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的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ia 间隔带及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iphonodella levis (Ni) Polygnathus cf.. inornatus E.R.Branson等牙形刺化石,海南岛白沙县金波老村附近南好组第二段中上部确定为下石炭统杜内早期,与Cystophrentis-Pseudourlinia间隔带底部层位相当.共同产出的Weberiphillipsia cf. linguiformis Yuan & Li,Weberiphillipsia sp.,Linguaphillipsia sp.,Hunanoproetus sp.,Austrulosutura sp., Conophillipsia sp. 等系海南岛首次发现的早石炭世三叶虫化石.它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同期三叶虫很相似,可能属同一古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中产有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特异埋藏化石群,三叶虫是其中的主要类群.本文描述的叉尾虫科三叶虫有2属2种1相似种2未定种:副合格拟油栉虫Olenoides paraptus,湖北拟油栉虫O.hubeiensis,横宽拟油栉虫(相似种)O.cf.transversus,库廷虫(未定种)Kootenia sp.1,K sp.2.Olenoides的丰度、分异度较高,其中O.paraptus和O.hubeiensis2个种均见于上覆地层凯里组,O.cf.transversus与产于凯里组的O.transversus很相似,两者组合特征相似,说明凯里组叉尾虫科主要分子Olenoides层位已下延至“清虚洞组”.Olenoides的出现,不仅为“清虚洞组”的三叶虫组合及生物地层提供了新信息,也为叉尾虫科三叶虫在“清虚洞组”至凯里组形成期间的分类及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灰岩、泥岩中产大量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其中三叶虫非常丰富,包括莱德利基虫类、耸棒头虫类、褶颊虫类等.本文描述的褶颊虫类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 (Yuan et Zhao,1997)包括横宽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B.)transversus及次柱形八郎村虫(相似种)Balangcunaspis(B.) cf. subcylindricus,其中横宽八郎村虫也见于凯里组下部层位.八郎村虫的发现,使其产出层位下延,丰富了“清虚洞组”三叶虫的组合,也为寒武系第4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三叶虫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文记述了产于山西阳泉,河南安阳晚石炭世三叶虫:Humilogriffithides和Neoproetus两属的各一个新种,为这一时期该地区三叶虫属种分布提供了新材料。华北石炭纪三叶虫至今报道不多,Humilogriffithides一属以往只见于地台东北部;Neoproetus一属首次出现于华北地台,对我国北方晚古生代三叶虫的分布与生物地层的划分对比增加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西武宁晚寒武世晚期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江西武宁晚寒武世晚期三叶虫9科、11属、3亚属、20种,其中新种4个,未定种6个。从三叶虫组合特征分析可与东南区系江南—西北亚区上寒武统上部西阳山组的标准地区三叶虫动物群对比。对该区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寒武纪三叶虫资料,而且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区寒武纪时的古地理范围,古生物分布特征,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对本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分界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本文还就本区的晚寒武世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特征,与邻近地区作了对比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主要由泥岩、灰岩组成,下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泥岩、灰岩互层,顶部为中层白云岩.上部含有大量的莱德利基虫类、耸棒头虫类和褶颊虫类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本文报道的拜如尼亚虫Byronia Mathew,1899产于清虚洞组中部及中上部,分异度低,仅1属1相似种,即原生拜如尼亚虫(相似种)Byronia cf.annulata Liu,1986.原生拜如尼亚虫(相似种)Byronia cf.annulata化石保存较好,管壁保存有横脊.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的拜如尼亚虫是贵州杷榔组和凯里组之后另一个产出层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清虚洞组生物群的组成,同时亦为贵州乃至全球寒武系拜如尼亚虫Byronia的演化、埋藏特征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7.
该文详细地研究了古盘虫类三叶虫Shizhudiscus armatus Li(sp.nov.)的个体发育,将其个体发育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和8个阶段,总结了该种的形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演变特点以及同生物全息律的关系。此外通过电镜扫描、化学元素能谱分析、切片等手段对磷质三叶虫壳层结构和物质成分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江西武宁晚奥陶世晚期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江西武宁晚奥陶世晚期三叶虫4属、2种、2未定种—Songxites wuningensis Lin,Dalmanitina(Dalmanitina)zunyiensis Yin,Platycoryphe sp.,和Leonaspis sp.等,并讨论Songxites归属问题,作者同意Vandenberg等意见,将Songxites提升为一独立的属,但作者从Songxites的唇瓣特征以及据Dalmanitid三叶虫25个种头部,采用多变量的比值数据,通过聚类分析结果的资料,认为Songxites不应归入Mucronaspidinae亚科,而仍应归Dalmanitinae亚科。从Songxites分布于亚洲、欧洲、澳大利亚,时代仅限于晚奥陶世晚期,所以作者提出该属可作为洲际间晚奥陶世地层对比的一个标准化石。作者认为从本区晚奥陶世晚期三叶虫组合特征来看,它与川、黔、滇、甘等地上奥陶统顶部所含的三叶虫组合近似,所以本区含Dalmanitina地层时代确定为晚奥陶世五峰期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居住的地球已有15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距今5.7亿年开始地球上保行了大量的硬壳无脊椎动物化石.5.7-5亿年前的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称之为寒武纪.具硬壳的无脊椎动物在这个时期暴发式的大量发生和发展.所以,在生物演化历史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提起寒武纪,人们自然会想到三叶虫.的确,在寒武纪海洋中生活着大量无脊椎动物:三叶虫、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海绵动物、古介形类、鹦鹉螺类…….其中,三叶虫是最重要的一类,也是保存化石最多的一类.地质工作者研究寒武纪的地理、地层分布、时间划分、生  相似文献   

