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西安神禾塬地区高光谱遥感考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传统考古技术相比,遥感技术能快速、低廉地对大范围地下文物遗存进行探测和制图.但从以往大量考古遥感实践来看,遥感考古往往只是在地表残存一定遗迹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对于地表没有残存痕迹的考古遗址,其遥感分析往往会无功而返.考古学家最需要的是在没有地表残存痕迹情况下的考古遥感探测技术.本文通过陕西长安县神禾塬高光谱遥感考古试验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考古遥感技术--高光谱遥感考古,它通过探测和识别微弱的地物光谱异常,实现了在没有任何地表"常规"考古线索情况下的地下文物遗存探测.  相似文献   

2.
环境考古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出现了新考古学派,导致包括环境考古学在内的许多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出现。环境考古学的发展经历了线形模式阶段、系统模式前阶段和系统模式后阶段3个时期,并逐渐形成4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地学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分子生物考古,其中地学考古涉及到地貌学、沉积学、土壤学和地质年代学。环境考古在考古学理论方法框架中主要应用于遗存堆积前、堆积及堆积后理论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是GIS具有的优势功能,考古工作往往与遗址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具有深层次的关系。该文章在研究国内外考古工作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已经实现的技术,总结了GIS在考古中的五大应方面,包括制作考古专用地图、不同图层的叠置分析、利用空间数据库实现考古资料数字化、GIS支持下考古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对遗址建立预测模型,从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信息系统建立以及模型构建等方面对地理信息技术在考古中的实现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金正耀先生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专业,师从钱临照院士、李志超教授进行科技考古的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国内首次将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应用于上古青铜文明金属资源的研究,在分析商代青铜器的工作中发现地质与地球化学上罕见的高放射成因铅,并据此提出安阳前期青铜生产中大部金属原料产地的“西南说”.90年代他与美日学者合作,持续这一研究.2006年金正耀先生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将研究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金属资源考古和金属史研究以及现代释光技术的考古应用,在引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金正耀先生曾师从任继愈教授进行道教科技史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遥感技术能提取和解释出地面及地下肉眼难以发现的古遗址。采用以高光谱遥感为主要遥感技术手段,在长安-扈邑研究区进行地下文物遗存考古,通过对高光谱热异常、老航片立体解译微地貌等多种遥感手段综合分析,确定了9个规模较大的异常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其中8个进行了实地钻探验证,勘探证实了其中7处有古代墓葬或其它遗迹存,表明运用多重遥感技术寻找地下古代文化遗存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环境考古旨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由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全新世以来持续多变的全球气候环境,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日趋复杂的人地关系,使全新世环境考古一开始就是环境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于近年来发展成为考古学、地球科学特别是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从科学引文检索结果分析入手,回顾了近年来全球各大洲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以及地学考古、分子生物考古及多指标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重要进展。未来全新世环境考古必须加强交叉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和长周期模型的开发应用,深入开展农业起源与传播、史前及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等专题研究,注重在人地关系动态阐释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的结合,藉以发挥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成果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开发西北大学数字考古博物馆,对数字博物馆尤其是考古类数字博物馆涉及的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展望。方法 介绍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意义和发展现状,从系统结构、网络建设、信息采集、数字化存储和展品展示5个方面讲述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的设计和实现。结果 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建成西北大学数字考古博物馆。结论 考古数字博物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典型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Shanghai Museum has got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excavating Guangfulin relics.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Wangyoufang type is found above the Liangzhu cultural remains which comes from East Henan Province,providing previous materials for researching culture evolution around Taihu Lake.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immature soil layer and cultural layers of Guangfulin relics for phytolith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systemic research for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and phytolith fossil,the phytoliths in Guangfulin relic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xones.The development of rice agriculture and living condition of Guangfulin ancestor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rice fan-shaped phytolith,rice shell phytolith.diatom fossil and archaeology,evidence in the same layer.The Guangfulin relic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since a high sea level 5000 years ago,and the broad rice agriculture has simultaneously developed.The newly re-excavated relics provides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f ancestors and ancient culture in Shanghai.  相似文献   

12.
1 Survey The Changjiang Delta Region is one of the cradl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300 cultural sites of Neolithic, which separately belong to 4 archaeology cultural styles, includ-ing Majiabang culture (7—6 kaBP), Songze culture (6—5 kaBP), Liangzhu culture (5—4 kaBP) and Maqiao culture (4—3 kaBP), were excavated and represent the develop-ing steps of continuous ancient culture[1]. After 1949 the archaeologists in Shanghai have been doing a great deal of excavation to ancient rel…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查阅古籍文献基础上,对鞍山境内历年来的考古发现成果进行梳理,按时代划分,详细介绍鞍山地区各个时代最具代表的考古成果和遗迹,进而以点带面,以这些考古遗迹为出发点,勾勒出鞍山地区各个时代之风貌世情。旨在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二里头遗址位于豫西伊洛平原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它是学术界探讨国家文明起源及夏文化的关键遗址。本文结合二里头遗址30多年考古发现的宫殿、墓葬、雏形文字、丰富的出土文物等内容,结合翔实的文献资料,有力地论证了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即夏都斟寻  相似文献   

15.
镇江城池自古以来就是"缘江为境,因山为垒",在全国历代地方城池中由于其不规则性,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以来,镇江唐宋罗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唐代罗城和宋代罗城既有传承性,又有区别,表现了镇江独特的建城特点,在古代筑城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依据文献,结合城市考古新材料,可以对唐宋罗城诸如修筑时间、城门设置、城垣规模以及二者关系与建筑特色等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广富林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先人生活环境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广富林遗址的重新发现,取得了新的成果,首次在良渚文化遗存之上发现了来自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文化遗存,为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等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系统采集了遗址生土层和各文化层的样品,作了孢和分析研究,根据孢粉组合特划,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并对广富林先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农耕等发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入手,论述了我国文物建筑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应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文章认为文物建筑保护与文物建筑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呼吁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以及从事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同志协同努力,建立我们自己的文物建筑保护学科。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古文物的完整有效保存,文物研究、修复,以及其可能造成的毁损,提出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重建.构建文物真实三维模型,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文物的高精度实体复原模型.以宋代古船实体模型重建为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3D 打印技术可以提高文物历史信息的保存和修复效率,避免接触式测量文物造成的表面损坏,提高研究人员对文物分析研究的参与度.但是,对于表面纹理比较复杂的文物,这项技术依然存在精度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对扬州市的SPOT5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选取1、2、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根据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以及重要遗址点的GPS定位数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绘制出自春秋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址的解译图以及长江、运河河道的变迁图,分析扬州城址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古邗城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为了争霸中原、开邗沟所设立的屯粮驻兵之地,所以近2500年以来扬州城址的变迁除与其他城市一样受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长江、运河河道的南移和军事战争频发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以隋唐时期为界,隋唐之前城址的变迁以前者的影响为主,隋唐之后以后者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古滇国遗址考古进程的不断加快,独具云南原始文化、民族文化的滇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探索与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滇巫文化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