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提供基本方法和数据,以天津市为例,把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和废物等4个单元,提供了一套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并对城市主要碳源和碳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天津市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维持近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或可达到国务院提出的“十二五”减排目标;但由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要实现减排目标还需挖掘减排潜力;天津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72.2%,而按行业计算,工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排量的77.9%.因此对主要工业碳源推行试点碳审计,制定行业碳排放标准,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危机,探索高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完成相关政策的定量评价,基于陕西省统计年鉴,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建立了包含终端能源需求、能源加工转换、资源供应及温室气体排放4模块的陕西省LEAP模型。在对陕西省未来人口、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不同政策情景下未来陕西省的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做出了预测,完成了相关政策的定量评价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各项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陕西省的能源消耗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所降低,在所建立的节能减排综合情景下,2030年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耗量与基准情景相比可望降低20.35%,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降低27.29%;从节能减排技术来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从用能部门来看,工业、交通及发电部门贡献水平最高。总体来说,陕西省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能是全生命周期分析意义上的碳“零排放”能源,然而其独特的负碳排放作用还鲜为人知。阐述了生物质负碳排放效应发生的机制,全球和中国的理论潜力;探讨了生物质负碳排放的几种切实可行途径,特别是通过减排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生物源甲烷达到负碳排放的途径;指出生物(性)碳存留远远优于地质碳封存且现实可行。国际气候变化界对包括负排放在内的生物质温室气体总体减排效应寄予很大的、甚至被称为控制全球温升1.5℃愿景“唯一”的希望。生物质对温室气体减排重大作用在中国被严重忽视的局面必须尽快改观。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问题如今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能源问题的关注,因此从能源的角度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规定,引入目前国际上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做的努力,分析了我国能源立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程序上和实体法阐述如何从制度上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低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总量大并将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等特点。积极利用碳交易制度,降低环境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发掘减排潜力,是顺应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可以在应对国际形势中争取主动权,对助推经济发展低碳转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可忽视.农业因兼具碳源、碳汇的双重特性而在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旨在从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范畴、影响因素、排放量测算、减排潜力以及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当前已有的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对当前研究的关注点进行归纳和比较,发现当前研究存在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减排模拟有局限性、减排对策未从农户角度出发以及缺乏对农业部门减缓和适应的研究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未来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视角.如确定县级及更小尺度农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探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特征,从微观农户角度出发研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用经济学思想协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农业温室气体的时空演变与差异,为农业部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中国交通道路运输行业减排潜力,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建立了LEAP-Tran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两种不同情景下(基准情景和综合措施情景,后者包括组织管理措施、技术进步措施和能源结构升级措施三种子情景)中国道路运输行业2012~2030年CO_2和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通过估算减排贡献率识别了行业减排措施推广时间和重点部门.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情景,综合措施情景在2030年CO_2,CO,NOx,PM10和HC(碳氢化合物)污染物排放分别减少39.6%,58.6%,91.5%,79.9%和83.9%.各子情景中,组织管理措施CO_2和CO减排效果最佳,技术进步措施对其他污染物减排贡献度大,能源结构升级措施减排效果较小,但呈现增长势头.因此,道路运输行业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近期减排主要通过组织管理措施和技术进步措施,如大力推广营运货车节能技术和制定更为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西省的经济、能源现状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细致分析,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江西省优先减缓的4个行业,并从中评选出适用于江西省的12项先进减缓技术。采用边际成本减排曲线和层次分析法分别作为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对评选出的技术清单进行评估,该技术清单可作为江西省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1)未来30年,12项优先减缓技术在江西省的减排潜力较大,预计形成约690万t CO_2e/a的减排量,且在未来30年里技术减排所创造的收益多数大于技术升级改造成本,即减排成本多为负值;2)建陶、钢铁、火力发电和新能源行业筛选的优先减缓技术,未来30年在江西将分别形成360万、100万、72万和75万t CO_2e/a的减排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多个省份的10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碳源调查与分析并结合IPCC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提供的温室气体计算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能源类型的沥青路面施工期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模型,得出了施工期高排放环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沥青路面施工期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环节为集料加热、沥青加热及沥青混合料拌合,分别占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4.66%、14.63%和13.21%;集料加热和沥青加热环节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原因在于使用了含碳量较高的煤和重油作为能源,应加大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使用.研究成果明确了低碳减排研究方向的同时,对于绿色施工、建设低碳环保型沥青路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7,(10):1609-1614