10.
全球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中国、摩洛哥、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的地层古生物学者均在进行中、下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及标准点(GSSP)的研究,并相继提出潜在的中寒武统FAD分子如Oryctocephalus indicus,Ovatoryctocara granulata, Acadoparadoxides mureroensis, Hupeolenus和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及潜在中、下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早及中寒武世之交,广泛分布的三叶虫极少,能够作全球完美的中寒武统FAD分子至今几乎没有.Oryctocephalus indicus分布比较广泛,三大生物区均有产出,特征明显.首现点正好是三叶虫大量灭绝、新的三叶虫大量出现的演化点,是一个相对最佳的中寒武统FAD分子.而中国台江八郎乌溜剖面岩性单一且连续,底栖及游泳的三叶虫非常丰富.Oryctocephalus indicus首现点距Redlichia、Bathynotus灭绝点分别是0.8及1.2m,处于三叶虫的重要演化阶段.疑源类的演化及微量元素、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和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分一致或基本一致.界线之上为著名的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剖面点距320国道仅5km,是一个潜在的、好的中、下寒武统界线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1.
<正>"节肢动物的现生代表以昆虫为主,而灭绝的节肢动物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三叶虫了。三叶虫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海洋节肢动物,生活时代为寒武纪到二叠纪。"三叶虫名字的由来三叶虫是在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它的身体分背、腹两面,背面披有矿化的背甲,腹部主要为柔软的腹膜和两排细长的附肢。从结构上来说,三叶虫的背甲由前向后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就像三片并排排列的叶子,因此得到三叶虫之名。三叶虫的头甲构造最复杂。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两侧为颊部,眼  相似文献   

12.
燕子石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是古生物化石中的一种。这种化石的古生物学名为三叶虫,生活在海底下古生代寒武纪时期,距今5亿多年。三叶虫虫体通常是两侧对称,体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它们的某些节肢可以愈合起来形成头、胸、尾三个部分,前部为头或头甲,中间为胸部或胸甲,后部是尾或尾甲。其背侧甲壳被两条纵向背沟划分为中轴及两侧肋叶,这是所有三叶虫结构的特征,也是三叶虫名称的由来。过去我们所见到的燕子石上的虫体多是支离破碎、头尾分离的不完整虫体。最近在鲁中地区发现了极完整的虫  相似文献   

