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的植被组成特点以及视野范围、生态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等特点,将公园划分为6个景区,即:龙潭瀑布群景区、梅沙尖-三洲田水库区、上下肚田园风光区、尖马山-犁壁山沟谷区、马峦瀑布-红花岭水库区、梅亭观海区.并对各区场地景观和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其今后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承德市围场县为例,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从Landsat-TM图像中监测植被动态变化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1987年的Landsat-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并将1999年的Landsat-TM图像与其配准.先从1987年Landsat-TM图像中提取植被指数,再对1987年的植被指数图进行非监督分类,得到1987植被分布图.对1999年的Landsat-TM进行非监督分类,得到1999年的植被分布图.最后,对1987年和1999年的植被分布结构图应用ARCVIEW进行叠合分析,求出植被的变化.该研究表明,此法可以简单有效地将植被的动态变化信息予以监测,得出围场县1999年与1987年相比植被增加987.7Km^2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余干县湖滩草洲资源的数量、植被情况、土壤类型和利用现状,并提出了合理利用该县湖滩草洲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南昌县泾口乡544 .5 hm2 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 年(1996 ~1997) 后的结果,草洲的阳性钉螺由0 .002 19 只/0 .11 m2 下降到零;耕牛血吸虫病由4 .01 % 下降至0 .46 % ;居民血吸虫病由7 .44 % 下降至1 .81 % ,达到有螺无害控制草洲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东营地区1995年和2010年两期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并利用混合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其植被覆盖变化从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如下:从1995年一2010年东营地区植被中高和高覆盖度类型面积增加,其面积变化率分别为483.2%和168.35%,极低和低植被覆盖度类型面积减少,其面积变化率分别为61.01%和51.11%.从空间上看,东营地区整体植被覆盖度都有所增加,而北部沿海、中部城区的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这与东营市近年来重视植被保护和城市化加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是一个过水型湖泊,枯水季节,洲滩显露。本文阐述了湖滩草洲的形成及枯水季节植物常见种类、主要植被群丛及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7.
章登立  尹荣俊 《科技资讯》2009,(15):144-144
2005年8月,在坌沙江中游石鼓上下江段,发生了特大洪水。石鼓水文站水位迭1827.84m,属建站以来实测最高洪水位。本文通过对此次洪水特性进行了分析,为金沙江中游的水电站梯级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溪云  吴国昌 《江西科学》1999,17(3):163-167
介绍了南昌县泾口乡544.5hm^2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年(1996~1997)后的结果,草洲的阳性钉螺由0.00219只/0.11m^2下降至零;耕牛血吸虫病由4.01%下降至0.46%;居民血吸虫病由7.44%下降至1.81%,达到有螺无害控制草洲血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治理20年后千烟洲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流域治理前,千烟洲植被以草丛为主,间有小部份灌丛,生物量极低。自1982年实行小流域治理至今,千烟洲生物量有了极大提高,植被覆盖率也显著增加,林地面积从1982年底的0.4%提高到1999年底的93.3%。乔木层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27.63m2,其中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板栗及枫香这5种人工树种共占84.3%,这表明全站植物生物量主要由人工林决定。天然次生林中,格药柃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最大。用相关生物量模型计算全试验区4个优势种地上部分生物量之和为32035t。其中湿地松生物量最大为25990t,占81.1%,枫香最小为874t。  相似文献   

10.
由冠层孔隙度反演植被叶面积指数的算法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的叶面积指数(LAI)是植被最重要的生态参数之一,也是估算多种植被冠层功能过程的关键参数迄今已提出的LAI的获取方法可归纳为直接测定和间接估算两大类.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从遥感光学模型建立机理及数量分析的角度,对由植被冠层孔隙度反演植被LAI的4种间接估算方法进行了试验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LAI与植被盖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LAI的增大,植被盖度也在增大.在这4种估算方法中,LAI-2000算法最适用于研究区植被LAI的估算.  相似文献   

