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树杂交无性系品种抗旱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V技术,以P-V曲线水分参数为基础,对8个杨树杂交无性系品种的抗早性进行了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无性系品种的抗早性均大于对照品种。8个新品种及对照品种可以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为4号、7号、2号、8号、5号和6号,抗旱性强。第二类群为1号和3号。抗旱性较弱;对照品种为第三类群,抗旱性明显较弱。结合其它性状,很有希望从第一类群中选择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杨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玉米群体灌浆期叶片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对三种株型玉米品种灌浆期叶片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耐密型品种中层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比叶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0.1%、15.2%、8.1%;中间型品种的各指标也分别比对照提高17.8%,12.1%,11.8%;平展型品种的各指标分别比对照提高13.2%,11.4%,9.7%.因此,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中层叶片发挥最佳生理功能是不同株型玉米品种达到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山西省祁县某村石灰性褐土上进行了8个小麦品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轮选987具有分蘖力强,生育期略长,株高稍矮,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等综合特点,经济产量超过511kg,是8个品种中经济效益最高的。其次是晋太19、晋太65、晋太69等晋太系列。穗大粒重,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这4个新品种可以作为该县今后小麦生产品种更换的后备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是北疆棉区第六轮区域试验石河子区试点三年结果总结。参试共8个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地膜栽培,与一个本地常规品种对照设计。经过三年试验结果,对参试8个品种(系)在本区的适应性、早熟性、丰产性、抗病性及纤维品质有了掌握,本文分别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三年区域试验,对参试的8个甜菜品种进行产质量及抗病性鉴定,对各品种在石河子地区的表现进行科学地评价,并排列出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香蕉组培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泰国香蕉B9、巴西Bs、威廉斯818和粉蕉组培生根苗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检测,根据酶谱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OD同工酶共有8条酶带,可分为Ⅰ,Ⅱ,Ⅲ区,其中E5,E7,E8三条酶带为4个品种所共有,并且E5,E7分离清晰、活性强,可作为4个品种的共同特征酶带,E2为品种A的特征酶带,E4和E6为品种D的特征酶带。  相似文献   

7.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加工番茄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对8个酱用番茄栽培品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个品种中,与理想品种性状的关联度次序依次为:红霸〉红运〉石红9号〉新番7号〉石红4号〉新番8号〉里格尔〉UC-82。即红霸、红运综合表现最好,UC-82表现最差。此评价结果与各品种实际表现基本一致。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综合分析加工番茄新品种较合理,对加工番茄选育与推广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选育四季豆的优良品种,自1996-2000年在全省收集了37个四季豆地方品种,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其中1号、6号、27号、30号四个品种在荚长、荚重等方面明显优于本地8号品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科技成果纵横》2005,(4):59-60
该品种是常规粳型早稻新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水平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生育期120天,高91.6cm,穗长20cm,平均每穗总粒数86粒,千粒重30.4g,糙米率81.8%,整精米率62.8%.直链淀粉含量15%,胶稠度90mm,抗胡麻叶斑病,抗穗茎瘟病,适应性广,适于黄淮海地区(豫、鲁西南、秦岭以南,晋南,皖中北,苏北等地)的早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SDS—PAGE技术对新疆育成与推广的11个品种和卯年代引进的44个亲本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引进亲本在G1u—Al位点有2种等位变异类型0和1;Glu—Bl位点有6个等位变异类型:7 8、7 9、13 16、17 18、6 8、7,但主要以7 8为主;G1u—D1位点有2个等位变异类型:2 12、5 10,以5 10为主要类型。在大面积推广品种中,新春5号和新春9号为5 10亚基携带者;新春3号品种携带17 18亚基。上述结果基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新疆春小麦育成与推广品种和20世纪90年代引进亲本品种的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利用RAPD分子标记研究石竹与香石竹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APD分析技术,选取10个碱基长度的随机引物28个,对5种石竹、2种香石竹栽培品种和8个香石竹大花切花品种以及17个香石竹小花切花品种进行随机扩增,共获得242条多态性谱带,并利用最短距离法(Single法)对扩增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种间关系。32个变种及石竹品种可分为石竹和香石竹两大类。另外,石竹野生种和人工栽培品种、香石竹盆栽品种和切花品种及香石竹大花型品种和小花型品种均可依此技术区分。  相似文献   

