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1,(6):67-67
前半句粗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诸多方家也没有在这句上多作停留,多半对此半句的解释为:《易经》之神妙足以知道将来变化之理,其智慧足以储藏既往的知识经验。谁能参赞于此呢?谓如此为易,则过去未来无有不知了。盛赞易道之广大,易学之绝妙精深。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2):53-53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卦变的根本,也是对前四个分句的小结,更是对《易经》核心内容的纲要统领。无论是吉凶、悔吝,亦或是变化、刚柔,总括起来就是六爻之“象”与三极之“理”的对应关系,即具体的卦象和抽象的道理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4.
小易 《科技智囊》2010,(5):81-81
这句话作为这一章节的结尾,直译过来是: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作为对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阐释的卜卦的过程、方法的总结,这一句结语落在了对《易经》强大力量的引申上,知道之人必知神。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06,(9):65-65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 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1):81-81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这句话是在前一章节的基础上继续对《易》的理解阐述,字面上不难理解。《易经》既广且大,涵盖的内容无边无际。在《易经》里面,说到“远”的概念就是无边无际,句中的“御”就是边际的意思,不御就是没有边际,那是真正的远;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鹬蚌相争》时,围绕课题中出现的重点词语“争”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节课教学结构严谨,步步深入,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08,(2):61-61
“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就已经把这几个字刻进大脑里了,但细推究起来,什么是德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涉及到作为人的一个本原问题。古人说:“德者,得也”。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06,(8):71-71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句是《系辞》上传第一章最后一句。从字面上理解,顺承上几句的演绎逻辑,从易知、易从推导出可亲、可久,最后又归结到圣人的“德”与“业”,可以看到,从“乾”、“坤”的“易知”、“简能”最基本的原点出发,到这里已经演化出盛德与大业,推演的脉络是清晰的、顺理成章的。最后的归结点再进一步放大,即天下的道理可尽收于此。把握了天下的道理,获得了道的真谛,则“人生的本位”、“人生的价值”都可以从中“自然天成”落定了,换句话说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小易 《科技智囊》2008,(11):63-63
“同人,先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在此前几期中,我们解读了圣人对言行问题的阐述,从而知晓了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和转化过程中,对一言一行的深刻认识才是君子把握关键的基础。我的体会是,这其中也深含《易经》的本义,即一言一行看似容易,却会影响甚至引发变易,而贯穿始终的道理却是不易的。言行看似为因,其实也是果。再究其因,就探寻到了“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三分法”,即是在专业声乐赛事中,按照民族、美声、通俗(流行)三种唱法进行划分比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三分法”模式无法将多元化发展的作品严谨的划分。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歌曲《玛依拉变奏曲》为例,辩证分析“三分法”声乐赛事模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讲陆九渊以“非分解地立义语”将全部预设的“分解”都教在《孟子》中,直从“第一义”进行点拨、启发、训诫学人,从本质上把握住了陆九渊及其心学的特征。同时陆九渊因其强调从“第一义”出发,所以对“第二义”甚或“第三义”重视不足,不免落于“偏”,对于朱熹的学说也未能点出其问题的要害,使朱熹误认为陆九渊“合下有些禅底意思”。这一点,牟宗三也进行了分解式的厘清。  相似文献   

13.
1926年刘镇华率军围攻西安,西安被围困长达八月之久,围城期间西安城内大量难民涌入,情状极其悲惨,对于难民的慈善救助成为当时西安城内的重要任务,而这一时期的慈善救济措施被大量刊登于《新秦日报》。本文以《新秦日报》的慈善救济报道为中心,主要探讨围城期间社会各界的慈善救济举措以及在慈善救济中存在的不当之处,以期揭示慈善救济对于西安围城事件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英国环保组织在重建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英格兰乡村保存委员会是其典型代表。英格兰乡村保存委员会在战后通过一系列努力,如游说议员、影响政府官员、向民众宣传等措施,使乡村保护意识在全社会传播开来,从而推动了1947年《城乡规划法》、1949年《国家公园和乡村进入权法》和1955年绿带政策等的实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对于战后英格兰乡村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今日英格兰乡村的发展、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