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颈雉食管和气管的血液供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 5只环颈雉的食管和气管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 ,结果表明 :分布于食管的动脉有颈总动脉食管支、食管升动脉、颈升皮动脉食管支和食管降动脉 .分布于嗉囊的动脉有嗉囊左、右前动脉和嗉囊左、右后动脉 .分布于气管的动脉有自颈总动脉分出的气管支、气管升动脉和气管降动脉 .分布于肺外支气管的动脉有由颈总动脉发出的支气管支 .回流食管和气管颈段前部的静脉汇入下颌静脉 ;回流食管和气管颈段中后部血液的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回流食管胸段前部和气管胸段大部血液的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食管胸段中后部和气管胸段后部以及支气管血液的静脉直接汇入颈静脉根部 .嗉囊左后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嗉囊左、右前静脉和右后静脉直接注入左颈静脉  相似文献   

2.
脑动静脉畸型(脑AVM)可导致脑血流的异常分布,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脑AVM发生脑内出血和造成某些神经功能障碍以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的原因之一.由于脑血管内血流压力、流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技术的局限,一些学者借助于理论模型来分析脑AVM的血流力学特征.介绍了国外关于脑AVM血流动力学理论模型研究的进展,论述了各类模型的特点和缺陷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际病人的CT影像数据构建颈动脉分叉血管几何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血流速度和压力分布,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特征进行分析,如颈动脉剪切应力在一个心动周期里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颈动脉窦部的血流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情况,涡流形成的特点;然后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血流阻力变化情况.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颈动脉窦部的剪切力几乎是最小的.在颈动脉窦部下方附近,涡流易于形成.在收缩期的开始阶段,动脉阻力有一个很大的高峰.这些特点会对研究颈动脉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江豚的心脏,主动脉弓和头颈部的动脉,并与多种齿鲸相比较。与陆生哺乳类相比:江豚的心尖偏右,江豚左、右头臂动脉干的直径差别很大,右胸后动脉由右头臂动脉干发出;无椎动脉,颈内动脉退化,颈外动脉明显粗大;无明显的颈动脉窦结构;左、右舌动脉分支为3支和2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江豚的心脏,主动脉弓和头颈部的动脉,并与多种齿鲸相比较。与陆生哺乳类相比:江豚的心尖偏右,江豚左、右头臂动脉干的直径差别很大,右胸后动脉由右头臂动脉干发出;无椎动脉,颈内动脉退化,颈外动脉明显粗大;无明显的颈动脉窦结构;左、右舌动脉分支为3支和2支。  相似文献   

6.
针对椎动脉粥样硬化后脑组织缺血现象,探讨血管狭窄及血压变化下的血流动力学响应,根据剪切应力及流速对动脉易损部位进行预测.基于CTA影像数据,利用逆向方法构建了椎动脉单侧狭窄模型,开展椎动脉壁面与血流双向流固耦合仿真,观察血流矢量速度与血管壁面剪切应力变化.通过与临床椎动脉狭窄术前术后流速对比,验证了椎–基底动脉有限元模...  相似文献   

