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超长期趋势预测为基础,通过对2030—2050年我国石油天然气供需形势的系统分析,提出有效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战略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石油需求将长期处于增长态势,而石油产量将保持基本稳定,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为此应在努力控制需求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石油替代,力争石油对外依存度不超过60 %;天然气作为清洁、优质的化石能源,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大国外天然气资源的引进利用,力争2030—2050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升至10 %以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油气中长期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以及6项战略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温化冰 《科技信息》2011,(26):294-295
石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商品,我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每年新增石油需求基本上都通过海外进口解决。据统计,从1993年开始到2009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2亿多吨,年均增长8%,对外依存度已达50%以上。国际石油贸易总运量中的三分之二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90%以上也是通过海运实现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口石油需求会更大。石油进口贸易的发展促使我们重视其计量研究,它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储备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汽油消耗量也就越来越大,汽油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国对石油开采力度也随之加大。石油作为国家建设的动力和基础,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但随着我国对石油开采和使用力度的加大,我国正面临着能源危机,为了缓解汽车对石油的消耗,加强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以汽油为能源的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影响着环境和生态,开发新型能源势在必行,该文将针对汽车新能源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使用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几年我国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进口量越来越多,而且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也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这样才能在,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提下,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志成 《科技信息》2012,(32):254-254
石油是非再生资源,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都渴求的能源。目前全球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石油资源短缺、供需不平衡、生产成本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石油需求的依赖度不断增大。石油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石油资源短缺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及时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6.
李航 《科技资讯》2012,(17):91-9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石油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和基础性产品,与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石油供应的正常与否将直接涉及到我国的生产企业、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石油提供的是基础保障工作,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石油能源的需求。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加快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的与开发。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污水废水处理是保障油田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现代油田污水处理技术以及管理重点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化石能源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已探明的原油、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2.4%和1.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产量的增长速度,对国际石油的依存度也不断走高。2004年起,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2006年全年生产石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消费石油3.47亿吨,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重要。石油作为我国工业建设的血脉,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石油资源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因此油田企业加强油井管理对于石油资源的开采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油井的管理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将对油井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我国的地下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由于石油开发技术的限制,在石油开采效率上仍然属于较低水平。石油钻井工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生产工作,只有采取先进的钻井开采技术,才能够提高采油率。本文就当前我国石油钻井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对相关石油钻井技术因素的分析,展望未来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天然气等各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所以要提高能源勘探的效率,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在能源勘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质结构,有些深层岩石的硬度较大、温度较高,为钻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钻井工程的效率,应该对影响钻井机械速度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从实质上解决钻井机械的速度问题,对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己。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己。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等主要能源量的需求正逐年递增.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供应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国家对油气行业的重视和国内外大规模勘探、开发的进行,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出现紧缺趋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家的发展政策都催生了一个重要专业的诞生与发展——石油工程专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产业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能源供给不足,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对优质、安全、清洁的交通燃料需求的持续增长等,这使能源供给成为全球正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这一课题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尤为重要。在未来25年内,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显著增长,进而将推动对更高性能的交通燃料的需求。即使考虑到未来汽车燃料使用效率的提高,到2030年中国交通燃料的总体预期需求仍将比2010年增加90%。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原油需求依赖进口。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为了更多地依靠本土原材料来源满足这一预期的需求增长,除了石油产品之外,还需要将更多种类的交通燃料商业化。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我们对于石油等能源的依赖程度在逐步的加大和升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注重石油工艺的发展,积极的开发相关的技术,不断的推进现代石油工艺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现代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针对石油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旨在为我国石油工艺管道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己.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这促使我国的油田开发事生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油田开采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开采工作不断地深入,油田逐渐形成了异常高压,多压力层系共同存在的局面,这给老油田开发后期的开采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对老油田开发后期精细开采固井技术进行探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老油田开发后期存在问题的角度出发,对后期精细开采固井技术进行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有效地提高石油采收率是油气资源开发的永恒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蒸汽驱应用最广泛,其次是烃类气体驱和化学驱。针对我国油藏条件,聚合物驱得到很大的应用和发展,应用规模和配套技术都处于国际前列,并已在大庆、胜利等油田工业性推广。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跟踪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资源稀缺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显得尤其值得重视,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石油供求矛盾,将会更加严峻。为确保我国石油供应与经济协调发展,应制定如下的石油能源发展对策:石油勘探和开发投资,实现国内石油战略接替;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政策,提高油气工业的竞争力;建立二级石油战略储备,提高必要的抗风险能力;海外油气扩张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