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2个Gauss白噪声驱动的Logistic模型,研究了噪声间的关联效应对稳态关联函数的影响.利用Stratonovich近似解耦,得到了随机Logistic模型的稳态关联函数和相应的衰减速率.经过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噪声的负关联效应不会破坏原有的稳态关联函数的变化趋势,但使得稳态关联函数的衰减加速,而噪声的正关联效应会导致稳态关联函数衰减出现慢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包含原理的约束和聚集条件[1,2],对系统进行重叠结构分解,根据扩展空间系统设计关联解耦子系统的分散LQG控制,并收缩回原系统空间,实现各子系统的分散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类具有相互关联非线性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提出了一种稳态辨识与动态辨识相结合的集成辨识方法。利用稳态信息获取各子系统稳态模型(非线性增益)的强一致性估计,通过动态辨识得到各子系统线性部分的模型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含有扰动的多智能体系统,提出了基于双层不变集的事件触发鲁棒分布式预测控制策略。在分布式控制结构下,对每个智能体构建了目标函数含有耦合关联项的事件触发分布式预测控制优化问题。利用输入状态稳定性理论,推导出与子系统自身信息以及邻域子系统信息相关的事件触发条件。每个智能体判断事件触发条件,仅当条件满足时,才进行分布式预测控制优化问题的求解以及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利用双层不变集来保证扰动作用下多智能体系统的鲁棒性能,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保证算法递推可行性和闭环稳定性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车辆控制系统对算法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具有多个非线性区的结构系统动响应分析的预测-校正方法,并对典型算法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该方法将结构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边界状态的预测使整个系统得以解耦,真正的系统状态则在子系统各自的控制方程中校正。方法不仅避免了子结构法中的静凝聚,提高了求解效率,而且还适用于求解力学性态差异较大的系统间的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苯胺双塔精馏系统为实际对象,进行了稳态优化技术的开发。采用机理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适合于该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根据连续生产过程工况优化的要求,采用大系统理论中关联预测法作为其递阶优化控制策略,并在价格低廉、性能可靠的两级微机系统中加以实施.一年来现场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表明基于分解-协调原理的大系统理论在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机输入输出解耦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的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只是实现了异步电动机转速和磁链稳态时的部分解耦。为提高矢量控制的性能,对磁场定向后仍然存在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非线性补偿设计解耦控制器抵消耦合项的影响,把系统分解成转速和磁链两个独立子系统,实现了异步电机输入输出的动态完全解耦。与传统矢量控制方案的对比表明,所用的方法可以使电机转速不受磁链指令变化的影响,调速系统的性能有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大工业过程稳态递阶优化控制中普遍存在着的模型-实际差异问题。将子过程模型中的系数处理为矩形模糊数,提出了有矩形模糊参数的大工业过程稳态关联平衡法。基于模糊模型,关联平衡算法能找到使目标函数更小的解,并且迭代次数更小。对开环的关联平衡法和有全局反馈的关联平衡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关联平衡法中矩形模糊参数的选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有矩形模糊参数的关联平衡法能有效地解决模型-实际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热连轧活套系统的强耦合特性,提出一类基于预测原理的交叉解耦控制策略.将一个两输入两输出的强耦合系统分解成两个相互影响的单输入单输出的子系统.基于预测控制原理,在一个周期内,顺序更新每个子系统的控制律,并保留未来的预测控制信息,补偿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影响,然后开始新的循环.基于H∞原理,将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作为扰动处理,降低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影响,提高控制精度,简化控制器设计,减轻计算机的负担.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解耦效果和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0.
考虑一类关联时滞系统,以子系统的输出作为滤波器的输入,分别为每个子系统设计了一个线性滤波器.基于Lyapunov泛函方法,首先得到了滤波器存在的时滞无关的充分条件.为便于滤波器的设计,通过解耦算法将原充分条件转化为一个易于求解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进一步,为使滤波器具有良好的H∞性能,将滤波器的设计问题转化为具有LMI约束的凸优化求解问题.数值实例表明了所提滤波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Pecora和Carroll提出的驱动-响应同步方法中,响应系统是直接复制驱动系统的稳定子系统。但是,这种方法对有些系统是失效的,因此提出了实现混沌系统驱动-响应同步的另一种方案。在此方案中,响应系统不是直接复制驱动系统的稳定子系统,而是由驱动系统中的多个变量组合。同时在响应系统中,引入了驱动函数,提出了构造驱动函数的方法,以实现Pecora和Carroll方法所不能实现的混沌同步,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12.
