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的国家,中国由中古向现代的转化,发生在公元10世纪的唐宋之间,这就是所谓的“唐宋之变”。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三浦圭一、一桥大学教授佐佐木润之介等人编著、有斐阁出版的《技术的社会史》一书,从技术这一侧面描述了日本从古代至现代的民众生活和劳动的历史,是日本最早的有关“技术的社会史”书籍。全书共6卷,并有一附卷。各卷内容分别为:古代、中世的技术和社会,固有技术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西欧技术的引进和明治社会,重工业化的展开和矛盾;向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技术革新和现代社会。附卷作为研究指南,对资料馆、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并附有综合年  相似文献   

3.
赵珍 《科学大观园》2014,(17):72-73
<正>地震是极其复杂的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和预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则更加困难。翻检史籍,有很多专门记载地震现象的五行、祥异等门类,保存了古人对地震前兆的认识及对地震预兆认识的若干总结,其中也不乏科学的成分。征兆之一:天象变化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汉书》卷10《成帝纪第十》、卷27《五行志》,均记录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宫殿中"。为此,成帝诏令公  相似文献   

4.
从十卷本 《钱学森书信》和五卷本《钱学森书信补编》可以看出,钱学森院士有着浓厚的术语规范情结。他认为术语定名得有“中国范儿”, 同时也坚定地践行着术语规范化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8月15日东京时间中午12时,日本军民都奉命聚集到收音机旁列队,以颂扬"万世一系"的天皇为主题的国歌《君之代》首先响起。接着,一个发尖的男声从收音机中传来──这就是普通日本人首次听到的被称为"仙鹤之声"的"御音"。以"朕"自称者在用文言体通篇广播中,回避了"战败""投降"字样,只说"饬帝国政府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不过此刻日本军民大致也已  相似文献   

6.
冮文 《科学大观园》2010,(22):37-40
科学家们最近对一个神秘杯子上的代码进行的成功解密,对耶路撒冷古代下水道进行的发掘以及其他考古探测的发现,可能帮助揭开其中一个最大的圣经之谜——到底是谁撰写了《死海古卷》?新发现的线索还显示《死海古卷》可能是"从耶路撒冷神殿带走的珍藏"。据《圣经》记载,约柜就保存在这个神殿内。  相似文献   

7.
正在斯蒂格勒关于技术的哲学考察中,记忆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在其思想体系中,记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意蕴之外,更是贯穿在技术与时间内在关联中的一条主线。在其三卷本的《技术与时间》中,每卷都有关于记忆的研究,且表述多元。在第一卷《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有"裂变的记忆""技术化就是丧失记忆""内在环境就是社会化的记忆"等;在第二卷《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中,有"第三记忆""记忆工业化""公正的记忆""作为记忆的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金琛之所以会拍摄《战国》,其实是日本著名演员中井贵一给他的提醒。两人因在2007年拍摄电影《凤凰》而结缘。中井贵一表示希望再拍金琛导演的戏,并且最好是部中国古装片,演绎中国历史人物一直是中井贵一的愿望,二人一拍即合。"虽说讲得是中国古代的事,但我们都觉得那应该是个国际化的故事,中井贵一提示我,有关孙膑这一段在日本非常受关注,后来我又了解到这段故事也被美国人所熟知。"这就是金琛完成了电影《战国》的初衷。海内外对孙膑的关注源于人们对孙氏兵法这一"兵学圣典"的推崇。而孙氏兵法里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孙膑兵法》,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1600)。这幅图原版已失传,但摹本收录于冯应京的《月令广义》。通过摹本可探得原图的一些信息,"地球"一词在图中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该词经在华传教士的沿用而得以推广,还传到了日本。"地球"并非如王力所认为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1852)中创造的新词。  相似文献   

10.
《几何原本》是第一部汉译西方数学名著。一般认为,古代汉语和拉丁语在语法结构、文体形式、词语语义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一部西方科学巨著如何跨越语言屏障得以翻译?又如何在异质文化中得以传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要之事需要探考利玛窦、徐光启怎样把克拉维乌斯拉丁语版的《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ⅩⅤ)翻译成古汉语的《几何原本》。本文以汉译《几何原本》第一卷"界说"(定义)为例,从术语勘定、拉汉比照、语句解构、定义分析等方面,对36条"界说"进行全面释读。研究表明,无论是语义还是文体,汉译《几何原本》的"界说"基本上做到了用切近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了原文信息。利玛窦和徐光启用古汉语重构了古典西方数学的逻辑推理和公理化体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推算行星运动状态的五星推步,是中国古代历法中最为复杂的算法,其隐晦不明的构建原理及其相关的"限度"概念的数理意义,是学术界关心的困难问题。考察日本江户时代关于《授时历》的注解书可以发现,江户时代日本人对这方面问题有所探讨。中西敬房在其《历学法数原》(1787)卷5中,对《授时历》五星推步算法中的"限度"概念提出疑问,并怀疑行星运动推算精度偏低可能与参数"限度"的引入有关。在其前,建部贤弘已在《授时历术解》(约18世纪初)中对"限度"概念给出了数理解释,同时也解释了五星推步算法的数理意义,并探讨了内行星计算公式中系数的数理意义及其精度问题。约19世纪初,大野正辰在其《授时历秘诀》(约19世纪初作品)中也对内行星公式中系数的意义给出解释,但他的注解局限于数学解释,缺乏物理意义的解释。在江户时代这些注解的启发下,文章重新探讨五星推步算法的数学原理,认为中国古代历学家利用复合函数、通过对太阳运动改正与行星运动改正进行叠加的数值方法建立了五星推步算法。  相似文献   