13.
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发现于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油柑窝组的一种哺乳动物化石——杨氏路南兽(相似种)Lunania cf. L. youngiChow,这是该区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对该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进一步研究我国南方古近纪哺乳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过去寒武纪三叶虫和其它时代三叶虫及其它门类化石属一样,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个体发育及其演化趋同等现象,研究资料不全,加上三叶虫脱壳生长的生态现象带来化石保存上的变形,导致属种分类过细、过多给相应地层对比带来困难,已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本文通过对寒武纪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褶颊虫类三叶虫形态相似的属进行了对比及初步探讨,有助于褶颊虫类三叶虫形态相似属的归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的逐层化石采集,发现了大量古盘虫类三叶虫,包括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同时确定了T.armatus的顶界,将T.armatus顶峰带修订为T.armatus延限带。T.armatus是贵州最早出现的三叶虫,其对于寒武系第3阶底界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订的T.armatus延限带体现了生物的演化阶段,为区域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也对Tsunyidiscidae做了初步讨论,认为该科包括Tsunyidiscus,Hupeidiscus和Badiscus3个有效属。  相似文献   

16.
图的边覆盖染色与分数边覆盖染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图G=(V,E)的分数边覆盖色数χ′cf(G)的概念和性质,给出计算χ′cf(G)的一个精确公式,即χ′cf(G)=minS2·|C[S]||S|+1,其中S为V(G)的非空子集且|S|为奇数,C[S]是E(G)的至少有一个端点在S中的边构成的子集,并证明δ-1<χ′cf(G)δ;同时讨论了χ′cf(G)与图G的边覆盖色数χ′c(G)的关系,并利用χ′cf(G)与χ′c(G)的关系对图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7.
陕西南郑、西乡一带的寒武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叙述了陕西南郑、西乡一带寒武系四条剖面的岩性及三叶虫动物群,根据岩性及三叶虫动物群的性质,将这两个地区的寒武系划分为两个统五个组:即中寒武统的陡坡寺组,下寒武统的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及郭家坝组。并分别相当于滇东中寒武统的陡坡寺组和川北下寒武统的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及郭家坝组。  相似文献   

18.
研究关于分担值的亚纯函数族的正规性,证明了如下结果:设k,n(≥k+3)是两个正整数,F为单位圆盘Δ内的一族亚纯函数,如果对于每一个f∈F,f的零点重级≥k,且存在仅依赖于f的非零有穷复数bf,cf满足:bf/cf是一个常数;min{σ(0,bf),σ(0,cf),σ(bf,cf)}≥m,这里m0;对于每一对f,g∈F,有f(k)-1/bfn-1fn=cfg(k)-1/bgn-1gn=cg,那么F在Δ内正规.  相似文献   

19.
早寒武世早中期,福泉道坪地区位于扬子沉积区东缘,以过渡区为邻(卢衍豪等,1974;周志毅等,1979、1980),处于水下隆起状态(周志毅等,1979),出现一些黔中地区少见的三叶虫。中寒武统石冷水期三叶虫也比较丰富,并有鄂尔多斯虫科三叶虫的出现。道坪地区寒武系三叶虫序列的研究,补充了黔中地区乃至扬子地区三叶虫序列。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三叶虫组及贵州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尹恭正的帮助下,经作者研究,福泉道坪地区寒武系石冷水组以下的三叶虫序列如下:  相似文献   

20.
推覆体的泥盆系地层生物繁盛,门类众多,下、中泥盆统有丰富的腕足类,次为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和角石;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地层中发育大全牙形石,特别是Palmatolepis极为丰富。经分析研究划分出11个化石带和化石组合,聚类分析谱系图表现出来的10个化石组合与它吻合,可进行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土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化石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