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民生问题的提出,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大学生资助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照视角。我们需要从民生建设高度来重新认识大学生资助工作;立足国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构建多元资助指导思想,打造资助“合力”;关注民生,不惟民生。  相似文献   

2.
合作教育计划是美国大学生混合资助体系中的一种有效的自助性资助方式。根据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实施合作教育计划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师专为背景讨论了我国高师合作教育计划的初步设想,探讨高师办学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资助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由此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讨论。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是关乎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关乎着我国高等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展开论述,分别从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等三个角度提出了优化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的若干措施。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可以让人们对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投以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民办高校现行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由于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存在干扰因素,民办高校现行学生资助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资助方式单一、育人导向不明显、行政化色彩重等诸多亟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工作思路,结合民办高校地方应用型院校灵活性、机动性的办学特色,探索和构建“以资助育人导向为价值理念,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能力全面提高为目的”的发展性的学生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已较为完备,但在资金来源、运行模式、资助措施、后期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粗放单一、没有进行有益整合、缺乏整体考虑等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实行经济资助、能力资助并行的"双线资助"模式:经济资助是指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三个层面,发行教育彩票、加大社会捐资助学力度、深挖校内校外勤工助学潜力、设立爱心基金等;能力资助则是指学校小额信贷、贫困生下企业等模式。  相似文献   

6.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为新的时代语境带了传播媒介的多元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传播方式的裂变性、传播效果的黏合性,对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带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体现"微时代"理念引领资助育人理念的更新、利用"微门户"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载体的创新、开展"微公益"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微生活"突显资助育人成效等方式与途径来应对微时代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择优奖学助学是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具体形式,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受助体和资助体的宣传,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坚持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已获得了政府公共财政不同程度的资助,若对具体资助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必须精心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问卷方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该问卷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设计,第一个维度是资助政策制度,主要由五个题项构成;第二个维度是资助力度,主要由五个题项构成;第三个维度是资助方式,主要由六个题项构成。整份问卷由封闭题与开放题两部分组成,共16道封闭题和1道开放题。为了提高该问卷内容信度,着重运用SPSS16.0和AMOS18.0统计软件协同分析完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今已形成了一个集"奖、贷、助、补、减"于一体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极大地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然而在学生中却出现了一些感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差、自立自强精神淡化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社会、学生和资助制度本身的原因,同时也有高等教育者对通过"扶贫来扶志"重视不够的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创新的工作思维,开创性地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之间存在着相互期望与隐含承诺,这些并没有以某种书面的契约来规定,而是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存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建构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操作层面上提出心理契约模式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