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8月,在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所举行的国际高能轻子、光子相互作用会议上,由美藉物理学家莫玮教授领导的实验组报告了他们的μ中微子和电子的弹性散射的实验结果。这个实验结果不但对著名的温伯格-萨拉姆理论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对如何做这类最困难的实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因此得到了与会的高能物理学家们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美国东部时间6月21日(北京时间6月22日),国际顶级物理学刊物《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教授及其合作者率先观测到物理学家寻找多年的神秘粒子——马约拉纳费米子(Majorana fermion)的论文。在物理学领域,基本粒子有两大家族:费米子家族(如电子、质子)和玻色子家族(如光子、介子),分别以物理学家费米和玻色的名字命名。一般认为,每一种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费米子和它的反粒子就像一对长相一模一样但脾气完全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教育家的吴有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张文裕先生在一篇纪念文章的开首便着重指出,吴有训先生“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的组织者。”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果从1926年他从美国留学归来起算,到1977年逝世为止,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基本上都在教育和科学组织工作的岗位上奋斗,这两项事业实际上构成了他一生活动的主要部分。其实,略微仔细地查阅一下历史便可知道,古今中外相当多的著名学者都身兼了教育家的职责。因为要使自己的学说和见解流传于世,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无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还是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三杰,及至近代以来的伽利略、牛顿等人,都曾收生授  相似文献   

4.
早在1985年,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就成功地用激光冷冻了原子,从而荣获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为什么能制冷呢?原来,物体的原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实际上就是表示物体温度高低的热运动,即原子运动越激烈,物体温度越高;反之;温度就越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家和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聚集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参加一个会议,他们在这次会议上,探讨一项就在几年之前还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本次会议的召集人是亚利桑那大学斯图尔特天文台的天体物理学助理教授迪米特里·萨尔提斯,以及斯图尔特天文台的天文学助理教授丹尼尔·马龙。  相似文献   

6.
威格纳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之一。他首先明确地把对称性引入物理学。在物理学中应用群论,使群论成为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的有效工具。本文介绍威格纳的生平、思想和工作,以及他在美国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百五十多年以前,原子論同当时积累的关于元素、物质始原和它的組成的經驗知識相結合,成了化学科学理論的集中点和中心。最初,化学原子論被归結为只存在着一种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观念。但是不久就发现了,关于物质不連續結构的“二級”(原子——物体)观念对解释許多现象說来是不够的。道尔頓已經不得不区分簡单原子和复杂原子了。在前一世紀最初几十年化学观点中产生的一切混乱,在关于分子的假設中得到了解决。关于存在着分子的思想,早在17—18世紀伽桑狄、罗蒙諾索夫的著作中就得到了发展。化学在确立分子概念中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1860年卡尔斯卢埃化学家代表大会以后,在这个大会上原子和分子的质的区别的观念被明确规定了。  相似文献   

8.
<正>张首晟曾说过,这个真正完美的世界是一个量子的世界,量子的世界是平行的,他希望他的人生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2018年12月6日,华裔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张首晟的家人发布声明,确认张首晟于12月1日因抑郁症意外去世。张首晟家人在讣告中称,"在我们得到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时,我们对大家的支持与慰问深表感谢。"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  相似文献   

9.
世界最快的激光脉冲能够定格正在超速运行的电子和原子,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物理学家利用这种脉冲已经捕捉到分子分裂、电子从原子里逃逸出来的动态画面。他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分子过程,并最终在很多可能的应用中控制它们。1878年,当时的一系列照片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谜题:是不是正在飞奔的马始终都有一部分身体接触到地面?结果证明不是。爱德  相似文献   

10.
轻子和层子的复合模型登场了。虽则是在意料之中,但毕竟是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性事件。一、今年三月,应邀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讲学的戴元本教授寄回一封信,信中说: “温伯格最近的兴趣在夸克、轻子复合模型方面,他做了一个工作,在一个……模型里,研究如何……(使)粒子得到不同的质量。”“他请来这里作报告的人也多半是讲  相似文献   

