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研究与建设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晋陕峡谷中的大型蛇曲群体,完整系统地保留了黄河蛇曲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本文通过对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旅游资源的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对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景及人文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表明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达到国家级资源质量标准。并根据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适宜发展地质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建设该国家地质公园的具体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2.
柳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北方院校进行地质野外实习、科研的基地,其各类地质遗迹闻名中外,公园周边地区有很多待开发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作为旅游资源.本文从园区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当前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展前景,提出我们的建议,以利于柳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保护、开发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柳江国家地质公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地质公园和美国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调查研究,分析两者的管理体制、规划机构、规划建设的内容等,指出我国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方面的不足,在对比中国和美国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差异性的同时,指出我国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清查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并利用ANP改良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权重处理方式,对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质量优秀.其中,特级景源4处、一级景源15处、二级景源34处、三级景源80处、四级景源75处,旅游资源等级搭配较为合理;提出了深度开发10个旅游项目的设想,对太姥山旅游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已有三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并对其实行产业化管理,实现了地质遗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但广东省就其地质公园的数量及其分布是与其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的经济大省和旅游大省是完全不相符的,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广东建立地质公园对保护、开发和研究其地质遗迹资源、发展其旅游业、发展其经济、建设其文化大省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广东省应该利用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及其经济大省和旅游大省的优势,尽快解决建设地质公园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从而最终达到保护地质遗迹,发展旅游,发展经济,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崀山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与其资源相比,发展规模显得滞后.基于此,文章在深入分析了崀山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深度开发崀山旅游资源的对策,以期能为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游客满意度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永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基于定量评价,将永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评价分析层分为3层,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最后计算综合得分,为76.53分,游客满意度结果为71.04分,游客基本满意.研究采用定量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结果表明:永安国家地质公园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罕见的科研价值与独特质优的美学价值,有较好的开发潜力,"一低一少一弱"是公园发展的瓶颈.文章最后为完善永安地质公园的管理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腾冲地质公园是具有突出的科学、科普教育价值、重要的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地。针对腾冲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从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迹、科学旅游主题和实现多元价值的任务和目的出发,探讨建立一套开发理念、开发目标、产品技术、驱动模式一体化的有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在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趋势下,与公园内其它相应级别的旅游目的地协调,在旅游规划、形象、资源、产品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整合开发。  相似文献   

9.
柳江国家地质公园PRED系统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公园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但实际运作中当经济利益与地质公园的功能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只考虑了前者.笔者认为只有与所属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地质公园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地质遗迹的宗旨.本文将区域PRED概念引入到地质公园的研究中,通过分析秦皇岛柳江地质公园的PRED系统现状及对园区内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提出了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科学管理、规划先行,整合发展、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模式,以期丰富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时对国家地质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西延川黄河蛇曲是发育在晋陕峡谷中的大型蛇曲群体,完整系统地保留了黄河蛇曲形成、演化过程的地质遗迹,本文通过对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进行调查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旅游资源的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对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地景及人文旅游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进行评价,表明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达到国家级资源质量标准。并根据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适宜发展地质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建设该国家地质公园的具体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是2007年5月新建立的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将直复营销引入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经营中,从旅游业发展趋势角度分析了在旅游景区开展直复营销的可行性。通过旅游景区开展直复营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发现,建立散客和团体旅游者数据库,整合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提高其竞争力,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开展直复营销是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营销中实施直复营销策略的主要内容。研究可为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各景区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地质公园景区解说系统规划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阐述地质公园概念的基础上,围绕地质遗迹保护这一主题,对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功能、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该从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2方面进行规划地建议.并对各解说要素的具体规划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六安)地质公园是国内新近设立的一个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集花岗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构造地貌及丹霞地貌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论文详细分析了安徽大别山(六安)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遗迹及相关自然、人文景观,针对园区实际,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双河洞是世界上最长的白云岩洞系,它构成了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的主体。随着探测长度的持续增长,现行园区边界已不能满足保护与管理的需求。以双河洞空间分布为参考,运用ArcGIS水文与空间分析工具对池武溪流域及周边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进行数字河网提取、地表流域分割,并综合考虑自然与人文因素,得到如下认识:(1)园区1∶5万DEM精度下设定1 000 m2的汇流累积量阈值模拟出的数字水系与真实水系一致性高;(2)双河洞系统跨越池武溪地表分水岭,直观反映了地表-地下分水岭不重合的现象;(3)双河洞系统自2018年就已超越现行地质公园边界以及县级行政区界线,核心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存在真空地带,园区边界优化调整迫在眉睫;(4)园区边界应结合双河洞系统发育界限预判为考量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并提出了初步的优化定界方案;(5)未来应加强双河洞区域的示踪试验,更加明确地下分水岭范围,以更加科学、完整地划定园区边界。  相似文献   

15.
八台山地质公园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台山地质公园,是四川省内为数不多的地质景观公园,是经过千百万年自然营力作用形成的,是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自然遗产资源。建立地质公园是对地质遗迹资源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八台山地质公园的建立与运营,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必须符合自然公园保护性利用的科学要求。八台山地质公园的管理,应具体体现出管理的科学性、制度化和人性化三方面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遗迹景观开发为核心,对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的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其旅游开发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黎明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通过对该区野外调查及分析,发现红层岩性软弱差异、新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崩塌等内外力作用是造成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芙蓉峡是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具独特地貌景观的山区河段-狭窄的河床、陡峭的谷坡和宽广的阶地.本文从地貌、沉积、年代和构造四方面对导致该景观的地貌事件,从事件过程、事件发生时间和事件发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正是由于芳村溪袭夺了金源溪上游及所引发的河流强烈下切,才形成了芙蓉峡段这种地貌景观;这次河流袭夺发生的年代估计在52.38~33.6 ka B.P.期间,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区域一NE向断裂在这期间的一次强烈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