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污染程度不同的采集点的花背蟾蜍骨髓细胞的微核率,结果如下:十里店桥区为11.083‰;西固区3.083‰;刘家峡区0.611‰.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F=109.753[λ_(0.005)(2,15)=3.68;λ_(0.01)(2,15)=6。36],影响特别显著,说明不同采集点骨髓细胞微核率的不同,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花背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测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剂量的9种餐具类洗涤剂,对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染毒,测定其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特效、达尔美、双鲸特效的0.2ppm剂量组差异不显著或有一定程度的增加(x~2≤3.97;p<0.05)外,其余各组均有极其显著意义的增加(x~2≥9.03;p<0.001),并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对9种洗涤剂诱发的红细胞微核进行了比较,从总微核率来看,从大到小依次为:四季高效>丝路>达尔美>敦煌>双喜牌>白猫>特效>双鲸特效>丽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用7种洗衣粉对花背蟾蜍蝌蚪进行染毒七天后,检测其诱发红血细胞中的微核,结果表明,7种洗衣粉都能使红血细胞的微核率和出现微核的细胞率有极其显著意义的增加,并随着洗衣粉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各种洗衣粉诱发红血细胞微核率敏感性的排列顺序是:敦煌高级加酶加香>兰鲸加酶>燕牌加酶>长颈鹿增白加香>飞天机用>百合花加香>飞天加香.  相似文献   

4.
用污水对花背蟾蜍蝌蚪染毒7天后,对其诱发的红细胞微核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1/15污水组外,其余各组红细胞的微核率和出现微核的细胞率都显示有明显意义的升高(x~2≥13.85,p<0.001)。对不同剂量的污水诱发红细胞微核率变化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排列顺序是:1/45污水组<1/40污水组<1/35污水组>1/30污水组>1/25污水组>1/20污水组>对照组>1/15污水组。  相似文献   

5.
花背蟾蜍蝌蚪经3种不同剂量的6种洗发精染毒7天后,对红细胞内出现的微核进行计数,计算其微核率及出现微核的细胞率.结果表明:两项指标都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对照组相比,除调理、蛋白的1.6 ppm 剂量组差异不显著(X~2<3.84,p>0.05)当归和蛋白秀发的1.6 ppm 剂量组有显著差异(X~2>3.84,p<0.05)外,其余各组均有极其显著的增加(X~2≥10.83.p≤0.001).对6种洗发精诱变活性进行比较,从总微核率来看,从大列小依次是:康妮>蛋白秀发>洗发>调理>当归>蛋白>对照组.经 X~2检验.除康妮和其它洗发精间有较明显的差异(X~2>3.84,p<0.05)外,其余各种洗发精间均无明显差异(X~2<3.84,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一次染毒条件下,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出现峰值的时间-剂量条件。方法:将1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腹腔注射,1次给药,对照组给生理盐水,处理组的阿霉素剂量分别是2.5 mg/kg、5 mg/kg、10 mg/kg和20 mg/kg。染毒18 h、24 h、30 h、48 h和72 h后取小鼠骨髓进行微核分析,评价阿霉素对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结果:理想的腹腔注射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峰值的条件就是:一次染毒,阿霉素剂量在10%LD50即2.5 mg/kg至80%LD50即20 mg/kg的范围内剂量越大微核率越高,取样时间在30~48 h间微核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菜豆植物凝集素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明确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小鼠腹腔注射3个品种菜豆凝集素,6 d后取小鼠骨髓细胞,吉姆萨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发生情况并进行微核发生率的统计,进而判断不同种类菜豆植物凝集素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结果实验组3个品种的菜豆植物凝集素引起的小鼠微核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率与菜豆植物凝集素呈剂量—反应关系,但与小鼠性别无关。结论 3个含量分别为高、中、低水平的菜豆植物凝集素对小鼠骨髓细胞均无致突变作用,可进一步用于有关药物和生物制剂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8.
