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以试验为基础,论述了野外标准贯入击数与室内微型贯入击数的统计关系,提出了在粉土液化判别上,室内微型贯入试验可替代野外标准贯入试验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随后分析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最后由标准贯入试验实例研究了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标贯试验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申永斌  曹方秀  袁文雷 《工程与建设》2023,(5):1591-1593+1603
标准贯入试验作为一种勘探原位测试手段,具有快速、经济和劳动强度小等优点,在勘察施工中被广泛使用,尤其适用于第四系海相沉积物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在海上进行地质勘察时,受海水深度的影响,诸多原位测试手段无法使用,更加突显出海上标准贯入试验的重要性。海上标准贯入试验与陆上标准贯入试验相比,其技术要求更高,受季节、风浪、潮流、气象等因素影响,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本文从现有的技术、设备水平出发,分析影响海上标准贯入试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以尽可能地提高海上标准贯入试验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4.
标准贯入与波速测试在工程勘察中都是较重要的原位测试手段,应用广泛。通过对芜湖城南某地块分别利用标准贯入试验和单孔波速测试法进行原位测试试验结果的分析,说明在工程勘察及成果运用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采用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5.
刘红波 《科技信息》2011,(3):I0294-I0294
标准贯入试验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原位测试方法,随着入世后与国外交流合作逐渐增加,该方法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本文概述了标准贯入实验的发展,就其中砂土的内摩擦角方法的探讨,并对探讨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原位试验数据的数学物理关系与规律性探索是目前较难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利用组成论中的复杂度分析方法对标准贯入试验曲线进行了分析,并依据最复杂原理从数学关系上推导证明了分布函数的具体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符合幂函数分布,理论分布函数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分布函数的表达式是在限制条件下得到的,这使数学推导过程有了明确的物理意义,有利于认识原位试验深刻的数学物理关系,将复杂性分析方法应用于各种离散、变异系数高、不确定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二维颗粒流软件PFC2D构建了沥青混合料单轴贯入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了试件尺寸、加载速率、计算时步值等条件对单轴贯入数值试验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数值试验的标准条件,评价了单轴贯入数值试验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了单轴贯入试验的细观机制。结果表明:试件尺寸为Φ101. 6 mm×h63. 5 mm、加载速率为1 mm·min-1、计算时步为1×10-3s·step-1时,数值试验可取得稳定结果;贯入强度实测曲线与模拟曲线基本吻合,单轴贯入数值试验误差在4%以内;随着荷载贯入,应变也随之增大,细观接触力越来越密集且作用力越来越大,并逐渐向试件底部扩展;随着贯入量的增加,试件两侧接触力逐渐密集,但无显著的集中现象;接触力网络的纵向变化亦明显于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8.
应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试验方法对杭州某建筑场地的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得出的物理力学参数,给出场地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综合确定有关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9.
静压管桩连续贯入的动力响应不仅会引起土体的局部大变形,还会改变桩周土体的有效应力状态,从而影响自身的贯入阻力以及桩基承载力时效。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沉桩后的承载变化,对于沉桩过程贯入机理的认识仍相对不足。为此,克服传统全模型试验不可视的局限,通过透明土可视化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开口与闭口管桩静压沉桩连续贯入全过程的对比试验,获得了开口与闭口管桩相同沉桩条件下的桩周土体的位移场。系统研究了两种形式下全时空域的桩周土体扰动变化规律及承载特性的发挥,并讨论了开口与闭口管桩贯入机理的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土塞效应渐进调动的原因导致开口与闭口管桩的挤土效应发挥机理存在较大差异,闭口管桩连续贯入引起的位移矢量场的模式主要以桩端放射状挤压土体运动为主,而开口管桩的位移矢量场则表现为管桩内部竖向位移最大、桩身两侧的扰动变形较小;贯入初期,开口管桩所调动的贯入阻力远小于闭口管桩,随着土塞程度的增大,土塞效应引起的开口管桩的土塞端阻对于总贯入阻力的贡献占比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软化疏松菲律宾蛤仔养殖土壤,便于机械化采捕和降低采捕设备牵引阻力,设计了曲柄摇杆式菲律宾蛤仔采捕机前置振动松土装置,并进行了仿真与试验研究.采用ADAMS软件建模求解了振动耙齿在不同振幅时的曲柄长度,并仿真了不同频率、牵引速度和振幅条件下耙齿顶端的运动轨迹,表明当速度比大于1且最小速度角小于90°时,有利于减小牵引力.样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振幅和频率、降低牵引速度可有效降低土壤贯入力和装置牵引力,但频率提高时减阻效果有限.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牵引速度对土壤贯入力和装置牵引力影响显著,耙齿的振幅对土壤贯入力的影响极其显著.综合考虑各因素,确定振幅15mm、牵引速度0.51m/s和曲柄转动频率15Hz为土壤软化和装置减阻的最佳条件,此时速度比为1.42,最小速度角为73°,土壤贯入力较振动前下降了64.04%.  相似文献   

11.
