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家宇 《科技信息》2011,(26):415-416
引申是指从原词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语境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对某些词作一定的语义调整,以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英译汉时常常会遇到许多单词,按词典上给的词义来翻译,译文就会生硬难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曲解。因此,需对词义进行必要的变动,引申出能表达词语内在含义的新的表达方式。如何正确得当适度的应用英汉翻译中的引申,使译文更忠实、更通顺、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义,本文从英汉翻译词义引申,比喻与典故习语的引申以及句子含义的引申等方面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
词义引申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词义引申进行研究,但对词义引申在原型范畴理论层次上的研究不多。文章立足于原型范畴理论借助语料对词义引申进行浅析研究,并分析汉语中常见的四种词性在意义引申过程中发生词性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语言习惯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生活方式一在双语转换中将原语词义加以适当引申使之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译文越过可译性障碍,化梗阻为通顺,是翻译常用的手段或方法  相似文献   

4.
词义引申是指词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本文拟就古词义引申的规律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为什么还会有引申义,并且有的词还有众多的引申义?这是探讨词义引申规律时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在古汉语中,字词大体相当,词义基本上就是字义。本义是指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以表达的意义,即字的造字意义。这种意义能在字的形体结构上体现出来。例如“追”,甲骨文作辱,沙为趾,%为自。罗振玉以为目即师字,“自行以追之”就是追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词义引申的本质是两个词义之间的认识“联系”,两个词义由认知格式控制,产生理据认识结成引申中介,由引申中介沟通实现引申。据此,本文分析古代汉语单音动词义互补格式的引申类型。  相似文献   

6.
词义引申是对词义变化过程的分析 ,就古汉语来讲 ,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 :从修辞角度入手 ,对词义引申的方式进行探讨 ,分析不同的修辞手段对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影响 ,可以深入理解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谈修辞手段对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对词义变化过程的分析,就古汉语来讲,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从修辞角度入手,对词义引申的方式进行探讨,分析不同的修辞手段对古汉语词义引申的影响,可以深入理解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词义引申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不是词语本身以自在形态发展的,人们心理联想是词义得以引申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古汉语词义引申的途径有两条:一为相似联想引申,一为相关联想引申。  相似文献   

9.
近代汉语修辞词语的特征是与其邻近词汇现象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首先,修辞词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其词义带有与生俱来的修辞味;其次,修辞词语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关系是综合型的,其词义引申具有简洁性,此外还具有缤纷的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词义引申存在层次性,这个问题早在三十几年前就提出来了,可是对它的研究至今仍很不够。个别的引申词例材料不少,也从中归纳出了某些规律,可惜往往失之皮毛,尤其未能注意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词义引申层次性的特点与规律,说明它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在词义运动中的必然反映。这样,研究便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动物词“狗”的英汉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少动物词语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成为英汉“文化词语”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部分。文章以动物词“狗”为例,对其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把握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浅谈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且与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的对比,可以看出颜色词里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内涵。了解这些,对于正确使用英汉语言,进行成功的言语交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词语意义分为两个层面,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由于思维的同构性,不同语言的词语在这两个意义层面均具有可译性,而由于思维的同构性是相对的,英汉思维方式和语言符号系统存在着差异等原因,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又是不同的。从英语为原语汉语为目的语和汉语为原语英语为目的语两个角度对译例的分析,也都说明了词语在两个意义层面的可译性限度是相对的。由于内涵意义的特殊性,内涵意义的可译性限度低于所指意义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4.
金仁旻 《科技信息》2007,(17):150-150,92
英语和汉语都大量使用颜色词。"红"作为常见颜色词在汉英表达中频繁出现,有时能出现对应情况,但往往不能直接翻译,从而反映出两种语言系统的颜色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就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克隆"的意义流变与外来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克隆"一词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在词义、用法(词性)、使用范围上的流变,试对外来词的汉化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语没有像英语及其他印欧语那样具备形态变化,词不好划类。分布形态学理论的出现为词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根据该理论,词及词性的概念不是基本概念,词在语言单位中没有特殊地位,词性是由词在句法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取决于允准它的功能语类。鉴此,汉语作谓语的词和动补复合词的第二个成分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  相似文献   

17.
比较汉语"但是"、"却"和英语"but"的语义异同,探讨了它们互译时的制约条件及英汉两种语言把它们分别归于不同词类系统的原因所在,指出汉语语法论著在解释汉语转折连词以及转折连词和副词连用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汉语转折词用与不用以及用什么转折词所表现出的语气强弱的差异和英语的互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叶碧霞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0):103-107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所涵盖的语义范围往往各不相同,到底是“英宽汉窄”还是“汉宽英窄”,从宏观角度来下判断往往不能导出科学的结论,但若从微观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可发现英汉词义各有宽窄。从英汉上义词、下义词、同义词及多义词的角度入手探讨对比,可找到英汉词义宽窄的某些规律;而从词汇学、词源学、语义学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也可找到其相应的理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A领"式名词的意义与来源、造词方式与词义特征的分析描写,着重阐释"A领"式名词的语义变异及其整合路径,揭示现代汉语新生类义词的生成特点与造词过程.  相似文献   

20.
根据语义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英汉词语的核心、外延和认知意义,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词语的弹性,才能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