榈酸(9),正二十六醇(10),D-阿洛醇(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麝香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经波谱分析以及理化常数测定,从止血藤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确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豆甾醇(stiqmssterol)(2)、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3)、3-羟基-豆甾-5-烯-7-酮(3-hydroxystigmast-5-en-7-one)(4)、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5)、大黄素(Emodin)(6)、大黄素甲醚(Physcion)(7)、羽扇豆酮(Lupeone)(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止血藤(Spatholobus uniauritus Wei)为豆科密花豆属植物单耳密花豆(Spatholobus Hassk)的干燥藤茎,特产于我国云南,在西双版纳地区多被作为傣族习用药材使用,目前尚未见对止血藤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7.
瓜馥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广西特色植物瓜馥木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等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5,6,7,8-四甲氧基黄酮(5,6,7,8-tetramethoxyflavone,)、(-)-表儿茶素((-)-epicatech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大黄素甲醚(physcion,)、豆甾醇(stigmas-terol,)、胡萝卜苷(daucou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其中化合物为首次从瓜馥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和为首次从瓜馥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利用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从丽江产华丽牛肝菌子实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麦角甾-ergosta-7,22-二烯-3β,5α,6β-triol(1),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麦角甾-5,7,22-三烯醇-3β-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D-阿洛醇(5),大黄素(6),大黄素甲醚(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丽牛肝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短指软珊瑚Sinulariasp.内生真菌Ta31-2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modiolide A(1),sordaricin(2),麦角甾醇(3),大黄素(4)和大黄素甲醚(5)。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软珊瑚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研究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干燥根皮的化学成分.对白鲜皮的乙酸乙酯萃取组份进行分离.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重结晶法以及HPLC(制备型)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1),紫丁香苷(2),双氢松柏醇(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4),豆甾醇(5).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和反相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从苦绳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 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有机质谱等方法确定它们分别为4',4"-二羟基-3,3',3",5,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氧-8,8'-倍半新木脂素-7",9"-二醇(1),4',4"-二羟基-3,3',3",5,5'-五甲氧基-7,9':7',9-二环氧-4,8"-氧-8,8'-倍半新木脂素-7",9"-二醇(2),(+)-异落叶松树脂醇(3),赤式-愈创木酚基甘油基-β-O-4'-松柏醇(4),diasyringaresinol (5).   相似文献   

12.
 在细胞毒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同步对柄果海桐(Pittosporum podocarpum Gagnep)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得9个单体,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kielcorin(1),2,3-二甲氧基(口山)酮(2,3-dimethoxyxanthone,2),槲皮素-3,7-二甲氧基(quercitrin-3,7 -dimethoxy,3),木犀草素(luteolin,4),羽扇豆醇(lupeol,5),蜡酸(cerotic acid,6),二十八酸(1-octacosanic acid,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胡萝卜甙(daucosterol,9).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发现其石油醚、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6.5,3.5,5.0 μg/mL.  相似文献   

13.
在细胞毒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同步对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得6个单体,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α-菠甾醇(α-spinasterol,1),β-豆甾醇(β-stigmasterol,2),熊果醇(uvaol,3),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4),β-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β-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木犀草素(luteolin,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表明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3、6具有细胞毒活性,对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6.5,5.0,10.0,9.5μg/mL和6.0μg/mL.  相似文献   

14.
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HPLC对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的干燥假磷茎--山慈菇进行化学分离,根据化合物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从山慈菇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I);3',5',3"-三羟基联苄(3',5',3"-trihydroxybibenzyl,II);3,3'-二羟基-2-(P-羟苄基)-5-甲氧基联苄(3,3'-dihydroxy-2(P-hydroxybenzyl)-5-methoxybibenzyl,Ⅲ);3',5-二羟基-2-(p-羟苄基)-3-甲氧基联苄(3',5-dihydroxy-2-(P-hydroxybenzyl)-3-methoxybibenzyl,Ⅳ).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HPLC-UV法研究不同比例黄药子-当归配伍组合中黄独乙素及儿茶素的质量分数. 采用95%乙醇对黄药子-当归配伍组合进行提取,经乙酸乙酯萃取后,测定黄药子及各配伍组合中黄独乙素及儿茶素质量分数. 结果表明黄独乙素和儿茶素分别在10~200 μg/mL及200~1 2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4%及92.8%. 黄药子单煎液中黄独乙素质量分数2.90 mg/g,儿茶素质量分数为0.78 mg/g,黄药子-当归以1:1,1:2,2:1配伍时,各组中黄独乙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01,2.19,2.04 mg/g,表明黄药子与当归以1:1比例配伍后,致肝毒性成分黄独乙素质量分数最低. 各组中儿茶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35,0.30,0.43 mg/g,即1:2的配伍比例中儿茶素质量分数最低. 结果表明当归的药味比例显著影响黄药子中主要成分的质量分数,这些质量分数变化或与当归与黄药子配伍后药效增强、毒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尖萼金丝桃中间苯三酚及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指导下,对尖萼金丝桃(Hypericum acmosepaium N.Robson)全株的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得到6个单体,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Paglucinol(1);5-羟基-6-异丁酰基-2,2,8-三甲基-8-(3"-甲基-丁-2"-烯基)-2,8-二氢-1-苯并吡喃-7-酮(2);5-羟基-6-丙酰基-2,2,8-三甲基-8-(3"-甲基-丁-2"-烯基)-2,8-二氢-1-苯并吡喃-7-酮(3);7,8-(2",2"-二甲基吡喃)-5,3’,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4);槲皮素(quercetin,5)及Ⅰ3,Ⅱ8-双芹菜甙元(Ⅰ3,Ⅱ8-biapigenin,6).同时,细胞毒性试验发现,尖萼金丝桃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化合物(2),(5)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聚酰胺、硅胶、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方法,从云南产龙血竭总酚提取物中分离出4个黄烷类、2个芪类、4个甾体类成分. 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显色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是4’,7-二羟基黄烷;7-羟基-4’-甲氧基黄烷;4’,7-二羟基-3’-甲氧基-8-甲基黄烷;4’,7-二羟基高异黄烷;4’-羟基-3,5-二甲氧基二苯乙烯;反式-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豆甾醇;4-甲基-胆甾-7-烯-3β-醇;环阿尔廷醇;25(R)-薯蓣皂苷元. 化合物4’,7-二羟基-3’-甲氧基-8-甲基黄烷、反式-4’,5-二羟基-3-甲氧基-二苯乙烯、环阿尔廷醇、25(R)-薯蓣皂苷元为首次从龙血竭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在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指导下,对尖萼金丝桃(Hypericum acmosepaium N.Robson)全株的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得到3个(口山)酮类及3个甾醇类成分,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是:Calycinoxanthon D(1);Isojacareubin(2);6-Deoxyjacareubin(3);β-谷甾醇(4);豆甾醇(5);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对产自云南思茅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常数测定鉴定了结构,它们是3个二萜,2个芳香类化合物,1个黄酮苷和β-谷甾醇及β-胡萝卜苷.  相似文献   

20.
2种八角莲中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于云南大理和中甸的小檗科Berberdaceae八角莲属Dysosma(R.E)Woodson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中鬼臼毒素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从中得到了8种鬼臼毒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技术和化学反应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