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促进了法律职业发展,但还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不协调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改革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使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形成良性互动,并逐步改革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录用制度,促进法官、检察官录用制度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分离,使中国法治建设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日渐增多,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观念影响、现代法治观念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陈旧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现代大学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立法实践与高等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滞后等。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常见的违法现象主要有实体性违法行为和程序性违法行为两大类。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当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养现代法治精神和意识、健全高校制度建设和加强高等教育法学的研究和普及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随着律师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律师队伍虽不断发展壮大,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相比,数量及素质上仍有一定差距。如何加速律师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积极吸收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律师队伍,以适应律师业务专业化分工的形势;紧密依靠高等院校这块培养人才的基地,造就优秀的律师人才;努力开展律师继续教育,使现有律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法律知识不断丰富,等等,都是加速律师队伍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汪倩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3):121-122
在现代社会中,法学教育作为一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向社会输送的法律人才的优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法学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力量。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法学院系,也基本形成了有我国特色的法学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专业与职业相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法学专业学位制度混乱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够准确,法学教育体制不健全。对此,必须明确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制度上改革我国的法学教育体制,以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律师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律师队伍虽不断发展壮大,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相比,数量及素质上仍有一定差距,如何加速律师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积极吸取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律师队伍,以适应律师业务专业化分工的形势;繁密依靠高等院校这块培养人才的基地,造就优秀的律师人才;努力开展律师继续教育,使现有律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法律知识不断丰富,等等,都是加速律师队伍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评价法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考察法治人才建设,通过将法治人才评价指标操作化为职业道德与法律专业水平,以CGSS2015调查数据中10968名调查对象为基础,重点选取法官、检察官、警察与律师等作为法治人才的代表,考察我国当前法治人才的道德职业与专业水平,研究发现:一是社会公众对于法治人才的评价较高,其中法治人才的法律专业水平要略高于职业道德;二是从严管理法治人才能显著提高法治人才的法律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三是加强法治人才建设需要社会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7.
目前,法学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法学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基于法学教育既要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职业后备人才,又要为法学研究培养学术型后备人才这一特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将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准确定位为培养大众化、"复合型、应用型"的法学人才,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其实现培养目标的路径,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实践训练教学,最终实现法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莫燕子 《科技信息》2011,(23):168-168,181
如何改革高职高专法学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法律教育者们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论述了传统教学方法之缺陷和案例教学方法之优势,认为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符合高职高专法学教学的实际,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律师队伍、律师的素质、律师的执业水平、律师执业机构等都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律师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与民主与法治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律师队伍已经发展成为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是在对律师队伍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想探求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律师的状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法学教育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奠定了人才基础。新形势下,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本文努力从改革法学教育体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法学理论与法律事务等方面探索优化我国法学教育的路径,以期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法制、法律观念的大力宣传与教育,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至关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修养对于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具有很重要意义。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基地,是我国法律教育、法治宣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本文主要针对传统高校法律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高校法律素质教育当中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商法学是法学本科教育专业必修课,是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极强的学科,面向21世纪市场经济就业形势的竞争,立足于民办院校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培养出法律实用型人才,是目前我们民办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应思考的首要问题。笔者在此针对目前我国民办院校尤其是我院的法学本科商法学教学的普遍现状,结合我国法律人才所需现实,对于商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当采取的改革措施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冲突,法学本科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应着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方面需要的人才,而司法考试仅仅是一种职业准入考试.因此,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在司法考试面前应当保持其独立性,而司法考试也需要不断完善,应当以法律职业素质为核心内容进行考察.同时,法学本科教学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司法考试要求,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但由于每个公民的出身、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差别,这种平等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志.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保障,应当将法律援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法律援助,培养好法治土壤,号召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帮助,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洒满人间.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人才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法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具有运用法理和法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法律专门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法学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的工程。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什么规格、标准、类型的人才,其核心是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培养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法律人是否优秀。培养以批判性思维为突出能力是法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提问教学、对谈教学等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构建中国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法的教学,应立足于经济法的法律执业技能训练和法律职业化思维的教育,以改变法学毕业生只了解法律术语和条文的现状,使他们能掌握律师或其他法律职业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技巧、思维、能力和素质的现状,开发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感悟和人格,使法律教育更加适应法治建设和职业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传统高等院校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法律职业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从法学专业人才职业技能构成的要素分析入手,提出构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进而对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中教学法的研究与尝试进行了探讨,并对法学实验体系在应用性能力培养模式中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法律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内外法律的法律实务型人才以及专门研究国外法律制度或进行中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的研究型法学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法律英语这一教学目标?本文将从法律英语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法律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徐安喜 《科技资讯》2008,(35):147-148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种类及人才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应当依据社会人才分类、规格和结构、我国社会人才现状及需求、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确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