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英德滑水山地区近年来相继发现了第四纪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植物化石 ,这些化石对深入研究本区人类早期生活的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动物群演变的影响以及更好地保护现有的动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 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 400~30 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 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 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 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3.
海桑属花粉在广东沿岸晚更新世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第四纪孢粉分析探讨海桑属近几万年来在我国东南部的分布特征,并认为末次盛冰期是导致海桑属从华南大陆灾难性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 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 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 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 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 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 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 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 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环境与地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光释光测年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建立起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平面上划分出滨海堆积平原Ⅰ区、三角洲平原Ⅱ区、河流阶地Ⅲ区、冲积平原Ⅳ区、火山岩台地Ⅴ区共5个一级地貌-地层区,结合纵向地层特征进一步划分了21种地层组合序列,拓展了区域第四纪地质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内水工环调查精度和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6.
香花糙果茶--广东糙果茶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山茶属Camellia Sect.Furfuracea Chang一新种.新种以其芳香的花10~13较多的苞被,苞被内面被向顶的毛,较外面的花瓣内面亦被向顶的毛而与其余已发表的种不同.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新型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1-MCP)和壳聚糖对大熊猫喜食冷箭竹笋(Bashania fargesii(A.Camus)Keng f.et Wen)在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失重、呼吸强度和抗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等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常规冷藏保鲜条件下,用1.0μL/L的1-MCP熏蒸36h,同时联合1%浓度的壳聚糖涂膜处理能使供试竹笋的品质维持22d左右,比对照组竹笋(贮藏时间为9d左右)的保鲜时间延长了13d左右,延长率达到144.4%以上;同时,该处理能够显著性地缓解采后竹笋重量损失(P0.05),增强抗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对竹笋的呼吸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源1-MCP在熏蒸结束当天在供试竹笋中检测不出残留. 相似文献
8.
陈报章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过去2.4Ma地质和气候事件的演化历史,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微动探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已成为工程地质勘察及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微动探测SPAC法基本原理,选取研究区内121个微动测点及6个地质钻孔,比对单点S波速度结构与钻孔岩性结构,结果显示岩性界面探测精度在0.44%~5.54%之间,表明微动探测法划分岩性差异较大的地层界面是可靠的;结合二维视横波速度剖面识别出区内地层单元及隐伏地质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单元划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广东大家庭水产饲料工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山市黄圃镇团范工业区,是一个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打产品为HAIJIA(海佳)牌对虾配合饲料系列。 相似文献
11.
粤西森林溪流淡水鱼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红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1):71-73
调查发现,粤西森林溪流淡水鱼类有53种,隶属4目13科37属。鲤形目占66.1%,鲇形目占13.2%,鲈形目占18.9%,合鳃目占1.9%,其中鲤科鱼类占总种类的47.2%;可划分为热带平原、江河平原、上第三纪、北方平原、中印山区5个区系复合体。其区系组成具有5个特点,与区域地质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扶氏于明永乐朝迁入乐昌,自康熙初开始,他们开始整顿祭典,对失祭之先祖恢复祭典,对缺失祭产的凑集田产立祭,对附祭者实行分祭;以膳田为祭田、为己设祭渐成风习。至乾隆朝后期,扶氏的祭典已基本恢复。扶氏的例子,展现了宗族祭祖习俗具体而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13.
潮汕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潮汕平原第四系一些钻孔的沉积相,孢粉学及^14C年代分析,论述了韩江,榕江及练江三角洲的古环境演变,认为有过两次以上的海侵期,而主要的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发育可分为前三角洲期,古三角洲期和现代三角洲期,这些古环境的演化与南海的δ^18O曲线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大陆翼手目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省大陆翼手目动物共有 37种 ,隶属 6科 15属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按照模糊聚类分析初步划分大陆翼手目动物为四个地理省 ,即粤北山地省、粤东低山丘陵省、粤西山地丘陵省、沿海台地平原省 ,翼手目物种分布表现了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过渡性 ,大耳菊头蝠 (Rhinolophusmacrotis)、水鼠耳蝠 (Myotisdaubentoni)为广东省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5.
16.
虫霉目真菌包含有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倍受关注.对广东省乐昌市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中虫霉目真菌历经3年的调查,记录了虫霉目真菌3属3种,分别为蝗噬虫霉、蝇虫霉和飞虱虫疠霉. 相似文献
17.
黄河源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叔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在野外考察和14C测年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黄河源地区的环境变迁。确定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冰川、冰缘现象、湖泊、河流、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状况。最后讨论了近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Investigations of major marine and non-marine geologic and biotic events 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transition rely predominantly on detailed stratigraphic frameworks and biodiversity analyses. The alternating sequences of marine and terrestrial Triassic-Jurassic for- matio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present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coal-bearing series in southern China. The Lower Jurassic Jinji Formation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Guangdong, with continuously outcropped sections and rich marine and non-marine fossil fauna. However, as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fossil plant remains in the Jinji Form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systematics, diversity, and floral aspects of the Jurassic. Here we report on the recent collection of rich fossil plants from the Jinji Formation in the Dapeng area of Shenzhen, sou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Our studies demonstrate taxonomical affiliations, preservation status, and diversity features of these plant fossils, which are marked by the close associ- ation of densely preserved, pinnae and rachis connected leaves, and the bennettitalean reproductive organs of Wil- liamsoniella, which may represent an Early Jurassic plant community dominated by Otozamites of the bennettitales. This work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fossil plants in the Shenzhen area, but is also the first docu- mentation of Jurassic plants in Guangd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Research related to these plant fossils will be helpful in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arly Mesozoiccoal-bearing strata in Guangdong, and will provide a dee- per understanding of variations in plant diversity of the Triassic and Jurassic transition in southern China. Addi- tionally, it will provide terrestrial plant evidence for explorations in Jurassic palaeoecology, palaeoclimatolog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