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揭示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3个取样站进行了夏、秋、冬3个季节的定量取样,共发现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毛类、寡毛类、双壳类、腹足类、桡足类和昆虫类,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归为其他类.分析结果显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它与桡足类的丰度比值高,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572±38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14±236)μg/(10cm2).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取样站和季节的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丰度无显著差异;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量、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显著的季节变化,但取样站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呈现较高的丰度和较低的类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于2018年冬季在浙江西门岛红树林湿地设置5个站位采集沉积物样品,对该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组成、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的优势属、摄食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5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有孔虫,以及一些未鉴定类群,其中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98.47%。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47.331±5.923)~(88.363±4.177) ind/cm~2之间,总平均丰度为(64.371±16.243) ind/cm~2,各站位间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1)。5个站位鉴定出的海洋线虫隶属于43属18科,海洋线虫的优势属(优势度≥5%)依次为折咽线虫属(Ptycholaimellus)、萨巴线虫属(Sabatieri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拟囊咽线虫属(Parasphaerolaimus)、近瘤线虫属(Adoncholaimus)和显齿线虫属(Viscosia),优势度依次为35.16%、15.00%、8.77%、7.71%、5.66%和5.33%。海洋线虫4种摄食类型丰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2A(46.07%)1B(27.30%)2B(25.82%)1A(0.82%),以2A型为主导。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9月和10月,在秦皇岛东山浴场海滩对小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对其平均丰度、各潮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优势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95.26 ind/10 cm~2,5月份最低为428.58 ind/10 cm~2,9月份为504.99 ind/10 cm~2,10月份最高达到1 152.20 ind/10 cm~2;低潮带平均丰度为261.68 ind/10 cm~2,中潮带为318.54 ind/10 cm~2,高潮带为115.04 ind/10 cm~2;主要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为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枝角类、涡虫类和端足类等,其中,海洋线虫为第一绝对优势类群,平均占93.01%,多毛类和涡虫类分别为第二、三优势类群,平均分别占3.28%和2.81%;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由表层向底层呈减少的趋势。此外,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为695.69,大于100,初步判断为有污染。  相似文献   

4.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4月,在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树林中,设采样站位3个,研究该红树林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3个站位共发现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1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92.94%,底栖桡足类居第二位,占总丰度的5.24%.在不同季节,线虫均占据绝对优势,桡足类其次.线虫在春季丰度最高,为(90.5±15.5)ind/cm2,而秋季最低,为(20.9±6.4)ind/cm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不同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在(97.4±28.3)~(38.9±24.3)ind/cm2之间,各站点间的丰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共鉴定线虫419条,分属于27属13科,其中有9个属是不同站位所共有的.按优势度从高到低排序,前五名依次是Sabatieria、Parasphaerolaimus、Adoncholaimus、Parodontophora、Terschellingia和Viscosia(并排第五).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说明泉州洛阳江红树林核心区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碎屑为食.  相似文献   

5.
