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将从人类鼻咽癌细胞系(CNE-2Z)分离出的不同克隆株细胞悬液,分别移植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的背侧皮下,于56天后处死所有小鼠,进行了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当每只scid小鼠移植2×10~6个瘤细胞时,CNE2-L2克隆株为高转移株,其淋巴转移率为100%,肺转移率为71%;而CNE2-L4克隆株为低转移株,其肺转移为13%,淋巴结未见转移;而当每只小鼠移植2×10~5个瘤细胞时,CNE 2-L2也为高转移克隆株,但比上者为低,其淋巴结转移率为71%。肺转移率为14%;CNE2-M2克隆株为中转移株。其淋巴转移率为43%,肺转移率为14%。与其裸鼠相比,当给每只BALB/c移植2×10~6个瘤细胞后56天时,尚未查见转移。说明两种免疫缺陷动物对恶性瘤细胞表型的表达,scid小鼠比BALB/c裸鼠为敏感。另外,皮下移植瘤细胞的数量也可能与转移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在相同时间内移植瘤细胞数越多,转移率也相对地增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肝转移形成机制和生物学特性,用人类鼻咽癌(CNE—2Z)和小鼠子宫颈癌(U14)分别在裸鼠和615近交系小鼠脾内移植。结果人类鼻咽癌脾内移植后43—50天有8/10例(80%)在脾一端形成瘤结节的同时肝内也形成转移瘤,其中4例合并肺转移;小鼠子宫颈癌在615小鼠脾内移植后,13—14天处死,结果1和3天切除原发瘤,分别有11%和63%发生了肝转移,而未切除原发瘤有73%发生肝转移。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肺和淋巴结转移。结果表明凡有足够的癌细胞接种到脾内均可发生原发瘤,继而沿血流系统进入肝脏,在肝内形成转移瘤。  相似文献   

3.
利用l988年建立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SO-Rb_(50),作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微量注射器吸取SO-Rb_(50)的细胞悬浮液0.45—0.5μl,含细胞数1.5—2.5×10~7个,注入裸鼠眼前房内。共注射7只裸鼠的右眼,左眼为对照。实验眼于注射后第3天瞳孔区即出现肉眼可见到的灰白色混蚀,以后逐日增多,或在前房,或进入玻璃体内。约于注射后第7周出现右眼球突出,逐渐加剧。长期观察的实验鼠左眼也逐渐丧失视力,最后小鼠衰竭死亡。病理检查见典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充满眼球腔,伴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部分眼内移植瘤瘤细胞呈菊形团样结构。肿瘤侵入眼球各层组织,破坏眼球壁扩展至眼眶内。长期观察的实验鼠肿瘤细胞除侵犯视乳头、视神经外,可沿着视神经侵犯视交叉等。另外,将SO-Rb_(50)的细胞悬浮液0.5ml,含细胞1×10~8 个,注入7只裸鼠右颈背部皮下,只有1只于注射后第4周长出皮下移植瘤,其余6只观察50~90天均未出现肿瘤。可见SO-Rb_(50)细胞接种于眼前房内比接种于皮下更易形成移植瘤。移植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与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裸鼠循环系统为实验体系,建立高转移性癌细胞实验转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体外经白细胞介素2活化的人LAK细胞与高转移性癌细胞同时注射于裸鼠尾静脉内;将未经活化的淋巴细胞与癌细胞一同注射,作为对照,观察LAK细胞抗实验性转移作用。结果表明,每只接受3×10~7 个LAK细胞与1×10~6 个肿瘤细胞的实验组5只小鼠,注射细胞后全部健康存活,无一生长肿瘤。而接受与实验组相同数量的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对照组5只小鼠,分别于注射后第五周在皮下、脊柱旁及肺脏内出现转移瘤生长。说明LAK细胞不仅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在裸鼠内也能够抑制高转移癌系实验性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利用人卵巢癌、胃癌、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观察比较肝脾转移情况。方法分别将人卵巢癌、 胃癌、结肠癌实体瘤移植到裸鼠皮下,在建立人卵巢癌、胃癌、结肠癌裸鼠实体瘤模型的基础上,观察裸鼠实体瘤生 长速度、存活时间及肝脾转移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人卵巢癌、胃癌、结肠癌实体瘤移植到裸鼠皮下,移植成瘤 率、肝转移率皆为100% ; 卵巢癌脾转移100% ; 胃癌脾转移62. 5% ; 结肠癌脾转移75% 。人卵巢癌裸鼠实体瘤生 长速度高于胃癌、结肠癌裸鼠实体瘤,且肝脾转移快,存活时间短; 三种癌裸鼠移植瘤肝脾转移病理形态均有差异。 