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较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发现,多党制优于两党制。两党制就是两党轮流(或联合)执政,意味着,政权轮流执掌于多数公民代表和少数公民代表之手,基本符合“多数公民与少数公民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民主根本原则,因而是好的、应该的和具有正价值的民主政党制度。但是,两党制不是最好的民主政党制度;最好的民主政党制度是多党制。因为多党制是三个以上政党联合(或轮流)执政。这意味着,多党制与两党制有所不同:两党制是多数公民代表与第一少数公民代表轮流执政,第二少数公民以下的所有少数派都没有自己的代表执政;多党制则是多数公民代表与第一少数派以及第二少数派以下的众多少数派代表联合执政,最接近完全符合“多数公民与少数公民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民主根本原则,因而是最好的、最优良的民主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报告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更多向往与需求,然而发展却不平衡不充分,这是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矛盾,要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加深对矛盾理论和现实依据的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现实层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从而为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前进的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党是现代政治运行的核心动力。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属于社会,政党的生命取决于社会的认可。政党还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通过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在协调和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政党可以使社会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政党还领导社会,通过政治教育、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实现对社会有机性的深度的组织。从政党与社会力量对比上,可以将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分为四种模式:弱社会弱政党,弱社会强政党,弱政党强社会,强社会强政党。不同的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不同历史境遇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战后西方社会分层与其政治生活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政治系统功能的扩大对劳动力的质和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契机而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使西方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的社会分层使工人阶级放弃了激进意识而形成保守意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政治生活的主题也逐渐丧失了革命色彩。  相似文献   

5.
"四个坚定不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根本性要求,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这些要求还必须与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最新成果结合起来,与学习胡锦涛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我们正在做的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进全党与全社会重视学习、重新学习、善于学习,更好地实现坚持解放思想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全党与全社会的学习创新能力,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有利于建好基础工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政党是近代自由主义的产物,在国家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鲜有学者从政党与自由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政党。政党的产生与政府权力的削弱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与自由也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新民丛报》发表了许多文章从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专制来介绍自由与政党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探索。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印度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开始了一个私有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为国家所推动,各邦政府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又存在着控制和反控制的张力。以此为基点,追踪了围绕自筹资金专业学院的争议和冲突在南印喀拉拉邦的演化态势,从中探析不同的公民社会成员(机构、组织和个人)与市场和国家的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8.
协调好土地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需求,探究如何促进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遵义市为研究区,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遵义市2008—2017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08—2017年,遵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两个阶段5个发展特征;协调发展类型由土地利用滞后型转变为社会经济滞后型。遵义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好,针对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强度低于土地利用强度的情况,建议合理地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注重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在亚洲,泰国政党政治起步较早,但它发展的道路充满了反复与曲折.期间由于军人统治,政党一度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其发展也被中断.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国政党政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泰国政党自身以及政党政治依然存在着种种不足.泰国仍处于民主巩固的初始阶段,在领导泰国现代化、民主化的过程中,泰政党应通过建立日益完善的政党社会,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泰国政治前进.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不重视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般都不讲这一对重要矛盾,更没有把这一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来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需要与生产的矛盾也是社会基本矛盾:一、需要与生产的矛盾贯串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矛盾。二、需要与生产的矛盾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的产生和运动状况,也决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的产生和运动状况。生产关系与生严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又对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三、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需要与生产的矛盾的特殊表现。深入研究并正确解决三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党带领中国人民用了35年时间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大胜利,使濒临危亡的中华民族一跃成为一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经历的艰辛难以言喻。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功,一个重要根源在于掌握了矛盾斗争的方法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建了一套汲经验教训之精华、为成功实践所证明、对事业发展稳方向的主要矛盾理论,为党在不同时期判明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制定方针策略、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针,至今仍闪耀着真理光芒。文章旨在梳理党在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创新成果及一些未言明但客观存在于党内思想认识上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温县的工作实践,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如何开展县级社会经济系统的现状分析、发展战略的研制以及资源利用规划等三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参与西藏红色旅游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情绪唤起与认同理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模型,分析并讨论了大学生政党认同及认同行为中“红色旅游—情绪唤起—认同—认同行为”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西藏红色旅游情境下,积极意义的情绪唤起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历史认同、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并且历史认同的增强对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的增强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西藏红色旅游中,通过唤起历史记忆和激发情绪,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党的认同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丧礼在传统社会因备受民间推崇与国家重视而得以延续数千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丧葬仪式经历数次变迁并曾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复兴。然而某些地区的丧礼却在复兴之后走上了一条全然不同传统的仪式再造之路。笔者通过考察灵官殿村丧礼的建立、改革、中断、复兴以及再造的过程,结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展现了国家与社会互动在推动丧葬仪式变迁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权力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国家权力是社会权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又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制衡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基于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这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当前我国发展和谐社会就要求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做适当的让渡,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检索和田野调查,从潭边龙井宫妈祖香火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现状着手,探讨了妈祖香火与社会经济、庙会组织及莆仙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通过自编公安民警工作压力问卷,对浙江省内一线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进行测量,同时测量了其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程度。结果表明省内一线民警工作压力程度总体偏高,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程度中等。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变量三者间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没有调节作用。工作压力是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部分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职业倦怠,又可以通过影响工作压力来影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为中心,探讨了郭嵩焘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与思考,指出郭嵩焘的政治文化心态的开放性、进步性。通过对中西社会政治制度的比较,郭嵩焘对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为中心,探讨了郭嵩焘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观察与思考,指出郭嵩焘的政治文化心态的开放性、进步性。通过对中西社会政治制度的比较,郭嵩焘对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比较历史分析的方法,呈现了中西方各自的政党、社会与国家的互动过程,从而揭示出中西方政党政治的形成逻辑:西方多党竞争形态的产生遵循"民族国家→社会分化→议会精英分化与联合→多党竞争"的历史逻辑;而中国党国体制形态的产生遵循"内忧外患→精英分化→社会动员→以党建国→党治国家"的历史逻辑。基于此,本文得出结论:有无外在压力决定着中西政党的初始目标和意识形态,国家与政党的发生次序是中西方政党政治呈现差异性的最重要的原因,而政党对特定社会资源的组合方式决定了该政党在今后国家政党政治中的力量大小。最后,笔者从上述分析中挖掘出两个方面的启示:在认识和评价当代中西方政党政治方面,我们应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应从原有的工具主义的党国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党内的民主化、推动党间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建构国家层面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