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小波对社会存在的荒谬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通过写作关注个体存在,进行自我精神生命思索,追求自由、诗意的人生。《万寿寺》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技巧构造开放的叙事空间,展示社会荒谬性图景,并通过主旨与情节的种种设定对存在的意义及方式进行积极的思考,蕴含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两个不同版本的《红拂夜奔》在叙事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在创作上又存在着联系.以两个版本的《红拂夜奔》为基础,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和叙事模式方面进行叙事差异对比,一显稚嫩,一显成熟.但就总体而言,王小波对此题材所进行的再创作,都与首先创作的《红拂夜奔》有着莫大的渊源,后创作的《红拂夜奔》既弥补了先前创作的不...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用张新军的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叙事特征。《宠儿》以真实故事为基础,是对现实世界(玛格丽特弑女事件)之外的可能世界(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女主人公相关人物和奴隶制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的描绘。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叙事方法设置了一系列谜团,为读者解开了故事谜团,同时留下了一些未解之谜。别具匠心的人称使用和情节发展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娴熟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4.
5.
王小波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写出了他心中的"文革".本文以"文革"结束后到王小波创作这段时闻里其他作家所写的"文革"题材小说为参照,对比研究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动漫电影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模式、制作等外围形式方面,恰恰忽视了动漫电影艺术深层文化内涵的创造。电影《功夫熊猫》对于可能世界的表述,给观众创造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审美世界,更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为理论界重估动漫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的角度看,《离骚》具有多重真值平面,因此,“美人香草”等形象的寓意往往前后不一.按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分析,《离骚》是一个由一系列可能世界构成的可能世界系统.诸如关于“求女”之寓意的“求君说”和“求贤说”等解释性命题,只是在《离骚》系统中的某个或某些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并非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普遍有效.诸多的可能世界在艺术上具有可及关系,但在逻辑上都无法强求一致、普遍满足,这正是《离骚》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叙事艺术,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研究的经典。本文主要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安排等方面来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江右商与万寿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外出经商的江西人,他们身上的一些特征和准则体现出万寿宫传承民俗。本文通过江右商人形成历史和江右商人经商活动特征的探索,揭示了万寿宫民俗活动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13.
和合历史哲学的"和合可能历史世界"是理的历史世界。社会历史的价值理想世界是一种虚拟存在,它指向形而上或未来世界。宗教历史学是指非实在性的存在性的社会历史的想像、虚拟和敬畏的历史学说;和合哲学历史学是指哲学的历史学研究,哲学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哲学的血肉。和合家园历史学是一种终极历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略萨小说的“零件组合与立体叙事”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萨是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主张"立体"地反映多样化的现实生活.为此,他在创作中积极引进了立体绘画艺术中的"粘贴"、"并置"等技巧,把多个故事的多个片段打乱并置在一起,既像色彩斑斓的粘贴画,又像细碎零件的有机组合,在时空交叉、跳跃中,多层面、多维度、多棱体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这样,小说的叙事就成为"立体"的,而读者的阅读随之也成为"立体"的了.  相似文献   

15.
“本时间”探讨是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先锋小说的一个关健标志就是它的叙述的“无时性”。这种叙事手段有它深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致良知”的思想是王阳明思想中具有贯穿整体意义的学说,它是在批评程朱的过程中提出的。在这里良知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有了多层次的规定,是是非的标准,德性的本原和意义世界的根据。良知是吾性具足的,致良知的功夫只是去良知所受之蔽。致良知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观念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良知的发用流行是一个有先后远近的向外推行的过程,其中有着总体宇宙关怀和终极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学失去轰动效应构成强烈的时代反差,“王朔现象”一方面以对主流话语的戏谑和嘲弄。彻底消解了启蒙、理想和崇高等人类的深度价值;另一方面又以一种破碎、混杂、悖谬的“痞子语言”冲击了板滞、僵固、单一的精英分子的“书面语言”,从而达到与大众化(学)的合谋,标示出中国化(学)重新构造的路标。  相似文献   

18.
"文学事件"在"演绎式"或"求证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中,常常要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辩护,或者为文学史上的路线之争而出场;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事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史意义.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出于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反动,而有意淡化文学事件,但这同样会有损文学史的真实性和深度模式的建立.还原文学事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还原历史本身.我们不但需要真实的文学史,也需要真实的"文学事件史",以此来重构文学史本来就具有的丰富和生动.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科书"从物质统一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范畴,把马克思主义所把握的"世界",理解、诠释为像旧哲学物本主义那样把握的"物质世界"。本文遵循"从实践理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路,分析了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范畴理解的缺陷,探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类世界"范畴的理论意蕴和理论内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范畴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赋、比、兴”含义研究较多,成因研究罕见。今就其成因问题作了三点推论:一是巫史文化的产物,即原始宗教内容向艺术形式的积淀,以及实用记事的需要。二是礼乐文化的产物,即当时出于礼仪的思考,出于政治、外交、人际关系的需要。三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即当时的诗人们已认识到物象的表意功能远远大于抽象语言的表意功能。上述三解,也许按其序列有先后之分,也许三种成因共同作用,也许某种成因主之,其余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