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主要考察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澄清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能世界、严格指称和本质主义等,不断加深理解克里普克对形而上学问题与认识论问题所做的区分。在此基础之上,回应吕进、何向东的“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一文,批驳该文对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2.
克里普克的可能世界理论是对其后天必然真理学说的从物论证.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偶然实体(或可能个体)的偶然事实".本文通过分析其关键性概念"可能世界(或个体)"以及"世界的可能样态",试图指出该论证存在根本性错误:"可能个体(或世界)"是不可能的;经验事实是必然的.客观世界的全部现实性是经验命题的从物必然性依据:凡...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以个体本质的起源说支持严格指示词理论,麦克金则对起源说予以较充分的哲学论证。但起源说在非生物个体上的应用后果极其苛刻,以至难以为人接受;麦克金的本质主义论证实际上或者是前提错误的,或者是不足道的。虽如此,一种反证法确保了起源满足成为个体本质的必要条件,显而易见它也不满足成为个体本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
克里普克的模态形而上学思想可追溯至莱布尼茨。但克里普克认为,可能世界中的个体就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同一个体可以跨世界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中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性质。莱布尼茨则认为可能世界中的个体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体并不是同一个体,个体与世界是一一对应的,每一个可能个体的概念都包含了关于它的全部真理。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今天关于可能世界的形而上学问题上的许多学术争端。  相似文献   

5.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被快速地纳入到当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从社会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同实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共生的理想将是克服目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理解上出现混沌化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6.
技术本质的界定是技术理论探讨中不可回避但却不易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这既存在着技术本质客观上的复杂性,又存在着认识主观层次上的差异性,二者共同决定的技术本质必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都是不同程度对技术本质的逼近。本文在批判技术哲学演进中各阶段出现的关于技术本质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技术构成的要素,并提出技术的本质是存在及其过程的观点,试图达到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7.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奠定了新指称理论的基础.对该区分是语义性质还是语用性质的区分之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文章从比较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与说话者指称入手,通过考察回指现象以及分析萨尔蒙和怀斯坦对于区分性质的争论,我们提出用彻底的索引词解释来分析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中的语义行为,以消除描述论者和指称论者各自可能面临的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8.
物种是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分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有关物种的本性和本体论地位问题引起巨大争议。按照传统的本质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但本质论的困难是它与进化论不相容。根据物种个体论,物种不是自然类而是个体,但个体论的困难是难以解释生物有机体与物种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多元实在论主张物种可以是非本质论意义上的自然类,其问题是物种多元论与物种实在论不能结合。新本质主义(包括HPC和关系本质主义)认为物种可看成拥有新本质的自然类,其问题在于这些"新"本质缺乏传统本质的说明功能,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质主义。本文建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来解释物种和自然类,由此物种作为自然类的传统地位可以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9.
阿尔伯特·伯格曼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与传统技术"聚焦物"本质相对立的"装置范式","装置范式"导致的交互行为的单向性和贫乏破坏了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文化与意义。当前,信息技术装置不仅仅会破坏社会的意义,还会削弱人类个体生存的基本技能。然而,信息时代的技术还有另外一面,自然用户界面的创造可以联合"装置"与"聚焦物",在"装置范式"的基础上培育出"装置-聚焦物",并且建构界面生态系统来化解"装置范式"可能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知识论思维方式的希腊源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世界万物理性观点的开始,其后的思想家在寻求万物本原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形式:一种原初形态的“假设一分析”的逻辑思维;赫拉克利特挖掘了思维中“逻各斯”的认知能力;巴门尼德在思维能力与本质存在之间确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建构并确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获取知识而不是意见的认知模式,后者成为后来西方哲学和科学认知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知识论还是社会认识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畏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36-39,101
认识论和知识论的思想源流和演进方式有着较大差别,认识论的主流仍在哲学范围之内,知识论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社会认识论和社会知识论也各有其理论背景和发展路向,二者目前的发展并不平衡,前者的发展有辩证社会认识论和分析社会认识论之别.在概念上和翻译上较明确地区分这两对概念对于跨学科研究的规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识悖论及其解决涉及到知识论的核心问题。克里普克在一篇新作中对意外考试悖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指出这一悖论的产生是由于错误地使用了"知识的持久性"这一前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悖论,即独断论悖论。通过分析可见,克里普克对"知识的持久性"的反驳以经典的知识论为框架,面对经典知识论所遭受的强有力的挑战,克里普克对意外考试悖论的解决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撑。知识悖论触及的是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任何尝试性的解决方案都要重新思考知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认识论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的辩护问题展开,即我们如何才能掌握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自然主义在探索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初期以奎因和戴维特为代表,以拒斥先验知识作为其主要特征。然而最近,以菲利普.基奇尔和艾尔文.戈德曼为代表的一些自然主义认识论者试图为先验知识的存在和重要性进行辩护。先验作为非经验来源,先验知识所依赖的辩护类型以及不可修正性的合理性问题是自然主义认识论者针对先验问题进行争论的焦点所在,以这些问题为线索,本文将重点展开对自然主义背景下上述先验反对者和改造者的论述,并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it is conceded (as argued by many)that distinct knowledge domains do presentparticular problems of coming to know, in thispaper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possible (anduseful) to construct a domain independent modelof the processes of coming to know, one inwhich observers share understandings and do soin agreed ways. The model in question is partof the conversation theory (CT) of Gordon Pask. CT, as a theory of theory construction andcommunication, has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foundational issues in science and scienceeducation. CT explicitly propounds a ``radicalconstructivist' (RC) epistemology. A briefaccount is given of the main tenets of RC andCT's place in that tradition and the traditionsof cybernetics. The paper presents a briefnon-technical account of the main concepts ofCT including elaborations by Laurillard andHarri-Augstein and Thomas. As part of CT, Pask also elaborated a methodology – knowledgeand task analysis – for analysing the structureof different knowledge domains; thismethodology is sketched in outline.  相似文献   

