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土壤流失对三沙湾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计算了三沙湾周边地区农田土壤的侵蚀量,并用0.3的输沙系数计算出每年由农田流入三沙湾的泥沙量为12.29万t。每年随土壤侵蚀进入湾内的N、P、CODcr的量分别占海洋对各污染物环境容量的10.18%、9.84%和1.05%,根据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了土壤流失对湾内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陕南秦巴山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与农作物的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环境与植被间的N,P元素关系,为研究秦巴山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规律提供参考。方法以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pp.Chinese cabbage)、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spinach)3种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草地和人工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Lamb.)为对照,分层采集土样和农作物(植物)叶器官,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FlowsysⅢ)测定N,P含量。结果 (1)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总氮(total nitrogen简称TN)、总磷(total phosphorus简称TP)垂直分布总体上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TN、TP低于对照自然草地和人工马尾松林,农作物的平均含氮量明显高于对照的自然草和人工马尾松林。(2)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N/P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3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N/P均高于对照的自然草地,3种农田作物的N/P均高于草本植物,但低于马尾松林。(3)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植被平均N/P差异显著(P0.05),植被N/P和土壤N/P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现为随土壤N/P的增加植被N/P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结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N/P和农作物N/P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农田氮、磷流失的途径,通过测试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效磷的含量研究塑料大棚的耕作方式是否能够有效抑制农田氮磷的流失.经测定,下雨前后棚内TN由1.207 g/kg变化到1.209 g/kg,P由70.9 mg/kg变化到70.84 mg/kg;而下雨前后棚外TN由1.194 g/kg变化到1.102 g/kg,P由69.63 mg/kg变化到66.29 mg/kg,相比之下棚外土样的氮磷含量雨后有更明显的减少,证明塑料大棚对抑制农田氮磷的流失是有一定作用的.还指出了此种耕作模式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中存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氮、磷的流失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最重要来源之一。探究和比较麦稻两熟农田以及杨树林地的降雨径流特征、径流水中氮磷流失情况,为预防地表水富营养化提供参考。【方法】在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典型农田和林地设置径流池,进行了为期1年的地表径流以及氮磷流失监测。【结果】麦田、稻田与杨树林地产生径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4.2、3.3、22.8 mm,随着降雨量增大,杨树林地径流量增幅远小于农田。除了麦田总氮、硝态氮、总磷和可溶性磷流失量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明显外,其余各形态氮磷元素流失量基本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麦田和杨树林地处在旱地状态下,其氮素流失分别以硝态氮为主,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 而稻田处在淹水条件下,氮、磷的流失分别以铵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杨树林地氮磷流失量都比农田小,全年总氮、可溶性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总流失量分别只有农田总流失量的22.61%、23.79%、23.46%、24.59%,总磷、可溶性磷和正磷酸盐总流失量只有农田总流失量的0.81%、0.77%、0.67%。【结论】与农田相比,林地能够更好地控制径流养分流失,可以在面源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失的大量泥沙和径流不仅造成当地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加速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研究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7月份是泥沙和径流流失的敏感期,也是径流中磷流失的敏感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径流中磷的流失主要决定于敏感期的一两次降雨,其流失总量由径流中磷的含量决定,与径流量的关系不明显.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流失泥沙和径流最多.坡位影响农田产沙量和径流量.农田中径流量和径流中流失的磷存在一个坡度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李斌 《武夷科学》2009,25(1):58-63
通过对福建省12个地表径流监测点径流水中氮磷含量的分析,得出了福建省地表径流的N、P流失系数。结果表明:我省总氮流失系数为0.414%-7.862%,总磷流失系数为0.032%-1.314%。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N2O的发生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的一种痕量气体,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并且它还可以和臭氧(O3)反应以致破坏臭氧层.其增温潜势大,滞留大气时间长,近年来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农田土壤是N2O重要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研究农田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减排措施,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目前国内外农田土壤N2O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减排措施等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睿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及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丘陵沟睿区流失的大量泥沙和径流不仅造成当地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加速下游水体的富集营养化。研究表明,在黄土丘陵沟睿区,7月份是泥沙和径流流失的敏感期,也是径流中磷流失的敏感期。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径流中磷的流失主要决定于敏感期的一两次降雨,其流失总量由径流中磷的含量决定,与径流量的关系不明显。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流失泥沙和径流最多。坡位影响农田产沙量和径流量.。农田中径流量和径流中流失的磷存在一个坡度临界值。  相似文献   

9.