结论建立的人卵巢癌、胃癌、结肠癌裸鼠移植瘤肝脾转移完整地再现了人卵巢癌、胃癌、结肠癌患者肝脾转移的 临床过程,为探讨人卵巢癌、胃癌、结肠癌肝脾转移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提供参考,三种癌裸鼠移植瘤肝脾转移癌 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人卵巢癌进展机制的相关研究,构建适宜的体内动物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稳定过表达绿色荧光报告基因(GFP)的人EOC细胞模型:SKOV3(人卵巢浆液性腺癌细胞株)和ES-2(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株);异氟烷吸入麻醉4-6周龄BALB/C(nu/nu)雌性裸鼠,从裸鼠背部正中纵切口进入腹腔,显微多点注射法分别将细胞模型悬液,移植于裸鼠的单侧卵巢,每组6只裸鼠;Night OWL活体成像系统动态观察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转移情况;移植术后4-6周解剖裸鼠,取卵巢和转移瘤组织行HE染色。结果显示,携带GFP的EOC细胞模型SKOV3和ES-2,均可成功构建裸鼠卵巢原位移植瘤模型,裸鼠未发生手术原因死亡,成功率均100%;活体成像系统通过检测GFP的荧光强度和范围,能够动态监测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SKOV3细胞模型构建的卵巢癌和转移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特征符合人卵巢浆液性腺癌;ES-2细胞模型构建的卵巢癌和转移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特征符合人卵巢透明细胞癌。由此可知,异氟烷吸入麻醉、从背部正中纵切口进入腹腔、显微多点注射法移植携带GFP的EOC细胞模型,能成功构建可动态监测的裸鼠卵巢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与人卵巢癌生物学特征类似,适宜作为研究人卵巢癌演变进展的体内模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已建成的人胃癌MGC80—3细胞裸鼠移植瘤为细胞来源,采用机械消化为辅、胶原酶等消化为主,经过改装的三级过滤系统分离活的单细胞,经外科手术,脾被膜下注入1.25×10~6个MGCS0-3细胞。研究表明,移植前施用含0.5%CCl_4橄榄油,使MGC80-3细胞在肝脏形成转移灶数目增多。光镜下,CCl_4中毒后第2天、第10天裸鼠肝脏显示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纤维化、肝细胞再生和小胆管增生现象。电镜下,CCl_4中毒后肝细胞显示SER,RER不同程度的扩张,并伴有RER脱颗粒,胞质内脂滴和脂褐素增多,肝窦内皮受损收缩,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着,提示CCl_4中毒后肝细胞坏死、内皮损伤、纤粘蛋白沉着是造成MGC80-3细胞肝脏转移灶增多的原因之一。总之利用自系移植成功的裸鼠人胃癌细胞移植瘤为细胞来源,三级细胞过滤系统分离实体瘤组织而获得增殖能力强的单个瘤细胞,借用CCl_4对肝脏损伤,脾下移植亲宿主性胃癌单个细胞,容易获得人胃癌细胞在肝脏多个转移灶。这个方法能为预防和研究肿瘤细胞转移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实验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确定分期、判断预后和决定辅助治疗的重要指标.结直肠癌血行转移多见于肝脏,yeatman报告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的胆囊胆汁CEA值升高.作者14例标本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检查淋巴结,共得淋巴结579板,平均41.36士17.14枚.6例发生26枚转移淋巴结.同时其中5例术中抽取胆囊胆汁测定CEA值,三例高于血清正常值(15ng/ml),其中一例术后作CT发现肝内可疑转移灶,术后19月作B超发现肝内转移.作者认为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全数、逐个、连续切片检查淋巴结可以增加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从而提高分期;测定结直肠癌病例的胆囊胆汁CEA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的肝转移灶;初步观察,有可能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肝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981 ̄1995年进行人类肿瘤异位移植的2850只BALB/c裸鼠,发现4例裸鼠自发瘤,发病率为0.14%。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3例为B细胞生恶性淋巴瘤,病变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结、脾脏、肝、肾和肺;1例为肛管高分化然状细胞瘤。该4例裸鼠所移植的人类肿瘤均未生长。本文讨论了裸鼠自发瘤的发病率、病理学类型和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0.
