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淮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科技"三会"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淮南市要继续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新动能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娟 《安徽科技》2016,(7):24-25
正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平台、服务、政策、改革、环境"五位一体的双创生态体系,积极打造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近期,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全省唯一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一、合肥高新区着力构建"五位一体"双创生态体系一是搭建双创载体。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鼓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社会力量利  相似文献   

3.
胡元蛟 《创新科技》2019,19(7):71-7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决策。安徽省合肥市在"双创"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特色模式,对于区域"双创"发展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但合肥市的"双创"也存在着政策配套不完善、能力建设有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低、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定和营造汇聚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创新创业产业链要素配置效率、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进一步推动合肥市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双创"开展以来的4年时间里,我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保持着良好势头,创业群体趋向多元化,"双创"热情持续迸发,"双创"正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生态体系全方位优化的崭新格局,迈向打造"双创"2.0升级版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助推高新技术产业、打造融合发展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奉化科技创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金融+技术+实体"和以"审批即服务"提速增效呈现的最新亮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奉化积极以"双创"平台搭建推进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所融合的新体系。一方面,大力引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在奉化设立科研机构,建立技术互动创新、资源互补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科技"三评")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评价被上升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言,科技评价制度就是风向标和指挥棒。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风向标和用好科技评价指挥棒,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文章结合"三评"改革的探索实践开展科技"三评"改革研究,在深入研究分析科技"三评"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深化"三评"改革的对策建议,为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快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简称"双创")人才的重要平台,构建"双创"教育载体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培养农科人才为例,分析我国"双创"教育的现状,探索高校在构建"双创"教育平台方面的举措,总结了"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张艳  蔡静  张维 《甘肃科技》2021,37(20):75-77,184
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与新文科建设,混合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高校的教育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文中以高校"双创"教育混合教学优化设计为着力点,剖判了高校"双创"教育混合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探索了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化理路与方案,以期有效提升"双创"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和2020行动方略,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动力、活力和能力目标,文章以宁波大学"融合递进式"模式为例探讨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建设和制度性改革创新,从教育管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师资体系等方面的实践创新开展了理论研究和成效分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于善甫 《创新科技》2019,19(8):54-59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市场良性竞争生态系统,推进河南省创新创业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放管结合与优化服务相辅相成,必须统筹推进,政府把该放的权利放出去,通过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新的治理体系,激发市场活力。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释放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共享经济规范发展、创新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方式等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创新创业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和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双创"为例,首先,阐释了大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其次,对国内外的重要创业园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河南省的"双创"生态体系,提出了适合河南省的"双创"运营机制和优化生态体系建设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职"双师"团队建设要大胆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方法,通过选聘与培训、考核与激励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环节的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潜能,打造符合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教学特点的"双师"团队.  相似文献   

13.
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建设,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是北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双自联动"建设,有助于扩大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有助于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有助于发挥示范效应,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2020年国家新近批复的,需要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加强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建设.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双自联动"建设在北京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从实施方案制定、产业联动发展、科技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政策等方面,总结了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市促进"双自联动"建设的经验做法;结合北京的区域特点并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从顶层设计、产业联动发展、金融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才环境优化等维度,提出促进北京"双自联动"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赖于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创型"人才队伍。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为社会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该文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因素,从理论、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构建以国家、社会、高校为主体的多元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是学科渗透、资源共享的教学和实践基地,是"双创"教学改革的重点。为适应"双创"时代的新需求,实验技术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双创"实验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随着"双创"实验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和增加,实验室的工作更复杂,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应勇于探索和创新,高效管理和建设实验室、做好实验准备、实验室安全环保、实验室文化建设和实验室开放等工作;通过参与教学、教改、科研和培训交流等,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修养,推动"双创"实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了渔民"双转难"的原因,并从海洋渔业资源的基本特性及其产权制度安排着手,提出了将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通过渔业资源产权地方化的途径,从制度设计和安排上解决渔民"双转"问题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7.
" 3S"技术的应用给地理科学带来了新发展,对地理学高级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改革相结合,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面向未来,体现地理学科信息化发展的趋向.本文以" 3S"技术应用、发展为平台,提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专业课程的模块--课程群,对地理学人材培养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余杭区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引领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下称《计划》)正式发布,《计划》从专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人才引进等多维度提出了详细目标,标志着余杭全面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引领区,进一步打响"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的城市品牌目标。《余杭区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引领区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9.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融合""个体学习与团队协作研究相融合""双创训练与原有课程体系相融合"的思想为指导,从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师资团队构建三个方面着手,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体教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中,从而培养出适合学校原有特色和社会现有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首先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建设、战新产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及知识产权保护等6个方面总结了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发展成效。然后通过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陕西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进行对比,发现两江新区创新能力存在不足之处。最后从打造"双创"品牌、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重庆两江新区打造"双创"升级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