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以条子泥一期围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程前后近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及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取样调查,分析围垦前后的生态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围垦后浮游植物群落种类及生物密度有所增加,且种类组成发生变化;垦区附近浮游动物种类增多,优势种发生变化;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仍以甲壳动物为主,相对于围垦前的均匀分布,围垦后仅在部分站位监测到;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减少,但仍以四角蛤蜊等经济贝类为主,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较小。围垦改变生态环境中水动力、悬浮物、沉积物特性等多种环境因子,造成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施舌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经济价值很高.本文对西施舌生活史、摄食代谢、同工酶、凝集素、染色体核型、基因组DNA提取、16SrRNA、保护区和生态条件影响的研究现状,以及人工育苗中诱导催产、幼虫培育、变态附着等加以综述,提出西施舌规模化培育大规格苗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Ca2+和K+对西施舌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a2 和K 诱导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幼虫附着变态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2 添加浓度为20 mmol/L时诱导效果较为理想,变态率、附着率分别为42.8%、86.1%;K 添加浓度为10 mmol/L时,幼虫变态率、附着率分别为33.5%、83.7%.Ca2 诱导西施舌幼虫附着变态的效果优于K .  相似文献   

5.
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及其温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胚花筒螅辐射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以及不同温、盐度对辐射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幼体的附着分为暂时性附着及永久性附着两个阶段;幼体附着变态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3~41;适宜温度范围为13~21℃;在较低温度下(9~17℃),幼体可逆性ATT附着时间延长,有利于幼体对附着基底的选择及幼体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厦门马銮湾虾池外侧水域外来物种沙筛贝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厦门马銮湾虾池附近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的种群动态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虾池外侧水域布设4个挂板点进行挂板实验,同时调查沉积物沙筛贝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马銮湾虾池附近水域周年内7个月有沙筛贝幼体附着,从5月份开始至11月份,附着高峰期是6月份.无论是挂板还是沉积物,靠近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低,而远离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高.沙筛贝的垂直分布随不同月份而有所变化,6、7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而8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少,在水深40 cm左右形成高峰.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大规模围垦对近海潮汐潮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江苏近海二维潮汐潮流预报数值模型,以2008年为基准水平年(现状),对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规划(2010-2020年)的3个阶段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该海域主要分潮潮波分布、潮汐通道流速和单宽纳潮通量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大规模滩涂围垦工程对江苏近海潮汐潮流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3个阶段围垦工程实施后,M2分潮无潮点位置向...  相似文献   

8.
扩增僧帽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并与pET32a(+)载体连接,构建pET32a(+)/EGFR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成功地表达并纯化了一个50 ku的重组蛋白.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僧帽牡蛎幼体附着变态前后EGFR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EGFR基因在附着变态前的浮游幼体阶段和附着变态24 h后的稚贝阶段低表达,附着后1~6 h强烈表达,这预示着EGFR基因在僧帽牡蛎幼体附着变态这一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洋底栖动物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研究具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我校海洋系在国内较早开展该领域的研究,近10年来,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在海洋底栖动物幼体附着和变态研究领域的发展.所研究的海洋底栖动物有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方斑东风螺(B.areolat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as).研究内容包括幼体附着和变态过程中的幼体行为学和形态学观察、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因子、机制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EFDC模式建立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模型,计算中加入径流、风、潮流和太阳辐射,与2005年7月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表明:该文建立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温盐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海域夏季温盐分布特征变化.由计算结果分析得到,长江口外夏季等温线呈南北走向,近岸高、口外低,长江口夏季水温分布沿着淡水舌方向由口门外逐渐减小;夏季长江冲淡水特征显著,表层低盐水可越过123° E,在长江口外形成向东淡水舌;长江口外冲淡水作用强烈区域的温盐跃层强度最大,其温跃层强度可达0.3 ℃/m,盐跃层强度可达2/m;长江口外温盐跃层位置重合或接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渤海西北部的金梦海湾绿潮等灾害频发,对周边海域养殖、旅游等造成严重影响。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金梦海湾水动力和水质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性,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对金梦海湾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梦海湾海域潮流为沿岸往复流,涨潮西南向,落潮东北向,流速较小,水动力较弱。金梦海湾及其邻近海域水质时空分布规律明显:在时间尺度上,丰水期水体污染比平水期和枯水期严重;在空间尺度上,水体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河口向外海递减的趋势,其中汤河口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源为河流输入污染。  相似文献   

12.
单胞藻投饵量对西施舌稚贝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室内用静水实验方法研究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与单胞藻投饵量、摄食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胞藻投饵量在适宜的范围之内,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摄食率也随之增加,而超过一定范围时,摄食率有所下降,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在投喂饵料2 h后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厦门马銮湾虾池附近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的种群动态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虾池外侧水域布设4个挂板点进行挂板实验,同时调查沉积物沙筛贝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马銮湾虾池附近水域周年内7个月有沙筛贝幼体附着,从5月份开始至11月份。附着高峰期是6月份.无论是挂板还是沉积物,靠近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低,而远离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高.沙筛贝的垂直分布随不同月份而有所变化,6、7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而8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少。在水深40cm左右形成高峰.  相似文献   