农田退水和废污水的排入导致乌梁素海湿地环境发生改变,富营养化的程度日益严重.本文研究了乌梁素海不同芦苇斑块对总氮和总磷的吸收特征,发现底泥主要富集磷、湖水氮含量比较高,不同芦苇斑块对N、P的影响程度不同,长斑块中部芦苇吸收N最强,近岸芦苇吸收P最强,而短斑块近湖心部分芦苇吸收N、P最强,主要依赖不同位置芦苇斑块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0.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累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源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中市市郊旱地、水田、蔬菜地3类土壤进行监测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地土壤作为分析对象,对其N和P流失情况以及典型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土壤N流失率为24.7%、P流失率为79%,在特殊测区重金属Hg超标,Cd含量达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稻麦轮作农田系统中磷素流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研究稻麦轮作农田系统中土壤磷素的迁移流失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磷素以径流流失为主,渗漏流失极微,施肥对磷径流流失影响明显.在较低传统施肥水平下(102 kg&;#8226;hm-2&;#8226;a-1),农田磷年流失量为5.33 kg&;#8226;hm-2,占施肥量的3.59%.稻季磷素流失对水环境影响小,麦季施肥水平虽低,但施肥期排水磷浓度高,仍对水环境质量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梁子湖区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采用遥感数据分析和流失系数法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个镇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525.07 t和25.35 t,在常规施肥情况下,农田本底氮、磷流失量占全部流失量的比例分别为76.17%和75.30%,远高于当季施肥造成的流失.5个镇中涂家垴镇氮、磷流失量和流失强度相对较高.主要种植模式中,平地-旱地-园地的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全区的58.86%和63.87%.平地氮、磷流失量最大,占全区的93.02%和92.72%.研究表明,涂家垴镇是研究区内氮磷流失高风险区,而平地-旱地-园地是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区域规划环评中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恒利 《科技信息》2010,(33):I0376-I0376,I0387
农村面源污染是区域规划环评中一类重要污染源,本文基于实地资料和详细调查,研究分析并得到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垃圾、农田化肥流失、人畜粪便、旅游污染等面源污染源的污染特点和污染控制治理措施.为区域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洱海的污染主要是N、P的富营养化,如何减少N、P排入洱海的量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本文通过种植蚕豆与种植小麦、大麦的施肥量比较,蚕豆、小麦、大麦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的比较分析,认为蚕豆根瘤具有固氮作用,而且蚕豆肥料吸收率明显高于小麦、大麦,种植蚕豆一般不需再增施氮素化肥,而且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极大地减少N、P排入洱海的数量,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保护洱海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和肥料施用等)、已有农田土壤N2O排放减排措施及估算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a)探究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内在机制;(b)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c)提出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讯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客户流失已经成为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为了给企业决策者提供较为准确的客户流失预测分析,提出了基于集成多分类模型的预测方法。基础模型的构造上选择基于显露模式的算法,在训练样本上建立N个并列的基础模型,按投票的方式集成N个模型的决策能力,最终对客户流失进行准确的预测,为电信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可靠的分析结果。实验数据表明,相对于单一模型,集成分类算法不仅有显著的分类准确率,还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灌溉农田中地表径流引起的溶解态污染物溶质流失的规律,考虑到田间实际操作情况以及与入渗率有关的非完全混合系数的时效性,遵循质量守恒和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简单的二层解析模型并得到解析结果.根据前人的试验结果,利用所提出的模型,分析了地表径流水中的溶解态污染物溶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模型设计合理、简单实用,且弥补了扩散理论模型的不足,适用于土壤入渗率较高的情况;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来减少农田溶解态污染物肥料的溶质流失,为农业面源污染和提高农田肥料的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化肥减施条件下生物菌剂、有机肥对小麦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根系活力系数等生理及土壤N、P等指标变化的影响,为农田N、P减施增效的机理研究奠定一定基础。肥料配施设置四种处理:传统施肥处理(复合肥75 g?m-2,CK)、复合肥减施处理(复合肥37.5 g?m-2,CF)、添加木霉菌剂的复合肥减施处理(BF)、添加有机肥的复合肥减施处理(OF)。结果显示(1)BF处理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显示,BF处理保持较低水平,而OF、CF处理含量明显升高;BF、OF的叶绿素、根系活力水平要明显高于CK和CF处理。(2)BF、OF的产量比对照高20%左右。(3)小麦收割后土壤中N、P的总量结果显示,BF处理要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OF明显高于其他处理;OF处理的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最高,BF处理也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剂能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作物的保护酶活性、降低外界环境胁迫对作物造成的损伤,促进土壤中结合态N、P的释放、提高有效N、P的水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木霉菌剂能有效转化土壤中结合态N、P为有效态氮磷,提高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并提高作物对N、P的利用率,显著降低土壤中N、P总量。  相似文献   

20.
 次生林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的森林可能就是次生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其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生物学活性有重要影响。为了解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在贵阳市郊设置灌丛、女贞林、马尾松林3个样点,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为期1a的采样,并与农田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灌丛SOC含量最高,基于SOC/g来看,其含C底物的利用率却最低,土壤生化过程弱,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女贞林N转化速率较快,林下具有反硝化能力的菌群的酶丰富,气态N流失严重;马尾松林基于每克SOC的土壤有机残体分解的速度快、强度高,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高,土壤生化过程强烈,气态氮流失率最低。总的来说,研究区域土壤SOC含量限制了微生物群落规模,对灌丛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大,SOC含量也间接地影响了微生物体N转化速率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但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不显著;建议在土壤恢复初期优先让草或灌木生长,改善立地条件,之后再选择适宜的树种按照针阔混交模式植树造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