基于碳足迹理论,采用IPCC法对1990—2014年宝鸡市各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初步核算和动态分析,并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4年,宝鸡市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前期工业生产(16.23%)增幅最高,后期能源消费(17.82%)降幅最大.由此可见,能源消费以及工业生产是其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宝鸡市温室气体排放等级在25年里从很低(Ib)升高到中下等级(IIa)又降低到较低等级(Ic),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总体有所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到2050年,英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比1990年减少80%。这80%的目标是指英国所有部门减排的总和,包括国际航空和航运业,而减排的成本仅为英国GDP的1-2%。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际合作的潜力,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两大阵营,根据边际减排成本的差异分析合作的可能性,根据动态优化原理分析合作的潜力。接着以《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为例,分析人均分配排放空间的前提下,全球合作减排的潜力和收益、减排量的价格以及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潜力和收益。分析表明,温室气体稳定浓度650mg/L时,按2000年人口平均分配排放权,两大阵营合作潜力为1.10Gt.a-1,价格为20.7美元.t-1,附件I国家可节约成本285亿美元.a-1;中国转让剩余排放权可得105.4亿美元.a-1,参与减排合作可得48.7亿美元.a-1。因此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减排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Nox污染的现状及相互影响.论述了电厂锅炉和机动车发动机的稀燃化对CO2减排的意义和对Nox污染控制的影响,阐述了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对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基于温室气体减排和Nox排放的相互制约关系,指出了采用燃料的稀燃方式辅以SCR脱硝后处理技术是中国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Nox控制的显示可行途径.重点论述了中国燃煤电厂烟道气脱硝和柴油车尾气脱硝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销材料的要求,对国内外脱硝材料的研究领域、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W-Ti基SCR脱硝材料、低温SCR脱硝材料和沸石基SCR脱硝材料是适应我国电厂烟道气脱硝和机动车尾气脱硝的SCR脱硝材料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盛刚  张颖 《天津科技》2013,40(4):46-47
天津市是能源资源短缺城市,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问题的瓶颈制约效应日趋明显。详细阐述了天津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建立固定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稳定的数据收集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体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地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系统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地.由于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城市系统中存在碳流动过程的特异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等问题.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碳流动特征出发,构建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空间分区体系,即根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结合城市碳流动三要素进行一级分类;其次,基于现有的城市用地类型,根据一级分类结果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用地进行二级分类.通过分区,可实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化、空间化和可视化,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关键词     
《华东科技》2012,(7):8-9
交通行业减排近日,国际能源署在北京举行了《交通用生物燃料技术路线图》中文版发布会。报告预计至2050年,生物燃料可占到交通运输燃料总量的27%,持续生产后每年可避免2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交通行业重要的减排源。  相似文献   

17.
以2020年为基准年,构建2020-2030年甘肃省发电量的3种(低速、中速、高速)一级情景和电力结构发展的基准情景、可再生能源发电、清洁燃煤发电(CCFPG)3种二级情景,基于长期能源可替代规划体系(LEAP)模式探究甘肃省电力源碳达峰的最佳路径,探讨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情况.结果表明,预计2025年甘肃省发电量约230.78 TW·h,2030年约272.43~285.26 TW·h CCFPG情景下可实现2030年的碳达峰要求.3种一级情景下CO2及3种污染物(NOx、SO2、PM2.5)排放量趋势相似,均在2020-2025年迅速增加,此后趋于平缓,中速CCFPG情景下CO2排放于2029年达峰;CO2、NOx、SO2、PM2.5的达峰年削减率分别为-24.01%、-22.98%、-26.41%和-26.43%.CCF-PG情景要求甘肃省不仅要保证可再生能源在整体发电中所占的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非参数框架把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资本碳比效应、劳动碳比效应、能源碳比效应以及结构效应等7个部分,扩充了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扩展了对碳排放驱动力量的深入理解。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的持续扩大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原因;资本碳比效应是省区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力量;劳动碳比效应是造成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碳比效应自2001年以来表现出减排功能;技术进步减排效应微弱,技术效率和结构效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与产业机构特点、能源技术制约、传统观念的抵触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障碍。实行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乔木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等对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芜湖市金桂树(Osmanthus fragrans var.thunbergii)为对象,运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核算其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碳足迹。结果显示:CO_2是乔木生命周期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占比达98.5%。随着日常管理维护频率的增强,碳足迹不断升高。机械燃油是直接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外界经济系统的物质能源投入造成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比直接排放高出53.14%。本研究结果将为城市金桂树的管理方式提供决策支持,并为日后同类树种的管理提供数据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