乙酸铜对黄鳝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晓薇 《江西科学》2004,22(5):331-333
以黄鳝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乙酸铜对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采用鱼类致突变实验方法,以0.25、1.00、3.00、9.00、15.00、30.00mg/kg不同剂量乙酸铜处理黄鳝,测定黄鳝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结果发现: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乙酸铜剂量的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逐渐增加;至3.00mg/kg剂量时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均达最大值;随着剂量的进一步增加,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反而下降。其结果说明。一定剂量乙酸铜能明显影响黄鳝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且乙酸铜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丝裂霉素C(MMC)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SCE频率和微核率亦相应增加,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721及r=0.9793。本研究对于MMC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的精子畸形及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每组10只。实验组分别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水溶液5.67、2.83、1.42g/k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分别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50 mg/kg.BW灌胃,每天1次,连续5天。研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精子畸形的影响;另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每组10只。实验组分别以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水溶液5.67、2.83、1.42 g/k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分别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环磷酰胺50 mg/kg.BW灌胃,每天1次,连续4天。评价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高、中剂量对小鼠精子畸形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高剂量对小鼠微核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结论: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小鼠的精子畸形与骨髓细胞微核均有影响,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注射环磷酰胺染毒后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细胞率与微核率均显著增加 ,而用富硒酵母灌胃预处理一周的小鼠出现微核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 ,富硒酵母对环磷酰胺诱发微核的作用有显著抑制效应 ,富硒酵母对哺乳类细胞染色体断裂剂环磷酰胺的染色体损伤作用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丝染毒素C(MMC)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SCE频率和微核率亦相应增加,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721及r=0.9793D.本研究对于MMC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低毒除草剂“草甘膦”对蟾蜍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分别统计了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异常率和核异常率,研究结果表明,用草甘膦处理3天和5天后,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蟾蜍的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用不同黉度药物处理后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虽有差异,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镉对中国林蛙外周血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剂量Cd2^+注射林蛙,5d后取血制片,光镜观察,探讨了不同剂量Cd2^+对中国林蛙红细胞形成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Cd2^+可诱导红细胞产生微核和核异常.Cd2^+剂量高于0.2mg/kg作用5d后,对林蛙血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Cd2^+剂量低于0.5mg/kg范围内,微核与核异常细胞率随Cd2^+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Cd2^+剂量高于0.5mg/kg时,微核与核异常细胞率随Cd2^+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以昆明种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灌胃的方法研究了三七皂甙(Panaxnotoginosides,PNS)对阿霉素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NS对阿霉素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损伤具有一定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不同剂量的离子型~(211)At和~(211)At—Te胶体对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后,对其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在1.15微居里/克·体重Na~(211)At同样剂量水平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其微核率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离子型~(211)At在0.23微居里/克体重~1.15微居里/克·体重,~(211)At—Te胶体在0.23微居里/克·体重~1.38微居里/克·体重剂量水平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其微核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离子型~(211)At从9‰增至33‰,剂量一效应回归方程为Y=1.51+0.8104D(Y—微核率,D—剂量),相关系数r=0.9562;对于~(211)At—Te胶体,微核率从16‰增至37‰,回归方程Y=11.43+0.8263D,r=1,二者书相关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硫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诱发及沙棘油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气中二氧化硫 (SO2 )污染物的遗传毒理效应。采用 SO2 吸入染毒法 ,模拟 SO2 大气污染 ,从整体水平直接对短期与长期 SO2 吸入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形成微核 (MN)的效应及沙棘油的防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短期与长期 SO2 吸入均可引起小鼠骨髓 PCE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 ,且有明确的剂量 -效应关系 ;(2 )随着吸入的 SO2 浓度的增高 ,不仅单微核细胞率 ,而且双微核细胞率均显著升高 ;(3) SO2对阳性致突变剂乌拉坦诱发微核的作用有显著抑制效应 ;(4 )沙棘油对 SO2 诱发 PCE微核的效应有防护作用。从此可以结论 :SO2 空气污染物是哺乳类细胞染色体断裂剂和基因毒性因子、SO2 与阳性致突变剂的联合作用是复杂的 ,某些天然物质对 SO2 的毒效应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量全血常规培养法测定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结果显示,其平均微核细胞率、平均微核率均高于常人;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平均微核细胞率和平均微核率明显高于男性。低剂量电离辐射能引起放射工作人员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升高,因此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半静态染毒法研究了啶虫脒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半静态和静态两种染毒方式下不同质量浓度(ρ=0.001,0.005,0.009,0.013,0.017 mg·L-1)的啶虫脒溶液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啶虫脒对中华蟾蜍蝌蚪的24,48,72,96h的ρLC50分别为0.544,0.095,0.058,0.036 mg·L-1.在低于安全质量浓度(0.003 6 mg·L-1)下处理7 d,蝌蚪的微核率与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半静态实验表明,随着啶虫脒质量浓度的提高及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质量浓度为0.005 mg·L-1的啶虫脒溶液中处理3 d后,蝌蚪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开始比对照组有显著和极显著提高.静态实验中,在质量浓度为0.005 mg·L-1的啶虫脒溶液中处理3 d后,蝌蚪的微核率出现有显著的提高;各处理组核异常率的最高值出现在染毒3~5 d后,而后出现下降现象,但仍高于对照组.说明由于时间的延长,药性的衰退,蝌蚪能通过机体的调整而得到部分修复.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微核率及核异常率的提高可能是评价啶虫脒应用安全的潜在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