拟研究2-巯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类小分子抑制剂(SKLB-163)对结直肠癌细胞SW62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利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裸鼠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移植瘤模型中评估药物灌胃给药时能否抑制肿瘤生长。流式细胞术和MTT表明,SKLB-163能够促进SW620细胞凋亡,且能够显著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动物实验表明,口服灌胃给药SKLB-163(200 mg/kg)能够显著抑制裸鼠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移植模型肿瘤的生长。总之,SKLB-163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发展新型2-巯基苯并噻唑类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人肝癌细胞株HepG2母系克隆分离异质性亚系,探讨肝癌异质性机理。方法:应用有限稀释法对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进行单细胞克隆分离异质性亚系,并应用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和DNA含量,MTT法检测其对不同抗癌药物敏感性,同时应用裸鼠脾种植肝转移在体实验模型探讨其生物学行为的差异。结果:分离到HepG2—D3及HepG2—F4两个细胞亚系。HepG2—F4亚系细胞呈长梭形,体外增殖能力强,但脾脏内种植后不成瘤,不转移(0/10);HepG2—D3亚系细胞呈多角形、多突起,脾脏内种植成瘤率高(10/10),并在肝脏形成广泛转移(10/10)。结论:从人肝癌细胞株HepG2母系成功分离建立了两个异质性细胞亚系,两在形态学、增殖能力及其对不同抗癌药物敏感性、成瘤和转移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该亚系可为进一步研究肝癌异质性尤其是转移的确切机制提供良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从1981年至1995年15年中使用2850只BALB/C裸鼠进行人体肿瘤移植研究,发现4例裸鼠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为0.14%。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3例为B细胞淋巴瘤,病变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结及脾脏,肝、肾、肺有灶性肿瘤细胞浸润;1例为肛管高分化鳞状细胞癌。4例所移植的人体肿瘤均未生长。本文讨论了裸鼠自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及病理类型、移植瘤与自发瘤的相互关系及裸鼠自发瘤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南赤瓟醇提物对裸鼠宫颈癌Caski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可能的机制.将0.3mL Caski(4×107个/mL)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右侧后腿背部皮下,接种2次,间隔时间1周,建立裸鼠宫颈癌Caski移植瘤模型.将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南赤瓟醇提物组(200和400mg/kg)组,每组5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停药次日处死裸鼠,测量裸鼠体重、移植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测定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测定Bcl-2、Bax和Caspase-3、Caspase-9mRNA表达,并计算Bcl-2与Bax比值.结果表明南赤瓟醇提物可显著降低移植瘤体积和抑瘤率,上调Bax和Caspase-3、Caspase-9mRNA表达,下调Bcl-2mRNA表达和Bcl-2与Bax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南赤瓟醇提取物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Bcl-2、Bax和Caspase-3、Caspase-9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莪术醇联合化疗药物顺铂对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构建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其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对照组、顺铂组、莪术醇组、联合用药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 L/10 g),顺铂组予2 mg·kg~(-1)顺铂腹腔注射给药,莪术醇组腹腔注射100 mg·kg~(-1),联合用药组腹腔注射顺铂2 mg·kg~(-1)和莪术醇100 mg·kg~(-1)。每3 d ip 1次,连续给药7次。TUNEL法观察其对Hep G2细胞的原位诱导凋亡作用,ELISA法检测其对Bcl-2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顺铂组、莪术醇组、联合用药组平均瘤重、平均瘤体积、Bcl-2蛋白含量均降低,凋亡指数升高(P0.05或P0.01);其中以联合用药组作用最为显著。与顺铂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莪术醇联合顺铂可抑制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诱导人肝癌细胞Hep G2凋亡,这可能与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将高转移人肺巨细胞癌和低转移人肺腺癌常位移植于裸鼠肺内,其移植成功率分别为74%和56%,肺内移植瘤仍保持人原发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其肉眼类型可呈肺门肿块,周围结节和弥散浸润型,与人类原发肺癌亦相似,而与局限膨胀生长或较少浸润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区别。