11.
对这问题,科学界似乎多年前就给出了满意的答复:冰上物体的压力使冰的表层融化,使冰面湿润,当然就会滑了;压力消失,冰的表面的液体再度冷凝。最近,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化学家萨姆和物理学家胡福终于发现上述解释并不完美。他们对冰的平滑特性的新解释达到了原子  相似文献   

12.
密立根在数据不充分的条件下冒失地提出"原子建造"假说,以解释宇宙线的起源。该假说曾对宇宙线的研究和正电子、μ子的发现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假说的判决是集体性的事业。只当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解释模型,以及诸多实验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提供更直接和明晰的数据,新粒子的发现才最终确定,谬误的假说被有效反驳。  相似文献   

13.
坂田昌一是日本的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曾在1956年访问我国,在我国报告了他的关于基本粒子的"复合"模型.他在这篇文章中扼要地介绍了他的"复合"模型的基本思想.坂田教授是日本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澍的学生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14.
高电荷态离子及其在等离子体演化中涉及的能量交换和粒子交换过程,在核爆、可控核聚变、超新星爆炸和恒星吸积盘等极端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和储存环精密谱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了高电荷态离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为研究极端条件下高电荷态离子结构和动力学,获得高精度原子物理参数、探索高电荷态离子在等离子体环境下的非早衡演化理论模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通过研究高电荷态离子精密谱和碰撞反应过程,在原子层面理解高电荷态离子结构和动力学中的量子多体问题,阐明等离子体中的原子物理基元过程;基于获得的高精度原子谱和动力学参数,研究高电荷态离子与不同状态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探索其非平衡演化的微观机制;为聚变能源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关键原子物理参数,深化对非平衡等离子体演化的物理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戴维·玻姆──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洪定国恩师戴维·约瑟夫·玻姆教授(DavidJosephBohm,1917年12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巴尔小镇;1992年10月12日卒于伦敦一家医院,享年74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人类探索实在...  相似文献   

16.
197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以黄昆同志为首的我国第一个固体物理代表团,到意大利访问了设在特里亚斯特(Trieste)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这个“中心”是1964年开始建立的,行政关系隶属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教科文组织(UNESCO)。它的宗旨是促进国际之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心”的主任是巴基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A.萨拉姆(A.Salam)教授,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金获得者。现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的是理论固态物理学家s.隆德奎斯特  相似文献   

17.
2004年4月3-4日,由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史论坛"在春光明媚的清华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出席了开幕式,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女儿周如玲博士专程从美国飞来赴会,清华大学文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胡显章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18.
经典物理学解释宏观物理现象曾经取得巨大的成就。它在十九世纪末年被物理学家绝对化,被奉为能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真理。但是就在十九世纪末年,新的关于微观物理现象的实验上的发现开始冲击经典物理学和物理学家思想中的形而上学方法。在二十世纪最初二十多年中所累积起来的大量关于微观物理现象的实验事实再也不能让自己束缚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框之中。它们迫使物理学家走出这个框框,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一一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极薄的金属箔,发现絕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組成金属箔的原子,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偏轉。另有約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和原子相碰以后,以与入射方向成θ>90°的角度弹射出去。这就是α散射实驗。它告訴人們:(1)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α粒子既然能穿透原子,那么原子內部必定是很空的;(2)α粒子的质量約为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α粒子的角度偏轉受电子的影响很小;特別是大角散射只可能是受到一个正电中心的庫仑斥力的結果,这个正电中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3)产生大角散射的α粒子数目很少,这說明正电中心体积很小,因而α粒子穿过原子时和正电中心靠得很近的机会很少,且α粒子的入射方向离开正电中心的距离越近,被弹射出去时的偏轉角度就越大。如图:  相似文献   

20.
珍珠港事件促使原子弹研究 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就己在德国取得成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其中著名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纳粹迫害,已于1932年离开德国到美国定居,很多在欧洲工作的犹太裔科学家也陆续逃往美国,担心德国抢先造出原子弹的他们告知美国:德国正在制造原子弹!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因此呼吁美国抓紧研制原子弹,当时军界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个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们看作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