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16处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195种,分属72科125属。植物区系以樟、壳斗、山茶与金缕梅等科的属种为主,热带、泛热带分布地理成分共分别占科、属总数的51.4%与65.6%。全区现状群落有米槠林等10个主要群系且可分3个样地组合。树种以米槠、细柄? 树与甜槠等占优势但已大多老龄化,今群落切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安装林外气象因子、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量、地表径流量等动态变化的自动连续监测仪器,并通过光纤有线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在线采集和传输,建立数据集中采集网络系统,以提高数据的精确性,解决因地理条件分散,数据采集点多,无法集中管理且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难题,降低复杂地形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数据连续定位采集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本项研究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安装林外气象因子、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量、地表径流量等动态变化的自动连续监测仪器,并通过光纤有线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在线采集和传输,建立数据集中采集网络系统,以提高数据的精确性,解决因地理条件分散,数据采集点多,无法集中管理且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难题,降低复杂地形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数据连续定位采集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齐云山区以青冈栎群落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其种类组成、层次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动态演替等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更多地具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青冈栎、甜槠、紫楠和绵槠等为群落的优势种,并起着建群作用,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以来,笔者先后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三港、挂墩、黄岗山、桂林、坳头、大竹岚、下洋、芙蓉溪、美罗湾等地,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共得两栖动物标本400余号。经鉴定结果,知有32种,分隶于2目、8科、12属,占我省已知16属的75%,已知44种的72.7%。可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甚为丰富。其中经甫树蛙一种,系我省新纪录。该种前此报导仅见于四川和湖北两省。  相似文献   

6.
自1979年以来,我们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其毗邻地带(海拔300~2100米)进行了爬行动物的采集,共得标本近二千号。经分类后,计有龟鳖目3种、蜥蜴目11种、蛇目58种,占全省爬行类总数(115种)的62.6%。兹将其种名及采集地点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7.
岭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岭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39种主要树种的重要值,利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测算了15种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较大,木荷、檵木、甜槠的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83 9、0.914 8、0.873 1和0.992 6、0.958 7、0.927 9.生态位宽度较高的两个树种,其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值较高,木荷与檵木、甜槠生态位宽度较大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是0.813 2、0.813 1.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优势种群木荷与其他各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为0.298 1~0.363 1;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重叠较小,生态位最小的青冈栎与其他树种的重叠值是0.009 7~0.280 0.  相似文献   

8.
雪灾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干扰类型,通过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和异质性而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笔者以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为试验地,探讨雪灾干扰后不同土层(0~10 cm、10~25 cm和25~40 cm)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灾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除25~40 cm土层外都显著高于对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受灾常绿阔叶林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雪灾导致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土壤中的氮可能以铵盐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形式从生态系统中流失。  相似文献   

9.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 巍巍武夷山脉,群峰连绵,主峰黄岗山耸立于福建省西北部,为东南大陆的最高峰。山脉斜贯于闽赣边界线上,成为东海之滨的天然屏障。它阻挡着冬季冷气流向东南侵袭,而又阻留了春夏季风吹向内陆的湿气,形成了温暖湿润、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的生态环境,从而发育着极为繁多的植物种群和颇为丰富的森林资源,是亚洲东南大陆植物区系成分的佼佼者。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黄岗山及邻近地区,在北纬27°33′—54′,东经  相似文献   

