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恒星要保持相对平衡,必须要有某种压力与引力抗衡,在核心处必须存在某种能量来源。恒星的一生是不断消耗能量的一生,一旦能量消耗殆尽,将演变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从理论上讲,黑洞的中心称为奇点,从量子场论的观点推测,奇点也许是“真实”与“虚无”的连接点,或者说“开关”。  相似文献   

2.
宇宙初期超大黑洞或脱胎于恒星(图) 科学家们过去一直认为,超大黑洞是经宇宙中众多较小黑洞合并而成的。而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宇宙中第一个超大黑洞更有可能孕育于一个巨大的"茧样"超大恒星内部,并不断生长而成。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城分校天体物理与行星科学系主任Mitchell Begelman教授指出.这种黑洞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种子”黑洞阶段。超大黑洞的前身——一种超大恒星通过自旋或其他形式来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方晨 《科学世界》2012,(4):93-93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本质是包含了时空奇点的一个区域。黑洞有一个“界面”,即事件视界,物体要通过事件视界后才能进入黑洞内部,被黑洞“吸”入。在物质通过事件视界进入黑洞之前,在被黑洞吸积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会转化为多波段的辐射。  相似文献   

4.
Kinnersley时空中的粒子辐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恒星内部依次进行着核反应,促使恒星不断地演化,恒星演化到晚期的归宿将成为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对于Kinnersley黑洞而言,加速度是导致非热辐射粒子的主要原因;Kinnersley时空中的Dirac能级分布与极角θ有关。  相似文献   

5.
恒星不永恒     
陈英 《科学世界》2005,(4):76-89
忽然间,一场大规模的爆炸照亮了宇宙的一角。这可能意味这一颗恒星生命的结束,然而,恒星的生命是怎么开始的呢?那些不爆炸的恒星是怎样消逝的?黑洞是怎样形成的?脉冲星、白矮星、变星、双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文,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并详细介绍这些苍穹中迷人的“钻石”。  相似文献   

6.
星际物质对动态球对称带电黑洞非热辐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恒星内部依次进行的核反应促使恒星不断地演化 ,恒星演化到晚期的归宿将成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如果核能耗尽的晚期恒星经过物质抛射过程后的质量大于 3倍太阳质量 ,则简并的中子压力也将抵档不住引力的坍缩 ,星体将继续坍缩成黑洞 .自 1 974年Hawking提出任何黑洞都会产生辐射以来 ,人们为了探测黑洞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 4] .在理论研究方面 ,对稳态黑洞和动态黑洞的研究 ,特别是在对动态黑洞的热辐射和非热辐射研究方面取得的结果 ,促进了黑洞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在观测方面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人们用各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新型黑洞     
在半个世纪以前,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黑洞被想象成小得像一个奇点那么大。今天,黑洞作为宇宙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被天文学家接受。在黑洞“标准模式”里,它们被分成两类:恒星类和特大类。现在,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工作,发现有新的类型:中等类。新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虽然不是决定性的证据,证明这种黑洞确实存在。惟一的问题是,标准模式不能解释这种类型的黑洞。恒星类黑洞包括那些遍布大部分星系的普通黑洞。一个垂死的恒星在它自身的引力下会发生坍塌,体积变得非常小,而密度变得非常大,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应用相对论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原初典型恒星及其星核M。黑洞的形成、演化和结构,作了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结果:1、导出了原初典型恒星Mo及其星核Ms黑洞质量的上界和下界.进而导出了原初典型恒星在其简并中子黑涧(Mos=Mo)态下一分为二的死亡大爆炸中释放能量的上下界(即超新星爆发所释放能量的上下界);2、导出了星核Ms黑洞独有的一系列鼎级极限物理特性.导出了黑洞无内阻理想流体的超流效应及黑洞吸集粒子的经纬分流的筛选效应.证明了星核Ms黑洞是具有不再爆炸、不再坍缩、不再发射的“三不”特性的稳定天体;3、在相对论性引力理论框架内,证明了光速最大原理;4、导出了原初典型恒星在一分为二的死亡大爆炸中静质量Mo、场(暗)质量△MG的结构和分布规律.揭示了星核Ms黑洞结构的奥秘;5、导出了恒星、星系、总星系等典型层次天体的真空中场(暗)质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恒星是靠着核燃烧提供的量来保持它内部压力的,晚期恒星因热核反应产生引力坍缩现象而形成黑洞,这是经典的黑洞模型,它被描述为只进不出(光线也在内)的无底深渊。如果物质掉干电池黑洞,则宇宙中物质的熵就会减少,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宇宙的总熵应包括两部分;黑洞的熵和黑洞外物质的熵,这样修正,可使热力学第二定律更具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洞篇:恒星的质量上限 质量超过一定极限就会形成黑洞!? 存在着黑洞的依据 按照科学家现在对恒星的认识.恒星在其寿命终结以后将变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这其中的黑洞是在1916年根据广义相对论利用数学推导出来的一种天体.在那以后的15年间只是理论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章我们主要介绍了“大爆炸宇宙论”,在这第三章,则专门来介绍现代宇宙面临的一个难题,即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什么东西”。宇宙的主角是那些熠熠发光的恒星,这是人们早就习惯了的看法。然而,有种种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应该还大量存在着某种未知的物质,即“暗物质”。其实,恒星不过是宇宙的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世界》2005,(9):42-46
彭罗斯博士与霍金博士并列被誉为“世界顶级头脑”。从黑洞到人的意识,把针对所有这些极不相同的对象贯通起来研究的那个关键词,就是“无限”。面临着必须对相对论和量子论进行改革的“21世纪的爱因斯坦们”该如何理解宇宙的无限和奇点呢?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世界》2005,(3):10-10
天文学家最早于1988年提出了一种假设,即两颗相互旋转运行的恒星在以很近的距离经过银河系中心的一个特大质量的黑洞时,彼此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便会被打破。其中一颗恒星将会围绕着黑洞运行,而另一颗恒星则如同一枚飞离弹弓的石头般被弹射出去。在我们的银河系中,这种情况大约每10万年才会出现一次。  相似文献   

