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美既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审美范畴,又是一个内容与形式融合的审美范畴,其本质在于“和”,其行征也表现为“和”--和谐、和平、和畅、柔和等,这也是优美区别于壮美、崇高等范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了优美树的优美对偶标号函数、泛优美标号函数及可广义优美标号函数。得到“任何树T皆含有优美子树H,并且D(T)=D(H)、△(T)=△(H)”的结论。给出了几种构造优美树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优美图是图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但至今由于缺乏一般性的研究手段,寻找具有优美性的图类仍是这个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优美图也是图论中极有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它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从60年代中期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在射电天文学、密码学、通讯网络编地址、电路设计、导弹控制码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图G1n是由n个C4依次连接其对顶点而形成的一个圈.图Gp1n是将图G1n中n个连接点用n个长为1的路P替代后得到的图.图C2n是由n个C4依次连接其相邻点而形成的一个圈.图Gp2n是将图G2n中n个连接点用n个长为1的路P替代后得到的图.本文讨论了两类图Gp1n和Gp2n的优美性,用构造的方法给出了这两类图的优美标号,得出它们都是优美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周楷 《奇闻怪事》2009,(11):99-99,6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直径为四的优美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径为四的树是否都是优美的,Huang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解决优美树猜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根据树的结构,把直径为四的树分为两种类型,并将其优美性归结为文中定义的蒲公英的优美性。同时证明了两类蒲公英的优美性。  相似文献   

6.
A.RoSa有一个猜想:每颗树都是优美的。本文研究了关于点对称(定义2)、边对称(定义3)和一些非对称树的优美性,得到的主要结果是: 一、若树T′≌树T″,(“≌”表示树T′与树T″同构),l是T′和T″的优美顶点标号函数,对于v′∈V(T′),v″∈(T″)是v′的标号同构点(定义1),且l(v′)=1(或n),用另外一点v将v′和v″连接起来,所得的树仍为优美树。二、老树T′≌树T″且T′优美,如果用一条边通过T′和T″的一对标号同构点将T′,T″连  相似文献   

7.
1963年,G·Ringel 提出“所有树都是优美图”的著名猜想。它是图论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把树看成若干个“星”的串接和并接,从结构上对树的优美标号进行了探讨,对相当广泛的树类,给出了它们的优美标号。  相似文献   

8.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9.
对于由k个完全二部图K2,m1,K2,m2,…,K2,mk(其中k,n,m1,m2,…,mk为大于1的正整数)经过不同的粘接方法而得到的链图T1、链图T2、链图T5的优美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由链图T1和长为n的路Pn的一个端点粘接得到的链图T3和链图T2与长为n的路Pn的一个端点粘接得到的链图T4的优美性进行了研究。用构造的方法给出了这几类图的优美标号,得出这些图都是优美图。这样将m1,m2,…,mk的值均为2的范围扩大到大于1的正整数,从而拓宽了优美图及其应用的道路。最后提出了将链图T1、T2、T3、T4、T5分别首尾粘接而得到的一些图是优美图的猜想。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圈并的优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圈并的优美性,并给出了圈并优美的一个结果:设C4k^(1),C4k^(2),…,C4k^(j)是j个圈,k是不小于1的整数,按顺序一个接一个的一点粘合这些圈,使其当j≥3时,前一个粘合点到后一个粘合点的距离均为2,这样得到的图为优美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优美与优美图之间的一种关系,每个优美图都可嵌入到另一个优美图中.通过构造证明了:设G1是任一个优美图,则必存一个优美图G2,使得G1是G2的真子图.这一结论给出了由一个优美图构造一类优美图的一种方法,并用此方法给出了几类优美图.  相似文献   

12.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它以其深厚而独特的美学内涵影响了古今几千年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它以“适中”、“时中”为美学原则,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的“以物观物”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同时这一审美方式是在道家老庄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其次,以农业社会为背景的宇宙观,以及个人与时代的共同作用也和其产生有密切关系。另外,这也是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态度世界。  相似文献   

15.
风骨是《文心雕龙》一书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论概念。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彦和用了一个比喻:“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这里,它道出了其内涵的形而上特点:风骨即文学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它象飞鸟的翅膀。 准此而言,我们可以说,风骨既不可能是旧式学者如黄侃所说的“文意”、“文辞”(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也不可能是众:多“五·四”后学者所说的风格。文意文辞本是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何劳冠以风骨作叠床架屋式专论?风格虽不失形而上范畴,但它是对既成艺术作品作分类性审美把握时所使用的一个中性术语。而刘氏这里所谈  相似文献   

16.
张立群 《科技信息》2010,(16):I0281-I0281
广播操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项目,不仅有健身价值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通过对学生做操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操的准确性掌握较好,但缺乏美感。在广播操日新月异的时代,身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步伐,深化新课程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掌握操的美感特征,抓动作姿态、速度、力度,提高动作优美性。  相似文献   

17.
强优美通路     
1966年A.Rose提出了优美图的零可循环性(Zerorotatability)问题,并于1977年给出了关于通路的任意结点可标号0的优美赋值的证明。我们则提出另外一个方法,对于通路的第一个结点赋以{1,2,…,e}中任一个值,这里e是通路的结点数,如此赋值之后再生成通路的优美标号。这一方法可用于解决由某些通路产生的一类新的树的优美标号问题。相应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树与图的强优美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9.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其诗歌艺术特色以“优美”和“壮丽”著称。具有一种空灵悠远的境界。为何他的诗歌创作会有这样的特色呢?儒、道、佛观念对王维审美情趣的影响,结舍他所经历的政治上和生活上的颠簸,形成了王维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构成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庄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理论的源头,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体“道”都是审美体验的方法,“心斋”、“虚静”等则是审美体验心理的条件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庄子审美体验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