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种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降低FCC汽油硫含量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减少FCC汽油硫含量的技术主要有:FCC原料油加氢脱硫、FCC汽油加氢脱硫、催化裂化原位脱硫、生物脱硫和吸附脱硫等.其中,催化裂化脱硫技术和吸附脱硫技术因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注意.本文综述了催化裂化脱硫技术和吸附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FCC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对汽油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降低汽油硫含量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脱硫技术已经成为各炼油企业的关键技术.汽油中的硫化合物主要来自FCC(流体催化裂化)汽油,因此FCC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减少FCC汽油硫含量的技术主要有:催化裂化脱硫;催化加氢脱硫;生物脱硫;溶剂萃取脱硫;光、等离子体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笔者综述了国内外FCC汽油脱硫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3.
程诚 《科技信息》2013,(22):437-437
大气污染是目前人类急需解决的难题。降低汽油硫含量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FCC汽油脱硫技术已经成为各炼油企业的关键技术。因此本文综合叙述了我国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的现状。目前减少FCC汽油硫含量的主要技术有:催化裂化原料加氢预处理、催化裂化过程直接脱硫和催化裂化汽油精制脱硫。  相似文献   

4.
FCC汽油中硫分布和催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对胜利石油化工总厂的FCC汽油中的硫含量、硫分布及硫化物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该汽油中的硫含量高,且90%的硫都集中在占65%的10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采用配有PFPD检测器的色谱分析了10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硫化物的种类,结果表明,近90%的硫化物都是噻吩类化合物。对不同的汽油脱硫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汽油催化裂化脱硫全新方法,并开发出了具有显著脱硫效果的脱硫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外FCC汽油非临氢脱硫技术。详细介绍了生物脱硫、催化裂化脱硫、吸附脱硫、溶剂抽提脱硫、烷基化脱硫、氧化脱硫和膜分离脱硫等工艺,并评述了各种工艺的技术特点和研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车用燃料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优化催化裂化操作条件、氢转移反应、选择性加氢、生物催化脱硫、吸附脱硫等脱硫技术降低汽油、柴油硫含量的发展状况 .分析认为对于低硫原油产品利用氢转移活性高的催化剂、对于含硫原油产品利用高选择性的生物催化脱硫和加氢脱硫的组合完全可以达到车用燃料深度脱硫的要求 .  相似文献   

