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研究区,基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选取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形状指数和斑块分散指数3个景观指数构建耕地细碎化指标体系,从不同尺度对就地城镇化下晋江市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价,然后基于耕地细碎化空间自相关特征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晋江市耕地细碎化整体处于中度细碎化水平,其全局莫兰指数为0.382 7,具有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2)高程、坡度和河流对耕地细碎化影响度以正影响为主,居民点和交通以负影响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对耕地细碎化影响最为突出.细碎化高集聚区域基本处在各因素的主要影响度范围内,各个因素对耕地细碎化空间集聚产生显著影响;3)在选取的因素中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和河流)和人类干扰因子(居民点、交通和土地利用类型)对耕地细碎化的空间分异影响显著不同,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和河流)是晋江市耕地细碎化的主要原因,且居民点与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会加剧耕地细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孙英辉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4,(19):174-174
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距还很大,城镇化是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这已成社会各界共识。要能够不断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吸纳就业发挥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研究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探究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回归分析和景观扩张指数探究全域和县(市、区)级建设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定量化政策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明显,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占用耕地为主,其年变化率由1.968%提高到1.97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景观优势逐步增强,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上升,水域分布更加集中,整体景观趋向于离散化和复杂化;全域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每单位距乡镇中心距离增加将使建设用地扩张机会减少到原来的0.615倍,各斑块以邻接扩张式为主,扩张中心小幅南移。县(市、区)尺度上,社会经济、自然与政策因素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交通运输用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长以交通建设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引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背景的支持力度,阐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进而延伸对农村建设用地各类整理潜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通过熵值法测度1997-2012年县域城镇化水平;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重心模型及协调度模型等对县域城镇化格局时空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7-2012年皖江城市带县域城镇化呈不断提升的态势,但县域城镇化差异日益显著;县域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合肥-芜湖"双核心的圈层演化结构;县域城镇化的重心在117°.28’-118°.37’E,31°.85’-31°.34’N波动,且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县域城镇化系统内部整体协调度不强,仅部分县域城镇化水平协调耦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概念、目标及意义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计算该区域挂钩潜力及相关评价指标,并针对计算结果,提出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8.
运用ARCGIS技术对珠海市近23a来旅游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时空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规模呈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②地类结构中林地和建设用地比重变化显著;③新增旅游用地绝大部分来源于林地,来源于耕地的比重较小;④总体空间形态演变呈现出"十"字形特征.分析了珠海市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的内力和外力驱动因子,认为:①珠海市旅游用地时间变化的主要内部驱动因子是人口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交通设施改善;②其空间变化与旅游资源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交通线路变化、城镇中心距离等内部驱动因子的关系密切;③国家、省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等外部因子为珠海市旅游用地增长提供了契机,但当地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业的政策与规划导向是最主要的外部驱动.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用地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阶段,研究区域性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0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聊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3年,聊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明显;各类建设用地增长的同时,中心城区与县城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增加,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减少;聊城市各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均有所增加,但变化强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12.
城镇居住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对策: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和服务设施等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排除A类基本农田和高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区位、社会和服务功能,选择出适宜建设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奉贤区适宜进行开发的用地面积占18.88%,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的用地面积占8.20%,不宜作为城镇居住区用地面积占14.92%,需要对敏感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区域占26.52%,另外有31.49%的区域为基本农田,禁止进行开发.为奉贤区滨海生态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整体人居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继红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52-5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既要看到收入差距的现实及存在的合理性、客观必然性,又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深入分析收入差距过大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必须从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合理调控收入差距,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配套政策措施,逐步跨越收入差距过大的鸿沟,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黔中岩溶山区多年降水变化规律,选取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为例,依据研究区内25个雨量站点1967—2016年逐月降水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采用年和季节尺度研究该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50年来,该地区年降水表现为增加-减少交替的特征;春秋为下降趋势;冬夏为上升趋势;2)M-K检验显示,多年年降水呈现下降趋势,在1983年发生降水突变;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不剧烈,春秋季不存在突变年份,夏季降水出现突变的在1990年和2008年,冬季在1970年出现降水突变;3)全年和季节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年、夏秋季为哑铃状分布:中部多两侧少的降水特征;春季和冬季为东多西少。可见对黔中水利枢纽的降水量的研究,以期深入了解岩溶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的降水研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配置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城市景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武汉市城市发展较快的时间段(1996~2001年)的遥感图片作为信息源提取湿地景观信息,采用部分景观格局指标评价5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利用马尔科夫矩阵计算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的转化概率,再据此分析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湿地景观的保护与城市景观建设的协调,使得湿地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现湿地景观与城市景观部分与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福州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进行城市扩展研究,引入紧凑度指数、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弹性系数进行城市扩展特征分析;采用基于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引入协调度以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质量;进一步讨论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研究结果知:①福州市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75.61 km2增长到2009年的183.21 km2,增幅为1.42倍;②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40.56增加到2009年的80.56,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扩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密切关系,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使农村居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模型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以30 m×30 m的栅格为评价单元,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到其权重,再使用Arc GIS10.2软件多因素加权求和,综合分析评价慈利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分别占土地总规模的17.8%、26.3%、34.5%、21.4%.结果表明,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基本呈平行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零阳镇、江垭镇、阳和土家族乡等区域;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除在南山坪乡北部、高桥镇西北部、零阳镇集中分布以外,其他乡镇都有广泛分布;一般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二坊坪乡、龙潭河镇、三合镇的南部;不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由于地理位置差,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分布在三合镇西北部、南山坪乡南部.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程度,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异地搬迁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交媒体位置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方法,通过分析在500 m×500 m网格尺度上,城市不同时间的腾讯用户密度热力值变化规律,识别上海城市功能区,将不同区域按功能区类型划分为产业园区、城市居住区、郊区居住区、城市综合功能区、农村村落地区、农田、滩涂及未利用地分布区.通过将识别结果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兴趣点(POI)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了使用社交媒体位置数据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的可行性.本方法获取数据成本低,运用简便,为对其他地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对比研究:征收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种模式不同主体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差异,本文定性分析了2种模式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机制,并选择已有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案例的试点区定量测算了2种模式增值收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主要通过简化交易环节、减少交易主体以及改变政府定价机制等措施建立了市场交易机制,充分实现土地增值收益;2)征收模式下农民集体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比例约为23%,而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在政府收取较高的土地收益调节金时,农民集体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水平为20%~85%,而在政府收取较低的调节金时,农民集体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水平为70%~95%;3)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下农民集体获取的土地增值收益均高于政府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20.
以沛县为例,分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苏北乡村转型发展与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特征.研究表明:2006~2012年间,沛县乡村土地利用变化以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变为主,具体体现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城镇用地的转变.计算结果表明,沛县全县乡村性指数较高,为0.06~0.70,其中>0.50的有8个乡镇,<0.20的只有2个.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耦合系数与乡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等级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