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边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外交是整个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就多边外交谈些管窥之见,权当引玉之砖。与双边外交的区别及联系多边外交与双边外交的区别首先是涉及的范围不同。双边外交只涉及两个国家间的关系,尽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双方以外的一些问题,即我们在外交公报中常见到的“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发展双边的关系,增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或是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商讨对策、协调立场,以便更好地保护各自的利益。多边外交则不然,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由于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多边外交主要是国家外交的一种工具,难以发挥国际对话合作等“多边”建设性功能。冷战的结束为多边外交真正履行其“多边”义务和功能创造了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要改革开放,必然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与整个世界全面接轨。为此,目前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加强对多边主义的了解和研究,包括理论方面的探讨。多边外交对我们是较新的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主要还停留在表面。特别是对有关的一些理论我们不但不熟悉,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还抱有很深的偏见。为此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一些直接和间接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说,如相互依赖理论、一体化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功能理论、合作理论、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理论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中国开始适应世界形势和周边环境的变化,转变固有的外交模式,积极探寻以多边外交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与相关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外交思维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一直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在外交政策上则是经历了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做出了多边外交的正确选择,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扩张正在对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外交”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它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成为大国外交活动的“新手段”;二是加强信息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信息网络问题成为国际双边和多边协商合作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主场外交"(Host Diplomacy),简言之就是在本国境内举行的外交活动。这是对主场外交相对宽泛的界定,主要强调其空间性,对内容和形式等并不做精确界定。不过除了其空间性,也要关注主场外交的多边性,甚至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能动性。因而主场外交可以界定为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安秀伟 《科技信息》2010,(33):I0202-I0202
中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突出强调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其多边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积极维护联合国权威及支持联合国改革,参加区域、跨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采用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长期关注我国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做出几点政策建议: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基本立场、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突出重点,拓展多边外交组织、机制和渠道;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而努力;希望为拓展我国多边外交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8.
樊剑 《世界知识》2020,(5):19-20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大型多边国际会议和世界级的博览会、运动会等呈不断增多趋势。这同国际社会应对新显现的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的问题有关,也与全球治理模式的演进和变革有关。由于官方多边交往的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组织实施难度大,其外交外事礼仪与官方双边往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切合实际的判断,外交目标的明确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开展国际维和符合我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宗旨,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多边外交的具体实践,丰富了我国的外交手段,提升了国际形象和国家的"软实力",对发展我国的对外关系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是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冷战的结束,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和平、合作、发展"为基础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多边外交思维更是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增光添彩。本文以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为基础,对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问题研究报告2019-2020主编:兰立俊出版时间:2020年4月ISBN:978-5012-6225-0定价:68.00元本书主编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兰立俊。作为系列出版物,本书在每年年初对上一年的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进行总结回顾,评述重大外交事件。2019年到2020年初,世界乱象丛生,充满不确定性;多边主义和  相似文献   

12.
<正>一年一度的博鳌论坛再次召开。对于国家来说,博鳌论坛是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但是海南的学者告诉我,海南也把博鳌论坛视作地方政府外交的一张名片。国家对外交的顶层设计,越来越给地方政府的外交工作带来机遇。一说到地方政府外交——或者更国际化的说法叫"城市外交",总会引发争议。保守的人坚持外交是国之大事,为国家所专属,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插手会有"越权"之嫌。一些人甚至批评说,中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好多都是非外交部门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意义来说,外交是: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的主要手段;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送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总之,外交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但是,事实上,远在国家出现之前,部落与部落之间就存在着对外交往的活动。或谈判战争与和平,或协商物物之交易,这未尝不是外交,不过当时没有外交这名称而已。只是当时的外交任务,大多由酋长之类的人物自己承担。从史书看来,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没有专职的外交官;外交事务  相似文献   

14.
周鑫宇 《世界知识》2014,(17):75-75
8月中旬,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次高官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秋季的APEC首脑峰会拉开了序幕。一个月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远赴巴西,出席了金砖国家第六次领导人会晤,并参加中国—拉美和加勒比领导人峰会。近一年多来,密集开展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新政府外交的典型特征之一,它将为新时期外交格局的塑造起到特殊作用。多边外交的第一个特殊作用是“创制”。多年来,中国外交常被一些舆论批评为被动居多、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15.
条约的名称     
四川读者高峰问:国际上的条约有多少种?它们间有何区别?现简复如下: 条约在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在外交中,无论是涉及双边国家关系,还是多边国家关系,都离不开条约。条约从广义上说,是国际法主体(国家或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经过谈判共同同意按照国际法规定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国际法律文件的总称。其具林名称则根据该项文件的特点和缔约各方的协议而定,国际上常见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历史来看,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因为政治、经济、领土、文化、历史、宗教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经常发生冲突,干戈不息。但是国际社会并没有陷入不间断的战争之中,即便是各国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保留在必要时诉诸武力的意向,而且即便是在某一地区,几乎总会有战争发生,然而大多数国家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平相处的。世界各国在传统上一直有范围广泛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可供利用,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尤为如此。这些方法包括外交谈判、诉诸“斡旋”;第三国的调停或和解;依照商定的规则进行仲裁;根据得到承认的国际法规进行司法判决;运用外交或经济制裁,如召回驻外使节断绝外交关系、实行贸易  相似文献   

17.
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但多边外交毕竟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在国际上已形成一些得到公认的观念与做法,它们要求中国在具体外交实践中有所选择,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只享受权利和好处而不承担相应的  相似文献   

18.
晓岸 《世界知识》2014,(16):26-28
<正>"远端外交"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对外交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迄已出访八次,足迹遍及五大洲23国,开启了首脑外交新时代。在行程设计上,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强烈体现全方向布局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占据了习近平最多的出访时间,这完全符合新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自我定位和方略认知:中国再怎么强大,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必须始终紧密依托发展中世界、深切造福发展中世  相似文献   

19.
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无需引述学者们的定义和概括,读者大概都能知道它们指的是什么。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它们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不久前一次高层次研讨会的基础上,一些国际问题学者写出了一组文章,对当代世界的多边主义理论和多边外交实践展开探讨。正如这次讨论会的召集人王逸舟所说:由于这是中国学界第一批在这个主题上发表的作品,呈现其中的思想可能是新鲜的和前沿的;与此相应,初期的探索也可能是有缺失的、不成熟的,需要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争鸣。的确,这组也许内容上还不成熟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和前沿性的思想。有鉴于此,本刊将其中一些精髓思想摘录于此,以供大家参考。这组文章的全文刊载于今年第10期《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说中美之间的"制度竞争"主要是指国内政治制度的竞争,即哪一个国家的制度更有优越性的问题。然而最近以来,中美之间的"国际制度竞争"正在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刚刚达成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一些媒体认为是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外、夺取新的国际规则制高点的标志性成果。而在另一边,中国近来也在多边外交中频频发力,"金砖国家金融机制"、"亚投行"等由中国推动创建的新国际经济机构不断出现,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