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常规方法计算激振器时,需要反复试算,因此,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计算结果不精确。本文提出利用随机离散搜索技术,对偏心激振器进行计算机辅助计算,计算速度快且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输出运动规律为ω=ω0 ωAsin(at)的周向振动主轴激振驱动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有效地解决了周向振动孔加工设备主轴激振驱动器设计的技术关键 ,为周向振动孔加工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新型两自由度内凸轮摇块式主轴激振器的传动原理 ,分析了该激振器的运动特性 ,为周向振动钻床激振器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传动方案 ,为该激振器的动力学分析与刚、强度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前苏联和我国鞍山生产的激振器密封装置的结构形式与使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这两款激振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使新设计的激振器密封结构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室电磁激振器样机为基础,基于电磁场有限元理论,建立了电磁激振器样机的二维电磁场仿真模型,分析了电磁激振器工作时的冲锤受力现象和磁场分布规律,计算得到了磁力线分布、磁感强度分布和运行过程中冲锤受力变化规律等结果,研究了电磁激振器的磁储能和磁共能的能量变化规律,分析了样机模型的磁饱和特性.计算结果表明:电磁场有限元模型能较全面的反应电磁激振器的电磁场特性,为进一步设计研究电磁激振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佟英凤 《科技信息》2007,(15):77-77
针对大蓖子上落煤,靠自重和人工下落,效率低。设计安装激振器,提高工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电驱动惯性式激振装置,构建了一种风电叶片两点激振疲劳试验系统,并提出了虚拟主令同步控制算法.以PID算法设计误差补偿器,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虚拟主令同步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并建立控制仿真模型,数值仿真分析虚拟主令同步控制算法的收敛性及鲁棒性.最后,试验验证了耦合下虚拟主令同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虚拟主令同步控制算法能使激振器快速跟随,激振器之间相位差的波动很小,叶片振幅稳定,实现了风电叶片的平稳有效加载.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当控制系统出现执行器故障时的一种容错控制方法。该方法中的故障检测器由神经网络构成,而容错控制器则采用控制器重构方式设计,以使故障系统的性能尽可能与正常系统的性能相同。此外,对于具有某类非线性干扰的线性系统,采用了由神经网络构成的非线性控制器,以消除其非线性干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节约成本,更换方便,降低事故率,选用国产标准轴承替代进口NF7214给煤机激振器易损备件-法兰盘轴承(系进口备件),将激振器系统部分组件进行了国产化设计改造。本文就该系统改造的选型分析,理论计算,设计方案,制造安装,试验运行等研制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一种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实现方法。利用DDS原理及FPGA编程技术,在一块FPGA芯片上实现整个系统时序和波形RAM的设计,采用单片机进行显示控制及频率和相位设置,上位机采用LabWindows/CVI进行软件设计,产生的任意波形数据通过串口下载到波形RAM中,实现了任意波形的输出。经测试,本系统可输出步进为10Hz、频率范围为0.01Hz~30MHz、频率稳定度优于10-7的正弦波。本文提出的任意波形发生器的实现方法简单,性价比高,产生的波形频率分辨率高,输出频率的转换速度快,而且频率转换时,DDS系统输出波形的相位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风荷载作用下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对输电塔-线体系的动力响应与减振控制的影响。根据实际工程,建立输电塔-线体系模型和桩-土-输电塔-线体系模型,然后分别对软土条件下考虑SSI效应的输电塔-线体系和刚性地基的输电塔-线体系进行风振响应分析。将多个粘滞阻尼器安装在考虑SSI效应的输电塔上,对输电塔风致振动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后,输电塔的位移响应明显增大,其中塔身代表节点的位移最大值、均方根值分别增大64.73%、79.09%,塔身和塔腿的轴力响应减小。阻尼系数相同时,速度指数为0.3的阻尼器对输电塔风振控制效果最好。速度指数相同时,阻尼系数越大塔顶位移响应和塔身单元的轴力响应越小。速度指数为0.3,阻尼系数低于30 000 kN·(s/m)0.3时,不同阻尼系数的阻尼器对塔顶节点的位移控制效果差距明显,阻尼系数小于15 000 kN·(s/m)0.3时,不同阻尼系数的阻尼器对塔身单元的轴力控制效果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种鲁棒自适应主动振动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类在有界输入和输出扰动情况下满足正实条件的主动振动控制的鲁棒自适应控制问题,提出一种鲁棒自适应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模太控制方法而言、此方法根据可直接测量的输出量构成控制律,因而不需要进行模太估计。基于有限维状态空间模型得到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律不存在由于模态截断引起的溢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平面张弦梁结构风致响应的频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频域分析法对一工程实例平面张弦梁结构进行了风致响应分析,并重点讨论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一些主要参数,包括参与组合的振型数量、振型耦合项的取舍、相关函数的选择和结构阻尼比.研究表明.组合振型数在10阶以内取值时,计算结果的差异很大,大于10阶取值时,差异很小,并且当大于20阶时,这种差异微平其微,故组合振型数应取10阶到20阶之间为宜;振型耦合项的取舍对结构两端部的影响较小,对跨中部位的影响较大,最大差异达到14.3%;采用与频率有关的相干函数比无关的相干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偏大,最大差异可达224%;采用不同的阻尼比所造成的计算结果的差异很小,仅在4%以内;此外,频域法与时域法相比,计算结果偏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考虑和不考虑上覆膜影响的两个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结构的模态分析以及风振响应的频域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脉动风振位移响应根方差.结果表明:参振模态的适宜取值随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对于跨度100m以上的类似索穹顶结构,建议所选的参振模态数不小于450;CSM体系索、立杆节点的动位移根方差小于CS体系;CSM体系中膜面的耗能作用不可忽略;在风荷载作用下,CSM体系的脉动风能大部分由膜面耗散;对于跨度较大的索穹顶结构,顶部索膜结构对整体结构的风振响应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双圆弧齿轮的模态与振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齿轮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直接影响到齿轮的传动过程、噪声等.应用任意转角位置的双圆弧齿轮齿面数学模型,在Pro/E中建立了高精度的参数化双圆弧齿轮模型.运用Pro/Mechanica分析了齿轮参数对齿轮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的影响,以及特定双圆弧齿轮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双圆弧齿轮主要为圆周方向振动;齿数增加,对各阶固有频率影响逐步变小;不同齿数、模数组合对低阶固有频率影响较小;改变结构能明显改变固有频率.其振动响应特性为振动去除双圆弧齿轮内应力提供了理论计算数据.图8,表4,参7.  相似文献   

