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并与62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的血浆HCY水平和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中高血浆HCY水平患者的比例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之一,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血浆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测定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等指标,并与62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的血浆HCY水平和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则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中高血浆HCY水平患者的比例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之一,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血浆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口服蛋氨酸造成的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及叶酸的治疗作用,同时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普通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灌以双蒸水,蛋氨酸,蛋氨酸+叶酸,120天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及检测组织中E-钙连接蛋白的表达;同时培养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单独处理及叶酸联合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E-cad的表达。结果:(1)蛋氨酸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肾间质出现一定程度的纤维化,组织中E-cad的表达显著下调。(2)细胞中E-cad的表达显著下调、α–SMA的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增殖明显。(3)叶酸治疗能显著减轻蛋氨酸所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肾间质纤维化,上调E-cad的水平,降低α-SMA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结论:通过口服蛋氨酸促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能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及肾小管上皮转分化有关;叶酸能对抗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血清叶酸水平及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发病的相关性,将78例URSA患者设为观察组,59例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设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水平,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叶酸代谢相关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和MTRR基因A66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及MTHFR、MTRR基因多态性与URSA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叶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红细胞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THFR基因C677T位点CC型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T、TT型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URSA发病与MTRR基因A66G位点基因型频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血清叶酸水平和MTHFR基因C677T位点CC型基因频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红细胞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及MTHFR基因C677T位点CT、TT型基因频率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因此,血清叶酸水平及叶酸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与URSA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MTHFR基因C677T位点基因突变是URSA发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URSA发病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血清中Hcy与叶酸、V-B12、血糖和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43例妊娠晚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HCY、叶酸、V-B12、血糖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Hcy与孕妇年龄无关;重度高Hcy血症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降低;随着Hcy的升高,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及舒张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正常妊娠组的血清HCY与糖尿病组、高血压组、低叶酸血症组、低V-B12血症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血清HCY与叶酸和V-B12呈负正相关;HCY与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空腹血糖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结论妊娠期血清Hcy的水平增高不容忽视,是引发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不良妊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病情分为3组,即单纯2型糖尿病组45例(A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8例(B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c组),以3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3组中,B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时,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2型糖尿病发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含量在肝硬化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并分析47例肝硬化患者及55例健康者血浆tHCY含量,以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葡萄糖(GLU)、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血浆中20种氨基酸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tHCY水平(12.98±3.73μmol/L)与正常对照组(10.29±1.96)μmol/L相比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中HCY水平明显升高(14.96±4.74μmol/L),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 A级患者、肝硬化Child-pugh B级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CY变化与血清ALT、AST、ALB、TBIL、PALB、BUN、Cr、BCAA/AAA无相关性,而与氨基酸分析中蛋氨酸(MET)成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Y可作为评价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新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90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入院后24 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并采取常规血栓防治流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情况,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13.85%),明显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5例,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19例(46.34%)股骨颈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52.00%)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骨折后24 h内D-二聚体浓度300 ng/m L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00 ng/m 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应从急症诊断开始给予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HIV感染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过程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标志物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瘦素(leptin,LEP)的含量,判断其在HIV感染人群中对CVD的预防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62例HIV感染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LEP和HCY水平,结果显示,HIV感染治疗组血清HCY的水平明显高于未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EP在3组中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HCY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TG呈正相关作用(P0.01)。可见,在HIV感染者HAART过程中,动态地检测病人血清HCY水平有助于HIV感染者并发CVD的早期预防,为HIV感染人群并发CVD提供早期预防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发病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lasma homocysteine,pHcy)与CAA的相关性。方法:对179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CAA组患者pHcy水平的变化,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pHcy、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9.2%,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显著性相关;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Hhcy)不稳定斑块率(50%)大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不稳定斑块率(28.9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患者Hhcy率(46.28%)大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Hhcy率(27.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普遍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Hhcy是CAA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解决严重烧伤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结果:72例严重烧伤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明显下降。结论:运用循证方法护理严重烧伤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病人,能促使护士去寻找具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方法,更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探讨发现叶酸对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10 mg/0.8 mg,1次/d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1次/d治疗;其它用药两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w和2 w测量血压水平,治疗前、治疗后2 w和4 w检测血浆Hcy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压水平、血浆Hcy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 w和治疗后2 w治疗组血压均在正常范围,而对照组仍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w和4 w两组间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2 w和4 w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地控制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Hcy及血压水平,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防止高龄病人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50例高龄病人髋部骨折术前术后给予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内生电+气压治疗,配合下肢足踝泵、股四头肌运动,同时密切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结果:本组50例病人,有2例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未发生肺栓塞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述治疗可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03~2005年间60例共65条下肢静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造影X线表现正常10条占(15.4%),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6条(40%),单纯浅静脉瓣功能不全4条(6.2%),深静脉血栓形成25条(38.5%).结论:顺行静脉造影简便安全,创伤少,效果好,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治信息,可作为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生素E和疏血通注射液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及其时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将70例符合WHO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E100mg,1次/d口服,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点,1次/d.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时的NO,ET-1水平及4周时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另测30例体检健康者的ET-l,NO水平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冠心痛心绞痛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比较NO水平降低,ET-1水平增高.实验组第3,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ET-1水平降低,NO水平增高.实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显著性.治疗4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E和疏血通注射液联用,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与TOAST分型不同亚型脑梗死的关系及在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rge artery arterioslerosis LAA)、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mll artery oc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2例单侧股骨颈骨折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A组41例,准备缝合切口前予以1.0 g氨甲环酸10 m L溶液均匀注入关节腔内,术后2 h后开始开放引流管;B组41例,不使用氨甲环酸,仅予以10 m L盐水注射关节腔内.分别计算各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术后红细胞压积、输血量与输血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的例数,术前及术后4 h检查血凝常规,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应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均低于B组;血凝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术区局部应用可明显减少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28例(60.9%),有效17例(36.9%),无效1例(2.2%),总有效率为97.8%(45/4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T-Ⅲ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53例,分AMI组42例和UA组11例,与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测定AT-Ⅲ:Ag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CS的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MI组较UA组的AT-Ⅲ水平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患者治疗后AT-Ⅲ水平增高。结论:ACS患者AT-Ⅲ水平降低,甚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比,测定其水平有助于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判断疾病预后,进行用药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