12.
尼尔斯·玻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智者”;他毕其一生,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为了发掘和继承这份文明宝藏,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起,由玻尔生前的得意门生L.罗森菲耳德发起并担任主编,编辑出版了《尼耳斯·玻尔集》(Niels Bohr Collected Works)。这部巨著的第一卷出版于1972年,整个计划出11卷,但到目前为止只出到第八卷。《尼耳斯·玻尔集》第一卷中译本于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约40万字,内容主要是收  相似文献   

13.
在王铃博士的协助下 ,李约瑟博士撰写了一部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 ,即《中国科学技术史》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的第 2 7章 (机械工程 )。该章篇幅很大 ,被单独列为全书第四卷 (物理学及相关技术 )的第二分册 ,于 196 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受到了欧美、中国、日本等国学者的重视。 1976年 ,它被台湾学者首次译成中文 ,书名为《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八册机械工程学。该译本对原著 (特别是注释 )做了少量的删节。 1978年 ,日本出版了日文译本《中国の科学と文明》第 8— 9卷机械工学。80年代 ,鲍国宝、张景泰、张新…  相似文献   

14.
走过了日本南九州的鹿儿岛、熊本和宫崎三个县(日本的县相当于省),真的有种人在小县城里的感觉,宁静、富裕、远离烦嚣。这里的房子不像东京拥挤、狭窄。走在安静清洁的街道上,穿行在典型日式的房子之间,落地窗外是精致的日式庭园,人们脸上气定神闲的表情,都弥漫着一分干净、悠闲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艾约瑟与李善兰合译的《圆锥曲线说》最早是作为金陵书局版《重学》的附卷出版的。该书影响极广,是晚清国人圆锥曲线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学界对其英文底本一直不详。借助互联网和学界同仁的帮助,参照《圆锥曲线说》特有的信息,文章找到了与其内容几乎一一对应的英文底本:英国数学家查尔斯·赫顿的《数学教程》卷2中的"圆锥曲线"。进一步的对比表明,其所据当为该书第8~10版中某一版。  相似文献   

16.
晚清译著《植物学》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籍,由韦廉臣和艾约瑟辑译,李善兰笔述,全书共有8卷。此书所依据的外文原本,至今尚未完全探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查考,确认了卷一的前半部分主要来源于1848年出版的《钱伯斯国民百科》(Chambers’s Information forthe People)第1卷的"植物生理学"和"动物学"条目。分析和纠正了前六卷内容来源相关信息的错误,指出探寻某些来源的线索,并对一些可商榷之处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晚清《植物学》一书共8卷,由韦廉臣和艾约瑟辑译,李善兰笔述,是中国首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籍。关于《植物学》所据之原本,学界意见不一,间有可商之处。经过初步核查,发现该书的内容节译自多种西人著作,其中:卷1的内容大部分来自韦廉臣的《真道实证》之《上帝惟一不能有二》和巴尔弗(John H.Balfour)的《植物神学》(Phyto-Theology,1851);卷2节译自林德利出版于1847或1849年的《植物学基础》(The Elements of Botany);卷3-6的内容节译自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7或1849)和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卷7和8的内容仍不知其所本。此外,李善兰不仅润色了译文,还附入少量自己的文字,这又增加了彻底探求原本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19.
1995年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成立,提出编撰《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设想。1999年《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正式立项,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九五"重大研究项目,同时也成为新闻出版总署的"九五"重大出版项目。至2015年,用了20年时间,出版了两辑,20卷20册,约1400万字,14000幅图。科学依据、理念、信念、顶层设计、选人、建立规范等原则与方法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生前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传入中国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该文是《自然辩证法》中一篇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科学论文。1928年,由陆一远译为中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种由来说》为题,由上海春潮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翻译的《自然辩证法》文献。1930年,该文由成嵩译为中文,以《从猿到人》为题,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在延安时期,于光远根据德文新译该文,于1940年发表在《中国青年》三卷一期上。1948年9月和1949年6月,由曹葆华和于光远合译的单行本,分别由解放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