15.
对拉图尔描述取向的联系社会学,学界多从本体论的角度予以检视,其社会学对主体极的忽视往往被遮蔽了。尽管拉图尔排斥认识论,但是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检视拉图尔社会学则可洞悉这一缺憾,并可揭示后期拉图尔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转向诸存在模式探究(AIME)的意蕴所在。经此转向之后,拉图尔与其对立者(诸如涂尔干、布迪厄以及众多的STS学者)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并非通常认为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是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主要倾向,自蒯因提出其自然化认识论后,许多西方学者围绕其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梳理了其争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理性的自然化问题。试图说明自然化认识论者对理性自然化的辩护是的失败,而理性自然化的失败也表明了自然化认识论重构传统认识论的失败,进而认为,解决理性自然化争论的出路在于对理性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预见理论的科学认识论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科学哲学的预见理论中有心理主义、机械决定论、归纳概率论和后实证主义等不同导向。每种导向的预见理论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进行科学预见的一般原则应为:预见理论必须做到经验与理论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认识论的五形态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7-20,33
现代西方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出现了五种形态,它们包括进化的认识论、自然化的认识论、认知科学、认知的神经科学和社会化的认识论等。它们对人工智能具有基础性研究的意义,人工科学只有与认识论相结合,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假说检验的逻辑--科学认识论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假说的检验一直是困扰经济学的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经济理论检验的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逻辑学的研究成果,试图从科学认识论维度为这种检验困境的解脱寻求一条可能路径,即语境分析或情境分析.  相似文献   

20.
知识与默认     
我们将为德性知识论引入一种独特的默认假设(default assumptions)概念,后者一般地构成了胜任力。一个默认假设就是一个特定背景条件获得的假设,即(a)是一种相应的SSS胜任力处于适当位置所必需的,但是(b)允许不安全地处于适当位置,而且不为行动者所知。因此,行动者可能要冒一个背景条件失败的风险,以及紧接着而来的胜任力的丧失,而且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冒了这种风险。一种实用论入侵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日常语境中能够诉诸默认假设。所以,我们的德性知识论包含默认假设之后,我们能够对哲学怀疑论进行一种全新的处理,从而为摩尔和笛卡尔施以援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