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正在朝着认知主义发展,它们在理解科学本质时仍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自然化与社会化的争论。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问题,就必须把认识论置于“文化建构论”之上。以文化建构论为基础,辩证地理解认识的形成、发展、认识的标准、科学的本质等等。 相似文献
2.
阿佩尔认为,西方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康德哲学以来的二元论的知识论预设只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它严重地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合法地位和其发展与繁荣。他所提出的认知人类学理论即是对二元知识论的一种改造,认知人类学将为人类的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供广泛的合法性基础。认知人类学将为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1项目简介人的记忆过程及其神经机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面对一个事物的重复出现,我们的行为和大脑会如何反映?重复效应是存在于记忆和学习中的一种普遍形式,即重复遇到一个项目会导致对这个项目更快更有效的加工。研究者发现, 相似文献
4.
如何贯通环境科学、环境审美和环境伦理是追求规范性和客观性的科学认知主义所难以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认知主义者所秉持的认识论科学观。这种认识论科学观具有确定性、客观性、规范性等特点,但其事实和价值的二分与主体和客体的二分却割裂了人与环境的整体关系,造成了关于环境的真、美、善分离。经验自然主义的科学概念对摆脱这一困境具有启发性。科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作为求真的科学可以连带出来审美和伦理的意蕴。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关于环境的真、美、善统一起来,并最终走向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3-117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传统的身份认知形成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有两种策略:一是辩护性策略,二是建构性策略。辩护性策略从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角度,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辩护,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类对自身本质特征和特殊属性的认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智能对人类身份认知的挑战。建构性策略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人类身份认知,对人类身份重新进行建构,它有三个维度:历史的、发展的和整体的。然而,无论是历史的维度还是纯粹发展的维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矛盾,唯有整体的维度兼顾了历史、现在与未来,不仅能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成语法研究人类语言知识的本质、来源和使用问题。根据理性主义和心智主义的认识观念,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知识的本质体现为人类大脑中的语言机能所呈现的心智状态;语言知识的获得是生物遗传而来的语言机能在经验的引发下生长成熟的结果;语言知识的使用涉及语言机能与其他认知系统的关系。生成语法是对语言机能极其状态所做的内在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清楚认识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将有关二者的科学研究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论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技术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困境,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强调从微观技术入手,深入到技术内部,从而对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发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就是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把批判理论从传统的社会批判转向技术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狭隘理解,提出理性思维有"认知型"和"筹划型"两种思维方式.人的"筹划型"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在技术哲学领域恰恰是技术理性.技术哲学必须以理性思维的"筹划型"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才能找到技术理性研究正确的哲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哲学研究真正地从"边缘"走向"内核". 相似文献
9.
关于现代哲学奠基人笛卡尔与现代心理学创始者冯特这两位各自缔造了一门现代学科的开风气者之间在思想史逻辑上的内在勾连问题仍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学术领域。从意识的内在性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如何为冯特的科学心理学先行奠基,并内在决定了科学心理学的可能与界限。而其它心理学势力所作的反抗冯特的努力由于仍始于笛卡尔的座架并最终停留于其内,结果往往沦为由笛卡尔所塑形的现代心理学的内部辩论。 相似文献
10.
SSK实验室研究近年来的扩展表现为诺尔·塞提娜的认知文化论。以诺尔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家们主张,知识社会中科学实验室将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连接起来,使得新的认知文化涌现出来。认知文化创造和确保知识,确保在世界上首要的知识体制仍然是科学;并世俗地扩展到实验室之外,融入到当今的知识社会,成为知识社会的一个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主要困难及其可能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感受特质(quale)是当代意识研究中的核心难题。本文首先指出学界研究感受特质过程中普遍遭遇到三个困难:描述性困难、非还原性困难和私密性困难,并表明私密性是导致感受特质难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真正原因;其次,尝试将特定的哲学概念考察法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设计一种对付私密性困难的复合消解方案,这一方案被精简地表述为私密感受论证(private sensations argument,PSA)。在此基础之上,又具体展示了一条能有效处理感受特质的神经哲学进路(neurophilosophic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生产实践性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人类确定的和隐含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它的本质所在。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人员在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自觉地、有目的地、严格地从工程的角度出发,遵循社会规范,追求工程完美,对工程的性质,工程与人、社会、经济、时间的关系以及自己所要承担责任的一种感知和体悟。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层次性、普遍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包括实践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系统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3.
人类认知常以概念及其关系总和的形式体现,而概念在语言中借助于术语表达。术语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研究术语既为术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认知语言学开辟了新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4.
人类认知常以概念及其关系总和的形式体现,而概念在语言中借助于术语表达。术语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研究术语既为术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认知语言学开辟了新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5.
16.
论心灵的创造力--四探意识本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是心灵被自然与社会的调制,采取形下的逻辑运作形式;深层的自由心灵按愉悦原则以追求满足与和谐为目的,采取形上的、想像的非逻辑运作形式。心灵的创造力就在于这两者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深,生态价值观开始兴起,环境伦理的研究也真正开展起来。在对20世纪全球环境问题的大讨论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千多年前的伊斯兰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意识,应该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和谐点。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认知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科技园建设涉及到政府与科技园的关系,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科技园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政府如何界定其在科技园发展中的作用,关涉到科技园能否长大的问题;大学如何摆正其在科技园中的位置,涉及到园区怎样长大的问题;创新型企业如何应对科技园内网络关系,决定着科技园能够长多大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些关系认知上存在的“计划情结”、“权力情结”和“高、大、全情结”,造成了大学科技园现实发展中的障碍。只有化解这些障碍性情结,视大学科技园为一种基于市场解决模式的创新网络,并且是一个通过组织协同、互利共生充分展现网络效应的网络组织,才能澄清认知理路,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神经生物学问题。但是意识经验具有独特的主观特性,即感受性。正是意识的感受性使得查默斯界定了一个意识研究的“难问题”。在坚持对意识现象的自然化解释中,我们确定了处理意识“难问题”的两个基本前提。在这两个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借助脑演化史、比较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发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难问题”的出现不单纯是因为神经生物学的科学发展上的不足,它还涉及人们的一些认知观念,如人们对系统涌现的现象特性和经验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概念、范畴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试论"认识主体"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主体"概念在西方哲学史的演进过程,即是其内涵不断深入的过程,而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使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并向智能化时代过渡,进一步从认识主体的表现形式、构成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揭示出其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