10.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中武陵山脉中段,110°06′50″E-110°21′35″和28°42′15″-28°53′15″N之间,面积3 520 hm2,是我国常绿阔叶林保存比较完好的区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包括钩栗林、湘西青冈林、巴东木莲林、利川润楠林、甜槠林、栲-银木荷林、湘西石栎林等,具备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湿热特性和热带亲缘,可视为我国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有利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持.小溪常绿阔叶林不仅物种极为丰富,而且还拥有大量珍稀、孑遗和特有植物类群以及保存和孕育这些珍稀或特有种的河谷特殊生境,对研究我国乃至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揭示常绿阔叶林形成、分化,特别是河谷特殊生境物种多样性形成及其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木荷+紫花杜鹃林、木荷+腺叶山矾林和木荷林3种常绿阔叶林物种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物种十分丰富,3个群落冠层树种共计41科74属105种,其中木荷+紫花杜鹃林34科53属66种,木荷+腺叶山矾林28科44属56种,木荷林24科39属50种.2)保护区内3个样地群落共计75个样方,其中丰富度、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466,0.731,1.807和0.726.总的来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庙山坞自然保护区次生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定位样地和径流场观测研 究,以揭示其林内降雨分配规律及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观测期内(2009年3—10月)林外 总降雨量达1 220.8 mm,乔木层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为降雨量的60.2 %和6.0 %,灌木层穿 透雨量为降雨量的53.2 %。林冠截留占总降雨量的40.8 %,其中乔木层截留33.8 %,灌木层截留 7.0 %。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平均为5.31 t/hm2,最大持水率为298 %,最大蓄水潜力为1.58 mm。 观测期内径流场的地表径流1.25 mm,占总降雨量的0.1 %,泥沙总流失量31.99 kg/hm2,庙山坞自 然保护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水土保持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人工杉木林为对照,研究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的林冠截留量、林内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内枯枝落叶层的现存量及持水能力。森林土壤的蓄水能力等,建立了林外降雨量与树干茎流、林内雨量及林冠截留量的回归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常绿叶林拦蓄降雨的模型。文中分析和比较了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两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的作用。对亚热带山区保护和发展常绿阔叶林。林业的合理经营,维护山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肺吸虫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吸虫病在福建省发现早,虫种及各阶段宿主繁多,分布广泛。Rathbun(1904)曾报告在挂墩采集的溪蟹是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liculatum Milne-Edwards,1853)。戴爱云、陈国孝(1979)来闽作福建省淡水蟹类研究时指出该报告有误,在武夷山发现的蟹类应为福建华溪蟹(S.fujianense)。1977年我们曾对捕获自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坪溪的螺蛳与溪蟹标本进行检查,发现不但感染率高,而且感染度重。黄一鸣等(1981)报告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固定样方的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固定样方在1ha 绝对保护的样地内,面积500m~2。海拔820m,砂岩,黄壤,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500m~2样方内有维管植物57种46属24科。木本37种,草本14种,藤本6种。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主要是热带性质,占总分布型的61.36%,种的分布型主要集中在热带亚洲和中国特有类型,分别均为38.60%。群落层次清楚,银叶木荷为建群种,小叶栲和白毛新木姜子为第二亚层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3个样地共25个林隙进行调查,探讨了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及自然干扰规律。该天然林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EG和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36和2.14;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0.18%和28.37%,干扰频率分别为1.604%.a-1和0.567%.a-1。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76 a。EG大小一般变化在140~613 m2左右,平均约为241 m2,大多数CG大小一般都变化在75~467 m2左右,平均约为85.1 m2。林隙一般是在50 a以内形成的,而30~40 a之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干基折断死亡的形式存在。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10多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1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2、3层的树种。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3个样地共25个林隙进行调查,探讨了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及自然干扰规律。该天然林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EG和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36和2.14;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0.18%和28.37%,干扰频率分别为1.604%·a^-1和0.567%·a^-1。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76a。EG大小一般变化在140—613m^2左右,平均约为241m^2,大多数CG大小一般都变化在75~467m。左右,平均约为85.1m^2。林隙一般是在50a以内形成的,而30~40a之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于基折断死亡的形式存在。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10多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1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2、3层的树种。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作者等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苔藓植物进行了多年的考察,到现在止,已知有355种,现在按照陈邦杰教授(1959)对苔藓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生态群落,分为5个生态类型,即:水生苔藓群落(Bryo-Hydrophytia)、土生苔藓群落(Bryo-Geophytia)、石生苔藓群落(Bryo-Petropytia)、树生苔藓群落(Bryo-Epixy-loplophytia)和叶附生苔藓群落(Bryo-Epiphyllitia),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城山天然图画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中点4分法,重点研究了天然图画常绿阔叶林的组成、垂直结构、主要树种的重要值排序以及群落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以栲树、杉木为主要建群种,混生数种落叶乔木,群落具明显的次生性质.但是主要建群种幼苗在林下生活力较强,群落处于进展演替状态.整个群落结构清晰,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大层次.本文旨在为开发青城山的生态旅游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树洞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育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保存较完整的亚热带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选取6个面积为1hm2的样地,通过每木调查,探讨了树洞的数量特征;同时,分析了树洞密度和每木洞口数量在树种、径级和树高级间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与其它许多森林相比,哀牢山森林拥有很高的树洞密度,达每公顷184个树洞;②个体洞口数量在树种之间有差异;③随着胸径和树高的增加,个体洞口数量不断增多;④森林生态系统树洞的丰富度受演替阶段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