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杀虫剂和生态因子对桨角蚜小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不同杀虫剂对桨角蚜小蜂蛹和成虫的杀伤力 ;不同温度、湿度、光周期条件下桨角蚜小蜂蛹的羽化率。结果表明 ,在选择的 10种药剂中 ,菊酯类农药对桨角蚜小蜂的杀伤力最大 ,扑虱灵对桨角蚜小蜂的杀伤力最小 ;不同温度、湿度、光周期条件下桨角蚜小蜂蛹的羽化率不同 ,蛹分别在 2 3- 30℃、75- 85%RH、光照 14L :10 D条件下羽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汪伟明 《科技信息》2007,(20):50-51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重要的合成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和能生物降解等特性。我国对于该类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使用相对较晚,但目前已具有系统研究开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能力并已成为生产菊酯类农药的大国之一。同时该类环境相容性较好的农药将在我国高毒农药品种替代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的研究历史、人工修饰、杀虫的分子机理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荔枝蝽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以下简称“平腹小蜂”)是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 Drary)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本研究以保护天敌为目的,探索三种常用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与温度间的关系.实验选用喷雾气压恒定为2kg/cm~2、时间自动控制为3秒的ZHL97型喷雾器系统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进行药剂处理.结果表明,在22—30℃、70土5%R.H,14L:10D光照条件下.三种药剂对荔枝蝽卵平腹小蜂的毒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三种药剂对平腹小蜂的毒性大小排序因处理后温度的不同而不同,26℃下与厂家对药剂标定的毒性大小一致:甲胺磷(高毒)>乐果(中毒)>敌百虫(低毒).  相似文献   

4.
采用药膜法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苦参碱、吡虫啉3种农药对葡萄二黄斑叶蝉若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3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葡萄二黄斑叶蝉若虫的室内触杀毒力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高效氯氰菊酯、苦参碱、吡虫啉,24 h致死中质量浓度分别为0.461 6,1.084 0,1.160 2 mg.L-1;田间施药后第7天,高效氯氰菊酯各浓度和3.80 mg.L-1苦参碱的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气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菊酯类农药残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茶叶的安全卫生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一种技术壁垒.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茶叶中农药的残留量,对正确使用农药,提高茶叶质量,扩大出口起着重要作用.菊酯类农药是一类广谱性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茶园虫害的防治.本文介绍一种用气相色谱法测量茶叶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残留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微量化学法和固相萃取技术对样品进行提取及净化处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正>棉蚜是石河子垦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棉蚜的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在化防时主要使用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品种单一,易使棉蚜产生抗药性,给防治工作造成困难.为有效地防治棉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农药,在九三年做了几种农药防治棉蚜的对比试验,以期利用较为理想的杀虫剂为大田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于九三年七月下旬在石河子农业科技中心葡萄站的棉花地里进行,现将试验结果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平腹小蜂Anastatus sp.人造寄主卵研制的基本程序,观察了平腹小蜂在人造寄主卵上的寄生产卵过程及其幼虫在人造卵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薄膜是目前制作半球形卵卡式人造卵比较适宜的卵壳材料;人造寄主卵内的营养液含量对平腹小蜂的产卵寄生有很大影响,当营养液的含量占卵粒容量的3/4—5/6时,对平腹小蜂产卵寄生最有利;同时试用了几种本地常见的昆虫资源,为开发利用本地虫源取代柞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产的需要 ,研制实用仿真农药喷雾实验系统 ,配以一定数量的大功率人工设备 ,并以几种典型的常用农药为例 ,探讨荔枝蝽卵平腹小蜂在仿真喷雾条件下死亡率与农药田间使用浓度的再稀释浓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可以模拟田间实际喷药情况 ,并在较短的实验周期内得到规律性很强的农药对昆虫、特别是对如寄生蜂般微小体形的昆虫的毒效变化情况资料 ,从而建立定量农药实验程序 ,为生产实践提供定量的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瓢虫跳小蜂属Homalotylus Mayr已知2种,本文报道4新种:长尾瓢虫跳小蜂H. longicaudus sp.n.(湖南沅陵)、中华瓢虫跳小蜂H.sinensis sp.n.(山西太谷、河南安阳、浙江杭州)、三白瓢虫跳小蜂H.trisubalbus sp.n.(广东四会)和赵氏瓢虫跳小蜂H.zhaoi sp.n.(福建福州)。对新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附特征图和中国已知种类的检索表。模式标本存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  相似文献   