14.
西施舌稚贝与仿刺参幼参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控制水温25℃下,设置5组壳长(4.83±0.14)mm,质量(0.041±0.004)g的西施舌稚贝,每组249粒,分别混养湿质量(0.524±0.010)g的仿刺参5,10,15,20头,设无刺参的西施舌单养组作为对照.经30d的饲养,各组西施舌成活率均较高,在89%以上.混养西施舌壳长的生长较单养有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间西施舌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H15西施舌壳长增长最多为(9.03±0.21)mm,西施舌的质量生长方面,单养和混养以及混养组间都差异极显著(P<0.01).H15西施舌增重最大为(0.490±0.107)g,混养的刺参成活率为100%,至实验结束,H05和H10组刺参质量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H15则持续增长;H20一直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垦区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变化特征,在育苗期定期取样检测垦区水质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菲律宾蛤仔育苗垦区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123种,其中硅藻占绝大多数;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活性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三大因素,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增加磷肥投放有助于低水温期浮游植物密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西施舌稚贝对3种微藻选择性及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西施舌稚贝的摄食率及藻类选择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稚贝对直径11.2 μm四爿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对云霄微型藻和牟氏角毛藻的摄食率均偏低.西施舌稚贝对四爿藻的摄食率在第5 h时达到最高值(174.928×10-5mg·h-1).当西施舌稚贝分别摄食3种藻类时,在适宜的藻类密度范围内,摄食率均随着藻类密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当藻类密度达到一定值后,摄食率呈下降趋势.西施舌稚贝摄食率与藻类密度之间关系适用二次多项式表示.  相似文献   

17.
采用3种常用絮凝剂明矾、氯化铁及甲壳素和3种饵料微藻球等鞭金藻、扁藻及塔胞藻,研究絮凝剂浓缩效应及其对藻细胞的影响.测定了絮凝剂对藻细胞的絮凝速率、形态变化及对双壳贝类西施舌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明矾、氯化铁对扁藻及塔胞藻的絮凝速率较快(≤60min),而球等鞭金藻在120min以上才可基本完成沉淀;甲壳素对扁藻、塔胞藻及球等鞭金藻絮凝均不理想;所用絮凝剂质量浓度越大藻细胞絮凝速度越快,但藻细胞越容易形成大藻团,不利于藻细胞的重新培养;综合考虑絮凝用时、絮凝剂质量浓度及对藻细的损伤的影响,对于扁藻、塔胞藻而言,明矾最佳作用质量浓度分别为160,120mg·L-1,氯化铁最佳作用质量浓度均为40mg·L-1;而球等鞭金藻明矾为200mg·L-1,氯化铁为80mg·L-1,絮凝后的藻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形变或破裂;用絮凝后的塔胞藻、球等鞭金藻投喂西施舌幼虫及稚贝,效果与普通藻无明显差异,表明絮凝后的塔胞藻、球等鞭金藻不影响西施舌的幼体生长,可应用于贝类人工育苗.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海表温度的遥感资料,分析了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主要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海表温度除受太阳辐射、东北季风的影响外,还受该区域海流、海陆分布的影响,因此温度场呈现出多个水舌结构;夏季海表温度空间分布较均匀,冬季的水舌结构基本消失;同时在台湾梅峡西岸以及吕宋岛东、西两侧海域分别出现上升流导致的低温区和大于30.0 C的高温区,后者主要受海面辐射、海流等的影响.绝大部分研究海域内的海表温度极大值出现在7月,但在吕宋岛以西海区、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区海表温度极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相对而言,海表温度的极小值主要出现在1月,研究区域东北部124°~126°E海域推迟到2月.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调水调沙工程对黄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2020年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前、中、后期对黄河口海域7个断面23个监测站位进行的3个航次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及同步调查环境因子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共采集浮游动物34种,隶属于9个门类,其中桡足类和浮游幼体种类数最多;强壮滨箭虫(Sagitta crassa)和长尾类糠虾幼体(Macrura mysis larva)是海域的绝对优势种;调水调沙工程实施前、中、后期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58.09 ind/m3、22.12 ind/m3和11.13 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254.13 mg/m3、262.12 mg/m3和8.50 mg/m3,总体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点;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低;对浮游动物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浓度和水深。研究表明:2020年调水调沙工程实施期间黄河口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优势种更替明显,调水调沙工程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大于断面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于大亚湾南澳东山码头附近海域设置生态围隔,通过人为对围隔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加富试验,进一步分析营养盐添加对浮游细菌的丰度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盐添加能促进生态围隔中浮游细菌丰度的增加;并且N、P同时添加于围隔中的效果要比单独添加的效果好,即能更快促进浮游细菌对营养盐的吸收和利用;浮游细菌对氨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硝酸盐;N、P营养盐的添加影响生态围隔中叶绿素a以及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浮游细菌的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