11.
以《石门铭》首一"此"字未损作为断定明拓本的依据由来已久,问题是"此"字清初坼裂脱落,证据不足。又《石门铭》拓本"此"字作伪甚烈,虽多易辨真伪,却难保万一。《石门铭》在民国初年以前精拓难得,主要是由于交通、环境、所用材料、拓工等因素所致。关于《石门铭》的书者与刻工,该摩崖刻石正文之后的款文中有:"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除此之外,二人的生平事迹,尚未发现其他史料。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petroleum exploration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e never been found in this area.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only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 exposed in Hong Ko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of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very rich in organic matters, which has an averag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of 1.9% and chloroform bitumen ““A““ range from 0.14% to 0.24%. The total hydrocarbon content varies from 880 to 1800 pp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ratio is specific from 5 to 9. The index of pyrolytic hydrogen is up to about 600 mgHC/gTOC.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The lamalginite is the major maceral of the source rock of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lso suggest that the organic materials of the source rock are of type I and type Ⅱ1, with abundant gammacerane, γ, β-caro-tane and C24 tetracyclic terpane, which indicate that it was formed in the salt water and brackish 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 source rock has evolved into a mature phase. The organic inclusions are found within calcite veins in cracks of the source rock, indicating that hydrocarbon has been generated and a secondary migration has happened. The source rock in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is about 200-300 m thick, thus having considerable hydrocarbon potential. The discovery of the high 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 the Ping Chau Formation will certainly provide insight on hydrocarbon resource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方法对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本底调查,利用野外普查数据和卫星照片解译相结合的技术,基本掌握其植被现状,并结合实地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冶勒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植被保存较完整,共具有8种植被类型和19种群系,但部分植被正受人类活动威胁,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4.
植被与土壤、水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水文模型和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评估研究的重点.虽然陆面植被指数等动态变化对流域截留、蒸散发等水量、能量平衡项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植被地下生物量变化如何改变土壤结构和水力特性,进而影响入渗和径流等水文过程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综述国内外植被变化对土壤、水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植被变化水文响应的阈值效应和尺度效应、植被变化下的土壤水力参数时变特征定量表述及其与植被、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关系.在生态水文模型中,考虑植被因子对土壤水力参数影响的动态表达可以提高植被变化下水文效应模拟和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像元二分法模型,基于Landsat-8影像,反演北京市2014年4月、2021年4月的植被覆盖度;并根据DEM数据,计算研究区的坡度、高程数据,将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坡向、高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坡度较小的区域以中低植被覆盖区为主,随着坡度的...  相似文献   

16.
若尔盖高原的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高原型泥炭沼泽.沼泽植物共95种,隶属67属,27科.沼泽植被类型共有25个群丛,隶属11个群系,1个植被型.重点研究了沼泽植被的演替方式与途径.沼泽水体沼泽化分为原生水体沼泽化与次生的排水沟与蓄水池再度沼泽化,沼泽的草甸化侧重研究沼泽经过开沟排水、翻耕、封育与泥炭开采迹地植被再生再植等措施,从而中生植物入侵,人工种植与再生再植获得成功.所以其演替过程都是以水分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恢复效果是该区生态环境研究的重点,其中地上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又是体现植被恢复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调查计算,并将这两项指标在工程第一阶段实施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整个京津风沙源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上升;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低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地上生物量与净第一性生产力高的土地面积逐渐增加;区域内土地具有良好的植被恢复潜力与趋势.表明整个治理工程经过5年的努力,植被恢复取得一定治理效果.研究结果可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二阶段提供基础数据及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铜仁地区大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网格化结果,结合Landsat8遥感反演温度和植被覆盖度,分析网格化后的VOCs空间分布特征和温度、植被覆盖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VOCs分布特征与温度、植被覆盖度分布特征类似,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VOCs排放量分布和温度分布以城区为中心点向四周逐渐降低,植被覆盖度分布以城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温度与VOCs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419,城区和郊区分布非常明显;植被覆盖度与VOCs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608.  相似文献   

19.
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四川墨尔多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斑块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存在9种植被类型,斑块数为1610,斑块面积约56990hm^2.其中,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亚高山针叶林、流石滩稀疏植被、干旱河谷灌丛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的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亚高山、高山草甸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最少,边界最为简单,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植被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性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相似文献   

20.
在1986和1998年遥感影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的遥感影像再次对苏州城郊低山丘陵的植被覆盖进行了判读分析。结果显示1986至1998年新增裸地20km^2,而1998至2002年新出现裸地降至1.77km^2。近几年苏州山地植被景观受破坏程度明显降低,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的制定和有效执行。与此同时,近年来山地范围村镇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建设对山地植被景观包括历史人文景观的破坏变得突出。苏州山地植被景观研究、保护与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否则与吴文化和苏州古城根基密切相关的苏州城郊山地景观仍有遭受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