16.
由结构的数值计算和试验测试得到的频响函数,给出两者的相关函数及其灵敏度的表达形式,提出了一种模型修正方法,为有限元/边界元模型修正奠定理论基础.对带有发动机和隔振系统的舰艇进行了振动频响函数的测试,得到与初始有限元/边界元模型理论计算的相关函数,利用模型修正方法对选用的特定参数进行了修正.通过与模态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基于振动频响函数灵敏度分析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时滞线性系统振动主动控制的最优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时滞微分方程求解控制律,对时滞线性系统振动主动控制的最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具体实现过程,推导出的控制律表达式中,不但包含有当前的状态反馈,还包含有前若干步控制的线性组合,算例结果显示,所提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控制系统的峰值响应,且能够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若按无时滞控制设计对时滞系统进行振动控制,系统响应有可能发散。  相似文献   

18.
基于调频脉冲扫频的导弹舵机频率特性测试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实现导弹舵机的高效和高精度频率特性测试,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调频脉冲(chirp信号)扫频的新型频率特性测试方法. 分析了调频脉冲扫频信号的特点,设计了以该信号为激励信号的频率特性测试过程,解决了激励信号产生和数据采集处理等关键问题,并与常规的频率特性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调频脉冲扫频法具有与正弦逐点扫描法相同的测试精度和重复性,适合导弹舵机频率特性的快速测试.  相似文献   

19.
从图形化编程软件VEE特点、功能及编程方法出发,介绍了在HP VEE中利用数组运算和虚拟示波器来直接实现滤波器频率响应曲线的直观显示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线性谱分析的故障诊断是一种新的故障诊断理论。针对该方法中广义频率响应函数的在线估计问题,研究了利用Volterra时域核在线得到被测系统的广义频率响应函数的新方法。基于Volterra系统的鲁棒总体均方最小自适应辨识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频率响应函数的在线估计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广义频率响应函数的在线计算量,而且实现简便,鲁棒性强。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