12.
选用Sorbonne、Siberia和Marco Polo3个东方百合品种,在3种基质中用5种营养配方进行切花栽培。结果:自配营养配方3号适用于Sorbonne品种和Marco Polo品种,自配营养配方2号适用于Siberia品种;两种营养配方均可代替澳绿肥和花多多8号;张掖草炭混合基质最适用于3个东方百合品种切花栽培。  相似文献   

13.
户太8号是陕西省户县葡萄研究所培育成的一个优良葡萄中熟品种,2004年引入我所试栽,通过4年的观察记载,该品种具有粒大、色艳、抗逆性强的优良性状,现将表现及其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尉犁县及辖区塔里木垦区水资源缺乏,轮作倒茬面积小,中、低产田的面积占整个植棉面积的40%以上。棉花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品种、气候和栽培技术三个方面,其中品质是内在因素。自95年“军棉一号”被淘汰以来,我区引进并推广的棉花品种达8个以上,每年都有10个以上的棉花品种参加小区品种试验,棉花品种最好的就种植2-3年就淘汰,始终确定不了主栽品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使我区在品种选育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就此,二00三年尉犁县农技中心、三十三团积极与科研单位和种业集团公司合作联系,对引进的优质品种,进行筛选、驯化,使棉花品种不断优化,为塔垦区棉花高产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对10个不同品种的郁金香种球,在变温、常温和低温条件下分别处理不同的时间,研究各品种的芽体发育和切花品质.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各品种的芽长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长,5℃低温处理8周或10周的芽体最长,且品种间差异显著;变温处理的盲花率最高(100%),其次是常温处理(91%),5℃处理的盲花率最低(7%);常温处理切花品质差,低温处理能明显提高切花质量,但处理时间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模糊数学中的多因素综合评判方法,对1998.1999年新疆陆地棉品种(系)区试中的8个供试品种(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7.145综合评价最优,新陆早7号次之,6.1.4和J521综合评价最差,评判结果与品种(系)在生产实际中的表现基本一致。认为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对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审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花生品种展示结果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经广西区内外试验或试种,性状稳定,综合表现突出的广西、广东育成花生品种共39个,进行展示示范。结果表明,其中的164个品种比对照种中花117增产58.8%~7.6%,产量和经济性状及抗逆性等综合表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择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鉴别在秋季自然条件下各桑品种叶质的优劣,以了解这些品种对苏12原蚕饲育、制种成绩的影响,去年秋季我们选了8个桑品种进行试验,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供试的桑品种有桐乡青、吴兴青、墨斗青、嵊县青、湖桑、荷叶白、一之濑和红皮大种等8个品种,用混杂桑作对照。供试的蚕品种有苏12(对交品种东34),蚁量8克,以大批生产苏12(对交品种东34)为对照,蚁量86克。试验分8个区,每区蚁量1克,正确称取蚁量共8克(1克蚁蚕头数为1875头),每区蚕儿自收蚁至上簇只用一个品种的桑叶进行饲育。饲育方法与大  相似文献   

19.
桃树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区桃树生产,特介绍以下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1适宜的气候、土壤等条件 桃树中的南方品种群以年均温12—17℃,北方品种群以年均温8—14℃为宜。在我区制约桃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冬季休眠期的需冷量不能得到满足,以至花而少实或不实。桃的不同品种对低温的需求量差异很大,一般用7.2℃以下的累计低温时数来表示,大部分品种的需冷量在500—1000小时。  相似文献   

20.
《石河子科技》1997,(1):1-4
为审定冬小麦新品种(系)在本地区的生产性能,设计本试验。本试验采用8个冬小麦新品种,采取随机排列,小区试验,在本地区5个单位同时进行。还过各点汇总产量进行显著性分析,排出了参试8个品种(系)在本地区生产性能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