14.
黑洞的秘密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了解有关“黑洞”的知识。所谓“黑洞”,其实是理论上预言恒星演化到衰老期的一种天体。恒星演化到衰老期,除形成白矮星或中子星之外,理论上预言还可能形成黑洞。无疑,“黑洞”是最具有挑战性、也最让人激动的天文学说之一。许多科学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发现也不断地涌出。不过,这些新的发现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下面择其一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节能冠军”美国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发现,星系中具有高密度旋转中心并能吸入附近任何物质的黑洞,利用能量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能再现位于银河中心年轻恒星或黑洞周围喷发带电粒子的条件,有时甚至能在褐矮星周围发现带电粒子喷发。  相似文献   

16.
恒星并不是永恒的,它们也会诞生和死亡。它们的寿命取决于其质量:质量越大,辐射能量就越快,寿命也就越短。像太阳这样长寿的恒星,其寿命在100亿年左右。一颗质量比太阳大10倍的恒星大约只能生存2500万年。相反,一颗质量是太阳质量一半的恒星可生存1万亿年以上。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一期.我们离开地球进入了银河系,现在我们将逐渐离开银河系向宇宙的深处挺进。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星系团、黑洞、超新星爆发以及在我们面前诞生和死亡的恒星。  相似文献   

18.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一个由数千亿颗恒星所组成的恒星集团的一隅游荡的行星 仰望天空.我们看见太阳.看见满天的星辰.日复一日,总是如此。不过.我们有时也会浮想:在其他行星上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正在仰望天空的生物?目前.在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这样的行星。可以说.我们的地球是一颗“奇迹行星”。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要问人类能否到恒星旅行,答案是很有可能,但是要等很长时间,也许要等500年。如果你要问人类是否能在21世纪到恒星旅行,答案是肯定不能。到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旅行与在太阳系范围内旅行,两者的区别就像横渡大西洋与横渡波托马克河(位于美国东部的一条河)的区别。要横渡大西洋,需要一艘船或一架飞机;要登上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需要的是一种人们在100年内也无法建成的航天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一类具有磁偶极矩的静态和稳态黑洞的视界温度,其结果表明,磁偶极矩的存在和黑洞裸奇点的出现对视界温度产生影响,黑洞裸奇点处理的视界温度为异常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