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皎然与司空图在意境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对意境的理解 ,对意境的作用、创造和有关意境的美学意义的认识有相同处 ,亦有不同处。司空图是对皎然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在《蕙风词话》及相关的论述中,词境是况周颐经常提到的问题.认为“静境”是词中很重要的境界,也是词的最高境界“穆境”的重要特征,常常以此作为词学的批评标准.况周颐强调的“静境”,一种是审美状态,一种是审美境界.“静境”的创造可以从内心及作品两方面来创造.  相似文献   

5.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皎然的诗歌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皎然诗歌里“高”的诗学观,并对其释道圆融的诗学美学观作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极力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即诗人以自己的情兴为依据,而随着情兴自然抒发造语取势,同时又提出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要经过苦思,并且这种过程要至难至险。皎然提出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皎然认为诗人创作过程中要苦思,达到的结果是诗歌审美的自然,形成苦思和自然的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人创作要苦思;不同读者鉴赏要自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链条,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孟红霞 《科技信息》2010,(3):196-196,244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有自己独到的价值标准,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于提炼概括当中,追求的往往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类型性;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传达画家胸中的意。因此,在国画创作过程中,意境手法是画家必备的能力,提高画家自身的精神文化涵养,让情思在活泼的心灵中飞跃,进而跃然纸上传达给观众。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9.
造景与造境     
研究"造景与造境"的问题,就是研究中国人如何用视觉的方式来表达它的心灵世界,因此本文从建筑、绘画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观察"造景与造境"言说方式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陈放 《科技智囊》2009,(10):51-58
陆羽尽管孤儿出身,但一辈子在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却常有贵人相助。皎然无疑是陆羽事业人生转折过程中的贵人,也是陆羽的长辈、老师,又是陆羽后半生40多年的生相知死相随,交往时间最长、学术探讨最多,关系情义最深的兄长与良师益友,本来陆羽晚年从广州到苏州定居了很多年,他也曾经准备终老苏州。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学中经与权的关系,与群己、义利之辩紧密地联系着,是先秦儒家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的儒家思想家对经权关系的阐释不尽相同,但作为先秦儒家整体趋向的则是在强调经即道德原则绝对性的同时,没有否认权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权即道德原则相对性的确认.在经权关系上,先秦儒家的思路大致预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对作为经之本的仁义的普遍制约性的强调,蕴含着导向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的理论向度;其二,对权即道德原则相对性的确认,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的内在限制.  相似文献   

12.
经亨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与时俱进 ,积极进取 ,在浙江大胆进行民主主义教育改革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亨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格教育”思想 ,他的“人格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 ,不仅对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与“德”是《老子》中重点论述的中心。关于“道”与“德”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形成的认识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评论家李贽的"童心说"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的命题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和完全迥异的文化背景中。把上述理论和命题置于同一研究视野中,从文学上一贯争论的真与假、情与理、今与古和自然与雕琢四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论证、分析,可以再次证明文学的本性、共性和超历史性,以及发现其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启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语"骄奢淫逸"源于《左传》,经历了单音词单独运用、近义词两两连用阶段,最后四字连文定型为今成语,其词义古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篇从世人"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的入世状态出发,探讨出现此类情形的原因是人们在争夺是非彼此,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评判是非的"真宰",所以不如"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莫若以明",从宏观上讲,"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主张派遣是非,泯灭彼我,"道通为一",进而达于"齐万物"的状态。庄子所谓"齐物"之"物"是指世间的所有事物,包括人以及人们关于事物的诸种理解(所谓"物论")。  相似文献   

17.
“隔与不隔”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美学理论之一.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角度视之,可以在“所指--能指--读者还原”这一过程里见出许多重要的文艺现象,这都有利于我们对文学文本特征的进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在广泛接受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说,梁启超的“新民说”对儒学传统既有所继承又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创新观念,即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部分人把马克思关于俄国"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简单理解为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是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一种误解和误用。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对象只是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仅仅是指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产生"可怕的波折"的阶段,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