2005年11月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10个主要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端足类、异足类、涟虫、腹足类和有孔虫.其中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达154.05 ind/(10 cm2),占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55.98%.接下来依次为介形类58.37 ind/(10 cm2),有孔虫30.59 ind/(10 cm2),及多毛类15.09 ind/(10 cm2).而生物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介形类、有孔虫、双壳类和多毛类,线虫因个体干重较轻,其生物量仅列第五位.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19个站位的分布有所不相同.其中高丰度区主要分布在芦潮港至小洋山间的海域,而高生物量区主要分布于大小洋山港附近海域,两值分布的规律性都不强.分析认为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可能将原本一体的生物分布带分隔成了若干不相连的生物分布岛.这一现象同时体现在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的分布及相似生境聚类分析(UPGMA)的结果上.部分主要类群分布在不相连接的站位,同时聚类分析的结果也将相差较甚的站位聚在一起,并且其间无规律可觅.但总的来说,介形类和有孔虫的高丰度区主要分布于洋山港区附近的深水区,线虫主要分布于近岸海域,这符合它们大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东海秋季(2012年10月)18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海域18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89±221)inds·10cm-2和(914.4±441.8)μgdwt.10cm-2,其分布从北向南,由近岸向外海呈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东海海域共分选出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其丰度以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其优势度可达89.5%.生物量上多毛类则是最优势类群(44.7%)、其次为线虫(30.9%)、介形类(9.7%)和桡足类(4.7%)等.聚类分析显示1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可归为个群落垂直分布上,占总量57.7%的小型底栖动物及56.4%的线虫位于沉积物0-2cm的表层.东海海域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310种,隶属于133属,29科,4目,其中建立了1个新属,发表了7个新种和14个新纪录,主要优势种是Sabatieria paradoxa.De Man,1888、Dorylaimopsis rabalasis Zhang,1992、Parodontophora marina Zhang,1991等.在摄食类型上,沉积食性者(1A+1B)占优势(物种数占58.8%,个体数占56.0%);幼龄个体占线虫群落个体总数的29.0%,雌雄比例平均为1.5∶1.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及丰度的分布趋势与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的分布规律相似,即由近岸向外海先降低,至约124°E附近达到最低值,继而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 ind/(10 cm2)和(292±414) 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8属,主要优势属有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和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口桐花树红树林恢复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九龙江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林为研究对象,在白礁选取10 a生和5 a生人工桐花树林及天然成熟桐花树林,以光滩为对照,比较不同林龄桐花树林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在浮宫选8 a生桐花树林和光滩与白礁红树林对照,比较潮位、盐度等因素的影响,为红树林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改造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丰度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红树林的发育状况呈负相关,且随盐度降低而呈现减少的趋势.整体而言红树林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光滩都要高.光滩甲壳类动物生物量不低于红树林,有些值比红树林更高,但是多毛类生物量远低于红树林.光滩和红树林主要优势种不同,且不同发育程度的红树林底栖动物种类和结构也不同.潮位对红树林底栖动物数量和结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分布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3个断面10个取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12个季度监测获得的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密度和生物量数据,阐述了腺带刺沙蚕数量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其栖息密度、生物量与部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均值大小顺序均是:2005年>2006年>2007年.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冬季>秋季>夏季;而生物量的季节均值大小顺序是: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断面或取样站之间数量差别很大,没有红树林的光滩取样站密度高,红树林内的取样站几乎很少采到.相关分析表明,腺带刺沙蚕密度时间分布与总有机质、气温、季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盐度、相对湿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在空间分布上,腺带刺沙蚕的密度与总有机质和硫化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盐度、粘土等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芝罘岛附近污水排放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近岸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和海洋环境生态监测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9月在芝罘岛附近海域设置10个站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6.0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MDS标序及ABC曲线分析。【结果】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多毛类3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3种,其他类群生物1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为8.30g/m2,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618.67ind./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173±0.102,5.469±0.417和0.965±0.007。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12个主成分环境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6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站位可分为3组,且不同群落组间差异显著。离排污口最近的Z2站位以丝异蚓虫为主的多毛类占绝对优势,且优势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结论】水深、溶解氧与总氮含量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大。ABC曲线显示该海域部分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扰动。结合历史材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物种组成单一,多毛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于2018年冬季,在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布设6个站点进行沉积物样品采集,研究该区域海洋线虫的丰度、生物量、优势属、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等.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湿地海洋线虫丰度变化范围为(69.68±35.22)~(123.03±22.19)ind/cm2,平均丰度为(96.37±23.24)ind/cm...  相似文献   

12.
