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莲荷,又名芙莲、芙蓉、芙蕖,它的名称可谓不一而足,就其色相而论,有所谓水芝、水佩、水白、水华、玉环、冷香、绿云、红衣、六月红等美称;就其品格而言,又有所谓净友、君子花等雅号。在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植物王国里,莲荷确实以其秀美多姿的形象倍受人们的激赏,并往往成为诗人们心目中美的形象的化身。  相似文献   

2.
针对学界对诗僧的界定的模糊,论者重新进行了界说,并审视了东晋文人与僧人的诗歌,得出它们共用了一个相同或相似的话语系统的结论。东晋诗僧的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庄玄学与大乘佛学的契合交通为僧人与文人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而大规模的对话及对话与赋诗同步,直接导致了诗僧的出现,并形成了东晋诗僧与文人诗歌话语系统的同一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在两千多年的诗国长河中,莲荷以其自身超凡脱俗的特质,在诗人的笔下形成了意蕴丰厚的意象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席慕蓉的爱情诗中,有几首是以莲为意象的,其笔下莲的意象隽永、独特,充满了“幽怨”和“错失”的情调,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一个特殊的莲的意象。  相似文献   

4.
吴均军事诗歌中塑造了一群英雄侠士形象。在诗作中,他将自我形象融入其中,从而加强了军事诗歌的个人抒情色彩;在抒情模式上借助人物形象将内在情感与外在描摹相统一,体现了文人军事诗作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5.
南朝民歌缘情绮靡,它在内容题材上以描写女性爱情为主,艺术手法精致,风格清丽活泼,形式上以五、七言四句为主等特点无不影响着同时代以及后来文人诗作,主要表现在当时的文人拟作、宫体诗和随后的隋唐文人诗作。南朝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绝句和律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驴从先秦时期渐渐传入中原,以魏晋时期"驴鸣"为转折点,作为外来动物的驴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马的陪衬,到独立的富含多种象征意义的完整意象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宋代文人主观上有意识地将前人骑驴形象进行归纳,使驴形象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繁荣。驴在宋代诗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代步工具、运输工具以及农事劳动工具,而其形象内涵概括起来则主要有作为身份象征、作为诗思诗兴、作为宗教意象等。通过了解这些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驴和文人的关系,了解宋代文人和宋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那就是浓重不化的文人中心意识.它体现在:一、以书生为叙述主体的故事建构及文人高标自许的"尊我"心态;二、为满足书生人生需求而设的女性形象及其价值评判;三、寄寓着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心理和补偿心态,体现着文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儒家认为"君子"应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儒家的"君子人格"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的再叙述,可知"晚明记忆"成为沦陷区的文人曲折表达自己心声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以<论语>为素材,全面分析孔子的"君子儒"之教.其中包括"君子"之辨、致君子之道和君子真伪之辨.对这些问题的分辨可以说明孔子之教与苏格拉底之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