强夯是通过夯锤下落产生的势能,使得一定深度范围的地基土挤密固结,增强地基土的整体强度。通过标准贯入试验与静力触探试验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标准贯入实验的用途及影响实验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运用标准惯入实验定量了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打入桩"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为辅"控制标准探讨,结合工程实际应确定合理的停锤标准,并应以标高或贯入度双控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碎石桩加固地基的原理,通过实例说明桩间土标准贯入试验、桩身动力触探试验和复核地基静荷载试验检测碎石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沙漠砂承载力室内综合性原位测试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满足浙江省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需要,对沙漠砂采用平板振动器分层制样,进行了平板载荷、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等一系列室内模拟试验。试验数据回归分析表明:静力触探试验中《TJ21-77规范》与《JTJ240-97规范》等规范建议的承载力值偏小。标准贯入试验中,《GBJ7-89规范》、《TJ7-74规范》与《JTJ240-97FWAI》等规范砂土承载力推荐值与本文试验回归值相关较大,偏于保守,如将其用于沙漠地基勘查评价和基础设计中将造成很大浪费;现有一些规范在用SPT和CPT确定粉细砂承载力时存在矛盾,不够协调,因此不适用于沙漠地区,必须制定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盘形滚刀破岩时掘进参数贯入度、切削速度和刀间距的选择对破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贯入度、切削速度的增加,破岩力成比例增大;得到最优贯入度为76mm和最优切削速度6m/h,进而确定刀盘转速和最外径线速度,推算TBM总推力和总转矩.分析盘形滚刀切割岩石时的挤压、剪切破坏过程,前方破碎区由于挤压破坏形成粉盒区;两侧的岩石受到滚刀浸入的挤压作用,发生弹性变形,逐渐达到岩石的剪切强度极限,裂纹贯通碎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动态圆锥贯入仪(DynamicConePenetrometer,简称DCP)快速检测土体压实性能的合理性,选取湖南省典型的红粘土填料,室内制作6种不同含水率和3种不同压实度的土体压实试件,采用DCP快速检测了土体贯入度.同时,还进行了PFWD动模量和浸水前后CBR对比试验.回归分析表明,贯入度与含水率和压实度之间呈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而与动模量和CBR值之间具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在压实度相同的情况下,当含水率小于最佳含水率时,贯入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而当含水率大于最佳含水率时,贯入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在含水率相同的条件下,贯入度随压实度增加呈线性减小,因此,DCP测试结果与土体压实质量和力学性能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应用于土基压实性能的快速检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SASW法在液化地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SASW法的基本原理与测试方法,并将该方法用来评判液化地基的液化势,通过试验对比,采用SASW法对强夯法和挤密桩法加固液化地基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建立SASW法剪切波速与标准贯入击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取土器贯入过程中黏土体的扰动变形特性,采用由Aristoflex AVC制成的新型透明黏土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通过可视化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尺寸的取土器贯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取土器贯入过程中各截面不同位置处的土体变形规律基本一致,距离管壁越远,变形越小;取土器下部土体整体性较好,且距离中轴线约0.19倍取土器内径范围内的土体剪应变较小,室内试验可切取这部分土体;取土器贯入引起的土体扰动变形主要由侧壁摩阻力及刃脚挤土效应引起,增大取土器内径能有效减小取土器内土体的压缩变形。  相似文献   

20.
由原位测试估算砂土岩土参数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由标准贯入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估算上海砂土的岩土参数的方法,并讨论了SPT的杆长修正和上覆压力修正,为了取得Dt与ψ、Ea,qc间有用的相关关系,考虑上覆压力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