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理解技术的通常范是工具论的观念,海德格尔曾经对这种理解方式给予过批判。但是,这种观念仍然以各种形式显现在人们对于技术是什么与技术的批判中,“工具论”的范式给人们自身带来的问题--事实悖论与伦理悖论并没有被充分注意到,所以有必要对此范式进行整理并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2.
技术活动是以“利害人己”为目的的伦理行为。道德目的与道德价值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伦理行为的道德价值是动机、意志、道德实践能力、环境影响力诸因素非线性互动的结果,其互动模式为E=M.V.(A+C)。该模型既能说明技术活动道德价值实现的多种典型情态,也能为实现技术活动道德价值的最大化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3.
技术发展与伦理秩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虑到在技术哲学中“技术负荷道德价值”命题较之“科学负荷道德价值”命题更易被人接受,主要集中讨论技术伦理问题。通过对既有文献的考察注意到当前技术哲学研究正在从一般技术批判转向技术伦理探索,认为现代技术发展目前面临着敬畏生命和生命牺牲、控制世界和世界失控、生活改善和环境破坏的伦理困境,最后提出了在公民、企业、政府和全球层次上构建技术伦理秩序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4.
技术伦理的效应限度因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技术伦理与技术的张力域,技术伦理“匡正技术”的效应的极其有限性的原因,可理解向技术“事实”的不确定性、技术伦理的滞后性、技术伦理理论间的冲突性、“物的依赖”社会的技术的利润本性等,以及其间的非线性整合。期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的“伦理剃刀”仅仅是一种奢望,对技术“匡正”效应的极其有限性是技术伦理的“宿命”。  相似文献   

5.
伦理作为技术的内在维度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技术诉求于伦理是技术自身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好坏最终是由自然来检验,技术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的技术。二是技术的自由特性决定了技术必须自律。三是技术的伦理意向性相对技术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因此,伦理维度是技术的内在维度,对伦理的诉求是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神话-宗教"中表达了一种与权力交织在一起的技术观。技术由神掌管,通过神的有限赐予或偷取传递给人类,因此人类技术既受限制又有自由创造的双重含义。古希腊人的技术活动具有宗教意义和伦理意蕴,"宗教技艺"展示了技术获取的一般方式,即神的介入和帮助。人获取技术和制造产品,一方面凭借理智,一方面凭借虔诚,在神话中理智和虔诚都是善德的体现,因此技术活动在神话-宗教意义上具有伦理意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技术伦理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讨论技术伦理研究中面临的多种困境.在提出技术伦理涵盖的三个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道德多元现象带来的基本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技术进步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矛盾等现象,而现代技术所具有的单一性、创新性、功能潜在性与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则决定了传统的伦理准则无法提供对这些特殊之处的解决办法.在以上意义上,可以说技术伦理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够提出什么样的答案,而在于它本身体现了(包括了个人在内的)人类社会对自己的活动的反思、说明、辩护、批判,说明我们发明了技术,在使用着技术,但我们本身不是技术.在更大的程度上,它说明了人类意识到技术发展是可以被控制的,是可以按照人的设计发展的,是社会自信力的表现.对技术伦理的关注宣告了技术决定论的结束.  相似文献   

8.
“设计婴儿”中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风险及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设计婴儿",使人类对自身生命特质的控制日益技术化、便利化,但生命的技术控制亦会引发客观性伦理风险与主观性伦理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婴儿"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特殊性质以及传统伦理观念的滞后、利益冲突驱动技术异化、社会需求异化致使价值偏向等。基于此,人们可以从"责任伦理"的接受与实践、价值取向的协调、"境遇"考量的决策、"全球伦理"的调控等五个向度出发,规避与消解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9.
技术人工物在其价值的现实呈现中存在价值模糊现象,主要表现为价值认知的由自、价值抉择的偏狭以及价值敏感的冷漠三个方面。传统责任伦理在应对价值模糊带来的挑战时,往往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面临某些伦理责任危机,它们集中体现在技术价值共同体内部价值相关者的伦理责任失度,即设计者的价值知识责任失衡、决策者的价值权力责任失当以及使用者的价值反馈责任失位。对此,以一种新的视角为技术价值相关者构建具有道德合理性的技术价值责任思维范式,形塑以责任自觉为导向的技术价值至善态度,完成其在伦理责任层面社会意志与主观意志的内外协调统一,不失为超越技术人工物价值模糊所引发伦理责任危机的一种可能的思维进路。  相似文献   

10.
“科技伦理”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认为:“科技伦理”这个概念既不能成立又有害无益,应代之以“科技活动伦理”。“科技”与“科技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伦理道德问题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惟有增强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才能解决科技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1.
面向技术的实事本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向实事本身”在技术哲学就是面向人造物本身。所有技术现象最后都必须还原和追溯为人造物,都是奠基于人造物这一感性的。能够直接为我们感知的实事本身之上的。无论是作为知识的技术,还是作为活动、意志、方法的技术,只有还原为作为人造物的技术。对它们才有具体、感性和直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本美国出版的技术史年表提供的3329条数据,本文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从时空上看,世界技术中心是在转移的,转移顺序大体上是: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本文从技术门类层次上揭示了近现代世界技术中心转移规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改进了技术意味着进步,是多数技术史家的基本信念。本文分析技术进步论的困难,通过三个命题说明技术演化的异化性质,论证异化技术史观的合理性。在结语部分,从异化技术史观出发,提出对于技术运用的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14.
技术本质的界定是技术理论探讨中不可回避但却不易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这既存在着技术本质客观上的复杂性,又存在着认识主观层次上的差异性,二者共同决定的技术本质必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都是不同程度对技术本质的逼近。本文在批判技术哲学演进中各阶段出现的关于技术本质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技术构成的要素,并提出技术的本质是存在及其过程的观点,试图达到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哲学内部,技术与价值问题曾成为一个主题被凸现出来,这是技术自主论批判在技术领域内的表现,但是技术价值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技术认识论的兴起,使技术价值论已经显示出某种衰落的迹象。但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技术价值论又显示出其技术自主论批判的新的生长点。对技术价值论兴衰过程的反思涉及到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六朝双面钱范叠铸工艺是我国传统铸钱工艺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继承了西汉、新莽、东汉以来的钱币叠铸工艺,又不断的进行改革、发展和创新,别具一格、自成系统.六朝铸钱工艺发展脉络非常清晰,它肇始于孙吴、发展于刘宋而鼎盛于萧梁;六朝铸钱工艺也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只发现于六朝疆域内.在实物、文献调研和铸钱工艺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六朝铸钱工艺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六朝铸钱各遗址间工艺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合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作为现代性运动的必然结果,充分彰显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理性安排世界秩序,以摆脱命运的偶然性的欲望与能力。技术合理性在建构技术社会的过程中,集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和精神气质结构功能于一身,不仅重新构筑了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而且重构了人的精神气质结构,尤其透射出在以技术合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怨恨的积聚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国外有关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从使用者、采用过程和组织三个层面研究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绩效.在模型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信息技术采用的综合视角:即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组织绩效的关键在于注重提高技术与企业组织复杂系统之间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论技术的社会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的社会实现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是否有意义和前景,其中技术经济一体化,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主要表达了技术社会实现的经济向度,而技术的个别实现和一般(整体)实现则体现了一种哲学的分析,是推进技术的社会实现时不容忽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0.
简论技术价值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技术过程论观点出发,结合合理性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技术价值合理性概念.通过对技术价值活动过程的考察,揭示技术价值合理性的本质规定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合需要性与合效应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