于2010年1月28日在济南章丘浅井水稻田中进行了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770±351 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692.3μgdwt·10·cm-2.共鉴定出6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线虫为最优势类群,比例达94.9%;其他类群依次为桡足类、介类、缓步类、寡毛类、甲壳类,线虫分布在5~8 cm的比例为40.3%.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种类组成,以及为淡水底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依据《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的定量框采样法,采用孔径为0.5mm的网筛,于2010年1,4,7和10月在漳江口红树林和盐沼湿地4种植物生境定量采集,获得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数据,运用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4种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4.77g/(m2.a),其中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为7.44g/(m2.a),其次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生境,分别为4.30,3.94和3.40g/(m2.a).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是4种生境中最高的,为1.84,其次是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生境,分别为1.14,1.00和0.89.互花米草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P/B值高是因为其栖息密度以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占优势,占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的85.30%,且小个体的多毛类,如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和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比例高,分别占多毛类栖息密度的52.7%和24.9%.个体较小、生命史较短的种类P/B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沉积环境食物链网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在泉州湾洛阳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obovata)2种生境获得的4个季节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据,分析了2种红树林生境4种食性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和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桐花树生境,4种食性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的季节差异显著;但在秋茄生境,4种食性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无显著季节差异.在桐花树生境,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是刮食者丰度所占比例最高;在秋茄生境,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是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丰度所占比例最高;在桐花树和秋茄生境均有3个季节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丰度所占比例最低.在桐花树生境,3个优势种分别为刮食者的Spilophorella sp.1、捕食者的Parasphaerolaimus spp.和Viscosia sp.1;在秋茄生境,5个优势种分别为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Terschellingia longicandata、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Metalinhomoeus longiseta、刮食者的Spilophorella sp.1、捕食者的Parasphaerolaimus spp.和Hopperia spp..可见,Spilophorella sp.1和Parasphaerolaimus spp.在2种红树林生境均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5.
大连石槽岩滩附植小型动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定量分析从大连石槽岩礁潮间带共采得14种海藻和25个附植小型动物样品。指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永久性小型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平均相对丰度分别占41%和28.3%。共鉴定出46种海洋线虫。沉积食性的锐棘线虫(Theristus acer)的优势和普遍分布,指出本研究海域的隐蔽性,海藻上沉积了较多的有机碎屑和沉积物。将附植小型动物的数量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附植小型与附植大型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椒江口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初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0种,夏季种类最多,为48种;加州中蚓虫在三季均为第一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为187.11ind/m2;秋季生物量最高,为69.82g/m2;不同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存在显著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差异不显著;底层水温、溶解氧与悬浮物是影响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系统聚类和MDS排序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环境空间异质性,可以划分为5个群落.  相似文献   

17.
环境扰动对钦州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斌源  邓朝亮  罗砚 《广西科学》2004,11(2):143-147
为了了解钦州港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于2001年春夏两季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无名岛和旧营盘,及距离稍远的鸡墩头和鹿耳环的潮间带滩涂,对大型底栖动物状况进行调查。共设置4条断面,每个断面设2~3个站位,用样方方法定量采集动物样品。应用种类相似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及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滩涂潮间带上发现有大型底栖动物70种,包括软体动物贝类38种,甲壳类18种,多毛类5种,鱼类4种,及其他类群的动物5种。生境的相似导致在钦州港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间的相似性最大。在种群水平上,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为丰度和生物量上的主要优势种。在类群水平上,贝类为主要的优势类群。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发现码头区两侧的2个断面潮间带动物群落受到扰动,显然是由于环境经常变动导致的。同时,从4个断面的潮间带动物物种数及3个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也得到同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种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2010年8月,以浙江省乐清湾茅埏岛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工秋茄(Kandeliacandel)红树林、光滩和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草滩为样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研究,以探讨红树林在恢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作用.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5门9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种,环节动物门的沙蚕类、星虫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各1种,分别为总物种数的58.82%,23.53%,5.88%,5.88%和5.88%,根据其食性类型可划分为5个功能群.通过对红树林滩涂、光滩和互花米草草滩及不同种植年限红树林的密度、物种数和各生境不同季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Shannon—Weiner,Pielou和Simpson进行生境一季节间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聚类、排序和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光滩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红树林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复杂性都高于互花米草草滩,光滩和红树林样地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红树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下降,生物量提高.说明红树林植被演替对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5—2020年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调查资料,对比分析6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乳山近岸海域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5种,其中多毛类50种,软体动物20种,甲壳动物36种,脊索动物5种和其他类群4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92.2%,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2.11 g·m-2,平均丰度376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31.47 g·m-2),丰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224个·m-2).从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来看,2016—2018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乳山近岸海域存在轻度污染,其他年份为清洁海域.在6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20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较大,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7种,对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乳山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向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比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