11.
鱼尼丁受体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鱼尼丁受体类新型杀虫剂的创制现状、作用机制、生物活性、毒性及合成方法,由于此类杀虫剂的结构独特、作用方式新颖、对鳞翅目害虫效果好、杀虫广谱,该类药剂对各种益虫和天敌安全,对现用的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毒性测试法与生化毒理测试法,分别探讨了4种杀虫药剂(7504、敌百虫、西维因、溴氰菊酯)对大型蚤幼蚤的毒性。其中溴氰菊酯的毒性最大,24h LC50为0.385μg/L;敌百虫次之,2.748μg/L;西维因为18.6μg/L;7504为303.7μg/L。在生物毒性测试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浓度的杀虫药剂对大型蚤幼蚤进行培养,测其重要的酶系(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等)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杀虫药剂对不同酶的酶活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证明了生化毒理测试法较灵敏、精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吡虫啉对草间钻头蛛、三氟氯氰菊酯对草间钻头蛛和星豹蛛的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草间钻头蛛的毒性低于三氟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对星豹蛛也有很高的毒性.药膜法不适合测定农药对草间钻头蛛等结网型蜘蛛的毒性,但对星豹蛛等游猎型蜘蛛较适合.  相似文献   

14.
以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的水、无水乙醇和甲醇等3种溶剂的粗提物为材料,以地红蝽为测试对象,研究牛心朴子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毒杀作用.胃毒活性采用改进的药剂浸渍法,触杀活性采用微量点滴法.结果表明:(1)牛心朴子的3种粗提物对地红蝽均有较强的胃毒作用,其中,无水乙醇粗提物的毒杀效果最好,质量浓度为15 g/L时,72 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3.3%;(2)在触杀实验中,甲醇粗提物的效果最好,质量浓度为15 g/L时,72 h的校正死亡率为83.3%,与无水乙醇粗提物触杀效果相差不大;(3)牛心朴子水粗提物的毒杀效果均低于其他2种提取物.  相似文献   

15.
五种杀虫剂对芦笋十四点负泥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芦笋十四点负泥虫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对芦笋十四点负泥虫成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毒死蜱、辛硫磷、阿维菌素、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通辽地区的芦笋十四点负泥虫成虫对毒死蜱和辛硫磷敏感性较高,而对阿维菌素、敌百虫和高效氯氢菊酯的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系统评述了纳米材料对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毒性效应,总结了纳米材料在食物链的富集和毒性效应中的研究情况,归纳了纳米材料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毒性金属离子释放和物理接触等.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主要因素自身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针对目前纳米材料在土壤毒性效应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纳米材料的研究方向,如食物链水平的毒性效应、模型弥补实验方法的不足、复合和长期毒性效应等,做出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Numerous anthropogenic chemical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including some phenoxy acid herbicides, organophosphorus insecticide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hthalates, freon substitutes and some DDT derivatives--are chiral. Their potential bi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toxicity, mutagenicity, carcinogenicity, and endocrine disrupter activity, are generally enantiomer-selective, and different enantiomers are preferentially degraded (transformed) by micro-organisms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Here we use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demonstrate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soils can alter these preferences, and to suggest that the preferences shift owing to different groups of related microbial genotypes being activated b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Brazilian soils, almost all pasture samples preferentially transformed the non-herbicidal enantiomer of dichlorprop ((RS)-2-(2,4-dichlorophenoxy)propionic acid), while most forest samples either transformed the herbicidal enantiomer more readily or as rapidly as the non-herbicidal enantiomer. Organic nutrient enrichments shifted enantioselectivity for methyl dichlorprop ((RS)-methyl 2-(2,4-dichlorophenoxy)propionic acid) strongly towards preferentially removing the non-herbicidal enantiomer in soils from Brazil and North America, potentially increasing phytotoxicity of its residues relative to that of the racemate. Assessments of the risks chemical pollutants pose to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iral selectivity of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alteration by environmental changes, especially for pesticides as up to 25 per cent are chiral.  相似文献   

18.
环境激素的毒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大量报道,但综合性的总结比较缺乏.综合分析了对几类代表性的环境激素(壬基酚(N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多氯联苯(PCBs))的毒性研究,归纳了文献报道的作用机制.发现NP、DBP、PCBs通过与雌激素受体或其他受体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或者通过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等毒性作用机制发挥生殖毒性、胚胎毒性以及其他系统的毒性.同时对NP、DBP、PCBs作用于不同动物,不同接触途径的剂量效应关系进行了总结,发现毒性发生的部位与接触剂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蛹蜂比为1∶100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测定室内人工繁蜂的最适交配期和接蜂暴露期。结果表明:当小蜂羽化出蜂后交配48~72 h时,寄生率(93.3%~94.2%)、羽化率(87.5%~90.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010.4~1 213.3头)等寄生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24 h时的值(p<0.05),极显著高于0 h和96~144 h时(p<0.01)的值;当寄主蛹暴露给寄生蜂2~3 d时,寄生率(87.5%~95.8%)、羽化率(86.7%~95.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274.5~1 365.6头)等繁蜂指标也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暴露期处理(p<0.05)。综合考虑蜂龄对寄生效果的影响,选择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殖的最适交配期和暴露期分别为羽化出蜂后2 d和2~3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