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也得以快速发展,客运专线不断建成通车,目前,国产的CRH3、CRH5型动车已经投入运营。作为铁路车辆,尤其是动车组中最为关键性的部件,转向架是减缓车辆和线路间相互作用、确保动车组行车安全和车体支撑,其设计的合理直接影响着动车组的可靠、平稳和安全运行。该文就动车组及其转向部件性能分析作为切入点,浅要分析了动车组转向架结构疲劳性能,并就动车组的构架疲劳荷载进行解析,以期促进我国动车组动车转向架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车获得孟加拉国的内燃动车组项目牵引及网络控制系统的配套合同。作为动车组的核心关键技术,上述两部分被昵称为动车组的心脏和大脑。这是我国自主牵引及网络控制系统的首次海外出行,意味着动车组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引进、消化、吸收,并自主创新后,我国掌握了最核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我国高速列车发展和创新研究平台建立的基础上,开展了引进高速动车组从轮对踏面及内侧距、线路不平顺到动车组参数的适应性研究;以提升动车组运行速度为目标,优化了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动车组的参数,并开展科学研究性试验,获得了最高运行速度394.3 km/h的高速列车运动行为及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特征;针对京沪高速铁路用新一代高速列车速度目标值,京津城际动车组的运用情况和无砟高架线路的不平顺谱特性,在保证更高临界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动车组的垂向和横向动力学性能,完成了转向架结构和参数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引进动车组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高速动车组列车牵引仿真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对高速动车组的牵引仿真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与普通列车牵引计算的区别及相关的关键理论。介绍了自主研发的牵引仿真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京沪高速铁路为计算实例,对4种不同的运行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对线路中的电分相的设置和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以京沪高速铁路先导试验段的冲高速试验为对象进行了模拟仿真。多次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高速动车组牵引仿真计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仿真精度和实用意义, 可以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手段,并据此提出了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我国现有高速动车组制造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对高速动车组各个制造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明确了各制造系统的主要关键工艺设备,对我国动车组制造企业工艺布局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速铁路运营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动车组业务也在不断扩大,动车组运用检修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在2011年,我国对高速铁路生产力布局进行全面调整,动车段逐渐成为动车组运用检修的主体,动车运用所和动车基地成为负责一、二级修和高级修的生产车间。该文对动车段动车组管理信息架构进行简要概述,提出架构的组成方式,并且对信息技术做出分析,为整个动车组系统的建设与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车地通信对动车组维修信息化的积极影响。首先,对比了动车组维修信息化管理的国内外现状,提出了我国在该方面的不足;其次,研究了基于车地通信的动车组维修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方案,并对动车组维修网络结构做了说明;最后,以在线运行的实际动车组的制动控制单元BCU为实例,验证了车地通信在提高维修效率,缩短列车停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车组转向架一直都是动车组部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件。随着我国铁路速度的提升以及高速铁路动车组的不断发展,动车组转向架柔性构架的问题也成为关系到动车组安稳运行的重要问题。该文以动车组转向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其柔性构架的动态特性,即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方法以及构架刚度对动车性能的影响,最后从焊接结构特点提出了转向架柔性设计中横梁设计的影响。希望能为广大业内人士提供一些浅薄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研制的先锋号电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高速列车的经验 ,对自行研制 30 0km·h-1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可供运用的设计值 .通过对先锋号动车组和 30 0km·h-1高速动车组制动参数的比较分析 ,指出先锋号制动系统的模式比较适合于 30 0km·h-1动车组 .  相似文献   

10.
科技短讯     
新型“子弹头”列车动车组面世我国首列动力分散内燃动车组最近研制成功。这一中国最新型的“子弹头”列车动车组的面世,填补了我国新型动车组技术的空白。该动车组是世界上流行的中短途铁路主要运输工具,其牵引方式和传动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采用动力分散技术,大大提高了载客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跃式发展,动车组运行速度越来越高,塞拉门系统是动车组安全正点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长大交路、恶劣环境下塞拉门系统故障率较高.为方便日常运用检修,保证动车组安全正点运行,本论述介绍CRH5型动车组塞拉门结构组成、功能原理以及在运用中出现的典型故障案例,并归纳塞拉门故障防范措施及日常维护保养方法.此外,给出合理的主门控器安装位置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当前我国铁路客运专线采用的动车组运用方式进行分析,并对已提出的其他动车组运用方式进行研究,分别对:固定运用方式、不固定运用方式、半固定运用方式、周期性运用方式和放射式运用方式进行介绍,并对比其互相之间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动车组运用方式选择的有效性,为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动车组维修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及CRH动车组全面投入运营,动车组的检修工作对保障运输安全的意义更加重大.为此,通过分析和探究维修制度的特点,借鉴国外先进动车组维修技术,并结合我国机车车辆制造和检修水平及传统习惯,建议将“以可靠性为中心”作为检修指导思想,确定CRH动车组的维修制度.  相似文献   

14.
铁路动车组的运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动车组运用问题的内涵及条件.围绕动车组运用模式、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模型、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算法等方面的问题,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纵向比较与评述;同时在动车组运用问题相关方面的阐述中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横向比较与评述.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动车组运用问题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城际铁路动车组运用计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动车组运用模型的基础上,对有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结合城际铁路动车组运用特征,将动车组运用计划编制问题转化为交路段生成和基于交路段生成两个问题分步求解,并使用紧凑指派算法和矩阵相结合以及基于运用时间均衡交路段互换的方法,建立城际铁路动车组运用计划周期模型.以既有繁忙干线沪宁线2009年4月列车运行图为例加以验证,得到了符合城际铁路动车组具体运用的满意结果.该模型和算法的采用将为动车组运用计划的编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现行的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往往采用传统熔化焊焊接制造而成,但由于动车组功能结构特点,铝合金材料属性和传统熔化焊焊接技术等多方面制约,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焊接存在焊接变形类型多,变形控制难度大等诸多难点。通过改善接头设计,焊接方法,型材组焊顺序和焊后调修等方面论述了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焊接变形和变形控制,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动车组在运行途中出现的各类故障,检修段需要根据动车组发生的故障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因此本文将故障知识库应用到高速铁路动车组,着重研究了基于Rete算法的推理机在知识库系统的应用,并对Rete算法进行了改进,最后利用动车组故障数据对优化前后的Rete算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动车组走行部轴箱振动信号非平稳、非线性且背景噪声频率分布范围广的复杂特性,设计了改进的希尔伯特-黄变换算法(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综合利用了HHT方法有效平稳化信号及共振解调方法有效提高信噪比的优点.通过分析动车组运行过程中轴箱轴承背景噪声成分,进行了轴箱轴承故障信号的仿真.对仿真信号分别使用HHT方法,共振解调方法及本文所设计方法进行故障分析.结果表明:相比HHT方法与共振解调方法,本文所设计方法可有效提取故障信息并分析故障类型.适用于分析高速动车组走行部特有的振动信号特征.为我国高速动车组故障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速动车组的生产运营,动车组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制动系统尤其重要。针对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中电空变换阀,分析其实际过程中的电流与空气压力的特性,并形成特性曲线。本文通过模拟采集动车组制动系统制动压力值数据和电流值数据,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对动车组实际制动过程中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拟合曲线与理论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动车组的电空变换KI特性曲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和检修维护的需要,开发设计了动车组随车监测记录仪。该记录仪可以实时采集动车组的运行数据,也可以通过串行通讯接收其它车载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并用大容量U盘组成了海量信息存储系统,实现了长达31天的动车组运行数据和故障信息的采集、记录和保存。为分析动车组运行状况、查找动车组运行故障、提供检修参考依据建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