7.
以时间序列与系统分析理论对定量超声多普勒血流仪获得的人体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信号进行了分析,AR模型研究表明,正常组与脑动脉硬化患症组的功率谱,模型参数、传递函数极点均有明显区别,研究结果为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辅助预测诊断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观察比较针刀与普通毫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将90例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针刀治疗(针刀治疗以足太阳经筋松解术为主,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行普通毫针针刺(颈夹脊、阿是穴、天柱、后溪、申脉,每日1次,每6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评定2组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9%;治疗后2组ESCV评分均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ESCV评分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LVA、RVA、BA)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针刀术联合自拟针刀术后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食管后异常锁骨下动脉合并左右颈总动脉共干一例报告吴志虹,符皎荣(海南医学院,海口570005)关键词主动脉弓,无名动脉,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中图分类号R322.1食管后异常锁骨下动脉的发生,近年来陆续有报道。但同时合并左右颈总动脉共干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有氧运动干预对肥胖青少年颈总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对40名18~19岁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20人)进行12周有氧运动干预,对照组(20人)进行运动营养与健康讲座,无任何运动干预。实验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试仪采集受试者颈总动脉直径波形和轴心血流速度,运用MATLABR2011b进行编程,计算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经过12周运动干预,两组相比,实验组收缩压(P 0. 05)、心率(P 0. 05)、动态阻力(P 0. 01)、振荡剪切指数(P 0. 05)显著降低;血流量率(P 0. 01)显著增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管径和舒张压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说明12周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肥胖青少年的血压、心率,提高肥胖青少年的身体机能;且能够有效改善其血流量率、外周阻力、振荡剪切指数等血液动力学指标;但不能显著改善肥胖青少年颈总动脉管径。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5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排除合并中风或中风历史、糖尿病及其他颅内疾病患者。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动脉异常作为反映颅内动脉病变的指标,观察年龄、高血压病程、血脂代谢和血尿酸水平对颅内动脉病变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总颅内动脉异常率和血速增快率(20 14%,13 50%)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3 34%,7 48%,各P<0 001),而两组间血速减慢率无差别。老年组各单一动脉异常率均较非老年组高,其中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总颅内动脉异常率及颈内动脉系各动脉异常率明显增加(各P<0 01),但椎基底动脉系各动脉异常率增加不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脂(OR3 398,95%CI:1 211-7 831)、高血压病程(OR1 671,95%CI:1 063-3 327)、年龄(OR1 235,95%CI:1 023-1 640)和高血压病人颅内动脉异常密切相关(各P<0 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程和甘油三脂是高血压病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蒙古沙鼠脑底动脉的形态,为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蒙古蒙古沙鼠30只,分别用铅丹混合液和乳胶混合液两种方法灌注,甲醛固定,铅丹组用X线机拍片观察.乳胶组用去骨暴露血管直接观察.分别观察蒙古沙鼠脑底动脉的构成及分支、分布情况.结果蒙古沙鼠的脑底动脉来自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是小脑上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之间未见任何交通支.结论蒙古沙鼠的脑底动脉无后交通动脉,没有完整的大脑动脉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为两个独立的供血系统.为制作全脑缺血的两血管阻塞模型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3.
大鸨心脏冠状动脉的铸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血管铸型方法对大鸨心脏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大鸨心脏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于同侧主动脉窦内.左冠状动脉先分出前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前1/3部,主干分为旋支和前降支.旋支先分出左心房支,分布于左心房,主干分支分布于左心室的左缘壁和隔壁及右心室隔壁的部分区域;前降支有两支,前支由左冠状动脉主干根部分出,依次分出后室间隔支和动脉圆锥支,主干延续至心尖,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壁面和右心室隔面.后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后2/3部,动脉圆锥支分布动脉圆锥及肺动脉干;前降支后支分出左缘支后,主干沿锥旁室间沟下行,沿途发出4,5支平行型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缘支沿心左缘走行,分布于左心室侧壁.右冠状动脉分为浅支和深支.浅支分出窦房结支和右心房支,主干延续为右室后支,窦房结支分布于窦房结和升主动脉,右心房支分布于右心房,右室后支分出右缘支沿心右缘走行,分布于右心室侧壁,右室后支主干分布于右心室的隔壁;深支分出主动脉支分布于升主动脉,主干延续为右室前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右缘壁.出后室间隔支,主干延续为右室前支,右室前支向前向下延伸,分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和右心室下缘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搏动指数(P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脑小血管病患者180例和同期对照组100例,利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患者血浆tHcy水平;借助颈部血管彩超测定两侧颈动脉血流运动学参数,包括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利用公式PI=(Vmax-Vmin)/Vmean,求得PI.结果 脑小血管病组患者血浆tHcy与患者PI呈正相关(r=0.326,P=0.002),同时与Vmax,Vmin,Vmean呈负相关,而对照组无此相关性.脑白质病变(WML)组患者血浆tHcy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LI).结论 血浆t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PI有显著的相关性,tHcy是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血管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水击原理分析了脑AVM栓塞治疗时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计算了瞬时水击压力可能达到的最高值,瞬时增高的水击压力可能是AVM栓塞时发生急性脑出血或脑肿胀的重要血液动力学因素。而AVM供血动脉血管壁面切应力偏高和供血动脉过长可增加水击的危险程度,提示对这类结构AVM栓塞治疗时应采取合理的降压措施并尽可能分次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钩藤散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家犬20只,随机分为5组,麻醉后股动脉插管、经压力换能器连接RM-6000型多导生理记录仪,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连接MFV-3200型电磁血流量计;打开腹腔寻找十二指肠,3个实验组经十二指肠注入高、中、低剂量的钩藤散浸膏,阴性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注入尼莫地平(2 mL/kg),分别测定给药前、后脑血流量、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等变化,计算脑血管阻力。结果实验各剂量组及阳性药组,在给药后150 min时脑血流量显著高于(P<0.05)、脑血管阻力显著低于(P<0.05)正常对照组,180 min时有极显著差异(P<0.01或P<0.001),210 min时仍有效。结论钩藤散可明显增加脑部的供血,减少脑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脑部营养,防治老年痴呆。  相似文献   

18.
应用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对照组(静脉滴注尿激酶)30例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提示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而安全。  相似文献   

19.
蓝马鸡冠状动脉的铸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血管铸型和组织透明方法观察研究了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心脏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蓝马鸡的心脏由左右冠状动脉营养,左冠状动脉分为前室间隔支、前降支和旋支,前降支又分出动脉圆锥左支,旋支又分出左缘支,前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前1/3部,前降支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动脉圆锥的左侧部及右心室上部的小部等,旋支分布于左室侧壁、隔壁的部分及左心房等处,右冠状动脉沿途分出后室间隔支、动脉圆锥右支、右室前支及右缘支,后室间隔支分为三支分布于室间隔后2/3部及左右心室的隔壁等,动脉圆锥右支分布于右室前壁的部分及动脉圆锥的右侧部,右室前支分布于右心室前壁的部分。右缘支分布于心右缘壁,心脏的室间隔由前室间隔支和后室间隔支营养,左右冠状动脉在隔面的分布属于右优势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