在稳态递阶智能系统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目标稳态递阶系统的智能化关联预估优化方法,并就其收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典型实例的数值仿真,证实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克服由于实际装置的复杂性及生产工艺的差异对冷凝器稳态仿真精度的影响 ,提高冷凝器仿真模型的通用性和准确性 ,提出了冷凝器基本模型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仿真思路 .以相区划分和制冷剂出口焓值迭代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稳定的逆流型冷凝器仿真分布参数模型和算法 ,建立了冷凝器仿真的基本模型 .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一致 ,能够在定性上反映实际物理过程的基本特性 .通过对部分实验数据的学习 ,进一步建立了与基本模型相结合的人工神经网络 .利用其非线性映射能力进行模型修正 ,显著提高了冷凝器的仿真精度 ,从而为同时提高冷凝器仿真的通用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程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特征结构分析的电压稳定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基于特征结构分析法(ESA)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的新算法。该算法对电力系统的潮流模型的雅可比矩阵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与静态电压稳定有较大关系的最小特征值、相应的特征向量、最小特征值的灵敏度等。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来估计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状况,确定补偿措施。由于系统正常工况下最小特征值的灵敏度与重负荷工况下灵敏度差别较大,因此应对在重负荷时有较大灵敏度的注入量进行补偿,提高静态电压稳定能力。经实际计算表明新算法是有效的。还给出了一种电压稳定性分析中的病态潮流方程的解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方可逆系统,本文提出了解耦和极点配置的一个分析和设计方法。首先,对解耦给定系统的状态反馈阵构成的类,本文给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然后将系统分解成 m+1个独立子系统,其中一个子系统的极点是固定的,其余 m 个可以任意配置。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方可逆系统,本文提出了解耦和极点配置的一个分析和设计方法.首先,对解耦给定系统的状态反馈阵构成的类,本文给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然后将系统分解成m+1个独立子系统,其中一个子系统的极点是固定的,其余m个可以任意配置.  相似文献   

17.
导管螺旋桨定常性能理论计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建立了计算导管螺旋桨在均流中的定常水动力性能的数值方法,螺肇桨用涡格法,导管用面元法分别计算,两者的相互影响则通过迭代计算加以考虑,为了减少计量量,螺旋桨对导管的诱导速率周向平均值,从而使导管周围的非定常流动简化为定常对称流动,应用本法地JD简易导管桨系列进行了计算,数值结果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隔离双向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 DC-DC)换流器互联多直流微电网,不仅能实现子微网间有效电气隔离及故障隔离,还可灵活控制互联功率。为提升基于隔离双向DC-DC换流器互联直流微电网集群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一致性协调式控制策略,使得整个集群形成一有机整体。无论哪一直流微电网发生功率扰动,均可实现系统内所有平衡单元联动,为受扰微电网提供紧急功率支撑,改善受扰微网直流电压动态特性,减小受扰电网直流电压稳态偏差,且扰动功率由全系统平衡单元依据其等效功率分配系数比合理承担。此外,所提控制策略仅仅利用就地测量信息,无需子系统间相互通信,可靠性高。最后通过PSCAD/EMTDC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用Hammerstein模型描述的一类MlSO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稳态估计和动态辩识相结合的集成辩识方法。利用稳态信息获得非线性增益的强一致性估计,利用动态信息可获得线性子系统脉冲响应序列的强一致性估计。数字仿真结果也说明了该集成辩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布式结构的判决反馈数据融合算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式结构下的故障检测算法·在该算法中,不仅用于故障检测的多传感器数据被传送到数据融合中心,而且上一时刻的判决输出也反馈到融合中心·从理论上分析了应用此算法时全局判决概率的动态收敛性能,并证明了在平稳环境中,融合中心DFC(datafusioncenter)的判决以概率1收敛·该算法处理动态问题优于传统的无反馈的融合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