7.
车用燃料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优化催化裂化操作条件,氢转移反应,选择性加氢,生物催化脱硫,吸附脱硫部硫技术降低汽油,柴渍硫含量的发展状况,分析认为对于低硫原油产品利用氢转移活性高的催化剂,对于含硫原油产品利用高选择性的生物催化脱硫和加氢脱硫的组合完全可以达到车用燃料深度脱硫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FCC汽油中硫分布和催化脱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胜利石油化工总厂的FCC汽油中的硫含量、硫分布及硫化物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该汽油中的硫含量高 ,且 90 %的硫都集中在占 65 %的 10 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采用配有PFPD检测器的色谱分析了 10 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硫化物的种类 ,结果表明 ,近 90 %的硫化物都是噻吩类化合物。对不同的汽油脱硫方法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汽油催化裂化脱硫全新方法 ,并开发出了具有显著脱硫效果的脱硫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杨西萍 《甘肃科技》2007,23(1):161-164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限制燃料油中硫含量的新规定,为此进一步开展清洁燃料油生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现有的燃料油脱硫技术,深入开展催化吸附脱硫、生物脱硫技术及组合脱硫技术应当成为燃料油脱硫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研制的FCC汽油加氢催化剂GFH-1/GFH-2.以大庆未脱硫醇FCC汽油为原料,经脱臭处理,然后切割为轻、重2个馏分,重馏分加氢产物与轻馏分混合后产品硫含量小于25.0μg/g,辛烷值损失不到1.3个单位,达到国Ⅳ汽油标准,研发的催化剂对FCC汽油加氢脱硫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在催化裂化过程中进行汽油催化脱硫的技术路线 ,研制出催化裂化汽油脱硫催化剂DS Z3。以减压蜡油为原料 ,在固定流化床反应装置上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不管是作为催化裂化催化剂单独使用 ,还是与普通的FCC催化剂混合使用 ,都具有明显的脱硫效果 ,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汽油和C3 +C4的收率。此外 ,使用催化裂化脱硫催化剂DS Z3还可以使汽油在烯烃含量下降的同时 ,辛烷值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新型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BMIM]HSO4与H2SO4复配体系在催化裂化(FCC)汽油烷基化脱硫中的应用,考察了温度、时间、催化剂酸性、催化剂量和二烯烃加入量等因素对FCC汽油脱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酸性增强,汽油脱硫率逐渐增大;加入少量二烯烃可明显提高FCC汽油脱硫率。在30℃、反应120min、5%复配催化剂条件下,加入适量二烯烃,可使石家庄FCC汽油硫质量浓度由608mg/L降至105mg/L,大港FCC汽油硫含量由122mg/L降至32mg/L,且辛烷值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 Civilizationhasprogressedrapidlyduetothedevelopmentofpetroleumrefining ,whichhasprovidedthetechnologytoconvertheavyoilintovaluabletransportationfuelsandpetro chemicalfeeds.However,thenegativeeffectisdeterioratingairqualityinmajormetropolisworldwideduetomassusageofthesefuelsinvariouskindsofengines.Nowadays ,boththepetroleumrefiningindustryandtheautomobileindustryhaveundertakenconsiderableeffortinsolvingenvironmentalprob lemscausedbytransportation .Commontechniquestoreducetranspor…  相似文献   

14.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氧化脱硫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清洁能源的要求,采用选择性氧化与相转移催化相结合的方法,在高速均质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汽油的脱硫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双氧水为氧化剂,乙酸为助氧化剂,当转速为10 kr/min时反应10 min,汽油的脱硫率可达91%。通过对比脱硫前后的色谱图可知,汽油中大部分含硫化合物被脱除,达到了脱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世纪清洁燃料生产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各种生产清洁燃料的技术正在竞相开发,尤其是低硫、超低硫汽油与柴油生产技术的研发更加深入。利用自制的CuCl-[bmim]Cl离子液体对汽油和柴油进行了脱硫试验,考察了摩尔比、离子液体加入量、脱硫时间以及脱硫温度对汽油、柴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Cl-[bmim]Cl离子液体对于汽油的脱硫效果较好,脱硫率可达67.1%;对柴油脱硫效果较差,脱硫率仅为30.08%。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催化裂化(FCC)汽油中烯烃含量满足国家的新标准的要求,需要将汽油中的烯烃转化为异构烷烃和芳烃.以兰炼催化汽油窄馏分为原料,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为芳构化反应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催化汽油窄馏分芳构化产物各组分的增加率、气体产物组成和液体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窄馏分,在相同碳数的条件下,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各组分的增加率逐渐增加,且反应温度越高,其增加的幅度越大.对于同一种馏分油,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干气、液化气和焦炭产率逐渐增大,而液体产率逐渐减少,芳烃的产率和选择性逐渐增加.在同一温度下,随着馏分变重,干气、液化气和焦炭产率逐渐减少,芳烃、轻油收率和芳烃的选择性逐渐增加,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烯烃的产率逐渐减少,而芳烃含量迅速增加,环烷烃的含量先增加后变小,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加氢焦化汽油中正、异构烃的吸附分离及优化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加氢焦化汽油中的正、异构烃。以正构烃为优质乙烯裂解原料,非正构烃为优质催化重整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考察了正构烃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与加氢焦化汽油相比,正构烃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1%,吸余油的芳烃潜含量提高14%。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余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提高约30个单位,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该分子管理的工艺路线可显著提高加氢焦化汽油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