肺内常位移植瘤较广泛地浸润胸部脏器,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低转移肺腺癌细胞肺内移植其淋巴结转移率可达56%,甚至高于该癌系在beige裸鼠体内的淋巴结转移率。说明常位移植有利于恶性肿瘤表达其浸润转移表型。常位移植之肿瘤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人体内原发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将成为研究人类肿瘤特性和实验治疗的更为适宜的实验模型。研究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常位移植瘤基因表达的差异亦将为肿瘤浸润转移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揭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个高转移的人肺巨细胞癌移植瘤PG已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建立。在各种遗传背景的裸鼠体内,包括BALB/cA、NIH、C57BL/6J、615/PBI等,PG肿瘤细胞皮下接种后,均可发生自发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4%(110/117),肺转移率为83%(97/117)。这种高转移特性在五年多时间内连续100多代移植过程中仍保持不变。为了研究肿瘤转移的遗传机制,我们从PG瘤细胞中提取高分子量DNA片段,用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转染NIH/3T3小鼠纤维母细胞。经过连续两轮转染,获得的转化细胞能在裸鼠体内成瘤。其中一个转化克隆TF87-2-10皮下接种裸鼠后,能自发转移至肺。DNA分子杂交显示该细胞基因组中整合有人DNA序列。说明该转化细胞转移表型的  相似文献   

17.
作者将SGC-7901人胃癌细胞接种至棵鼠皮下,建立皮下移植模型并反复传代,以第八代移植瘤为材料,将瘤组织块种植到裸鼠胃壁,成功地建立了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该模型原位瘤沿胃壁呈浸润性生长,潜伏期为3-4周,以后迅速增长并与网膜粘连,约12周以后部分动物出现肝转移,以后逐渐消瘦,生存期为16-24周,本方法原位成瘤率及局部浸润发生率均为100%,且可出现肝脏转移,肿瘤生长过程与临床胃癌特点很类似,适用于人胃癌转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支气管内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大鼠肺肿瘤模型。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平均体重169 g±10 g),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气管切开,超细导管支气管插管,接种肿瘤细胞(1×105~5×105)。病理学检查,计算肿瘤成活率。结果造模动物40只,存活39只。接种1×105~5×105个细胞各组动物的肿瘤成活率分别为60%、80%、90%和100%。结论应用支气管内细胞移植建立常位大鼠肺肿瘤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其肿瘤成活率高,手术死亡率低,方法简单易行,易于重复。  相似文献   

19.
人卵巢癌高转移细胞株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癌仍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理想的动物模型对于卵巢癌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肿瘤原位模型因具有相对较高的仿真性而成为动物实验研究的首选。本研究选用人卵巢癌高转移细胞株HO-8910PM作为成瘤细胞,拟建立裸鼠卵巢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对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将HO-8910PM细胞(细胞数约2×106)注射到雌性裸鼠皮下。待皮下成瘤后再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将瘤体小块转移到其他裸鼠卵巢内,追踪观察原位肿瘤的生长和体内的转移情况,在荷瘤鼠处于濒死状态时将其处死,取原位和转移病灶处的肿瘤组织做光镜及电镜的病理检查。共14只裸鼠接受了原位移植手术,经追踪观察,有8只原位成瘤,成功率为57.14%。通过尸检发现有5只荷瘤鼠出现了远处器官的转移(转移率为83.33%),转移器官为肺、肝脏、膈肌、胃表面、肠管表面、胰脏、后腹膜、对侧卵巢、髂窝淋巴结等处,以膈肌和肝脏较为普遍。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其生物学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卵巢癌更为相似,为卵巢肿瘤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人胃癌裸小鼠体内原位移植浸润转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人胃癌原位移植至裸小鼠体内后的浸润转移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BALB/C-nu/nu裸小鼠12只,以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为材料,通过手术将瘤组织块移植到裸小鼠胃壁,待动物濒临死亡时进行系统解剖,观察其浸润转移的部位及特征,原位移植瘤全部成功,且所有动物均出现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率为66.7%,癌性腹水的发生率为50%,移植肿瘤晚期还可向脾脏,胰腺及肾脏等处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